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张联奎六岁多就学有小成,爷爷张贞河也是心中高兴。这爷孙俩,一个悉心教导,一个是用心潜学,日子就在这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天天度过,一晃又是十年过去了。
这年,张贞河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好似油尽灯枯。这天,他把联奎叫到跟前说道:
“孩子,这些年我们祖孙日日形影不离,你已学有所成,我再也教不了你了,去年你就通过了童试,今年院试,你就去试试,先考个秀才,我们家贫穷,你以后就边教书边备考,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所谓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清初沿明制。各省提督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两场。试八股文与试贴诗并默写《圣谕广训》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在明清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每三年一次,逢子、丑、卯、酉年举行。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取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次年举行,是中央一级的考试,由阁部大臣主持,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又称为称为“春闱”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生,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生。
此后,张联奎积极备考,准备和填写各项所需的材料。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这年的院试考试的日期快到了,要在州府学院举行。张联奎便收拾好行囊出发,不日就来到了州府,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这时又来了一位考生,两人见面好生高兴,原来这人是陈治策。
陈治策,字芸蕙,清代兴国州仁义里人(今阳新县木港镇东春人)。嘉庆六年进士,清嘉庆年间。任浙江处州云和县知县。
张联奎与陈治策算是老乡,两人同饮牧羊河水,一个住牧羊河北面,一个住牧羊河南边,相隔只有十余里。双方家乡都有对方的亲戚,所以每年都能见上一两次,两人都敬佩对方的学识,两人又年龄相仿,故都视对方为知己。
在小旅馆里,两人同住一个房间,相谈甚欢。
第二天,两人参加院试正试,两人考完试又回到了旅馆,明天还要参加复试。
参加完复试,还要等待出案,还得在这里停留等待,这次院试两人都觉考上秀才问题不大。两人心情大好,相邀一同在大街上闲逛。不知不觉,两人来到了郊外,远处看见一个鱼塘,两人来到塘边,几条草鱼在塘边吃草。塘里有一只白鹤,见有人来了,箭一般射向碧空,把两人吓了一跳。
稍一定神,考生陈治策吟道:“人言秋日丰收季,静看鱼肥醉草边。一鹤冲霄惊鱼跃,遐思满腹化云烟。”
张联奎说:“仁兄好诗。”
这时天空下起了丝丝细雨,昨夜刮起了一夜风,树叶吹落一地,两人就匆匆返回。
刚入城,雨渐渐大了起来。只好在街边的一个院子里躲雨,只见院内满是落叶,隔壁蔷薇爬过墙来,院子空着,好似没有人住。张联奎吟道:“一夜秋风满院黄,丝丝细雨正惆怅。百花凋谢雁声急,隔壁蔷薇爬过墙。”
陈治策赞道:“好诗。”
次日出案,两人果然高中,各自归家,暂且不表。
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