-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
- 本书编写组主编
- 4599字
- 2024-05-23 15:03:54
上篇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概论”课程教学要从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任务和要求出发,严格把握好“四个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把握好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整体性。
关键词:“概论”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理想信念
一、从“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求出发,严格把握好“四个一”
2021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在结束语中对“概论”课程的根本任务做了准确完整的表述,即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由此,“概论”课程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具体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层面解释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由“概论”课程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求出发,“概论”课程教学应把握好“四个”一,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来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求,体现“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来说,“概论”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题;贯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起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这一根本目标。
围绕“四个一”进行“概论”课程教学,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原则,也体现出“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贯穿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此“概论”课程教学要从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和把握好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整体性两个方面入手,并针对难点有的放矢。
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最基本表现,不同的价值观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这24个字高度凝练概括,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方面,两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两者各有侧重,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概论”课程教学不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教学中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领悟,也要全方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和具体理论观点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为基础,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以突出“概论”课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
三、把握学科体系,讲好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的整体性
“概论”课程的理论教育以中国近现代各历史阶段的创新理论认知教育为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一个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整体来把握,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系统的整体认同和理论自信。
“概论”课程教学首先要讲好与时俱进,也就是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理论及观点,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自有逻辑,而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作中国近现代各历史阶段党带领人民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产物,即要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为基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创新,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际出发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概论”课程教学要讲好一脉相承的整体性,即只有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才能够全面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创新遵循的是同一个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够透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坚持的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才能够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都是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使命的坚守。
“概论”课程教学要讲好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整体性,体现的是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学生对理论发展进程中“局部理论”认知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认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概论”课程教学如果不强调“局部理论”,教学任务就会因缺少根基成为“无本之木”。“概论”课程教学如果不强调“整体认同”,就会导致教学目标的缺失,教学成为“无的放矢”的为讲理论而讲理论。
四、讲好一脉相承的整体性的难点
“概论”课程教学讲好一脉相承的整体性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毛泽东思想和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影响对该问题的认识有两个关节点:一是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看待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功绩;二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有相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革命,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了”。“概论”课程教学对这两个关节问题不能忽视,这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科学性的根本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对第一个问题,“概论”课程教学首先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科学的理论,是经过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长时期反复实践得出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历史结论,后者是指毛泽东个人思想,既包含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的正确理论成果和在实践中的积极贡献,这些正确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面旗帜,他和他的战友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创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毛泽东思想五件大事。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以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前提的,都和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思想蕴含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在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就顺理成章了。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从实践渊源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渊源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
毛泽东思想作为开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之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思考和探索走自己的路,并逐步形成以《论十大关系》、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以苏为鉴”到1982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划时代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规律性认识的重要结论。这就使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及其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的整体性、系统性有了清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1-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