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超越“无悔”谬论,正确认识遗憾

宣扬无悔的人们所提出的,并不是美好生活的蓝图,而是一派胡言。

1960年10月24日,带着心中的惴惴不安和公文包里的曲谱,一位名叫查尔斯·杜蒙(Charles Dumont)的作曲家来到了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位于巴黎的豪华公寓。当时,琵雅芙算是法国最著名的艺人,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歌手之一。然而,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虽然只有44岁,但毒瘾、意外事故和生活的疾苦,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她的体重不足45千克,3个月前还因肝脏衰竭一度陷入昏迷。

然而,尽管琵雅芙的身体单薄瘦弱,但她一如既往地喜怒无常、暴躁易怒。在她的眼里,杜蒙和他的搭档,也就是同他一起来访的作词人米歇尔·弗凯尔(Michel Vaucaire),只能算二流音乐人。当天早些时候,她的秘书曾留言给二人想要取消会面,但他们还是如期到来。琵雅芙一开始拒绝见面,杜蒙和弗凯尔只得在她的客厅里局促不安地干等。但在就寝之前,她动了怜悯之心,裹着一件蓝色睡袍就出现了。

琵雅芙告诉他们,她只愿意听一首歌。就一首。

杜蒙在琵雅芙的钢琴前坐下,汗流浃背、惶恐不安地弹奏起他写的旋律,轻声呢喃着弗凯尔创作的歌词。

Nonrien de rien.

Non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不后悔。

不,我一点也不后悔。)

琵雅芙让杜蒙再弹一遍,大声问这首歌到底是不是他创作的。她招呼几个碰巧来访的朋友听,还把家里的帮佣叫来一起听。

几个小时转瞬即逝。根据在场的一个人的回忆,杜蒙一遍遍地演奏这个作品,足有20多遍。琵雅芙给巴黎顶尖音乐会场馆奥林匹亚音乐厅的总监打了电话,为了听听这个作品,这位总监在黎明前赶了过来。

Nonrien de rien.

Nonje ne regrette rien.

C'est payébalayéoublié.

Je me fous du passé.

(不,我不后悔。

不,我一点也不后悔。

付出的,带走的,遗忘的。

逝去吧,我一点也不在乎。)

几周后,琵雅芙在法国电视节目上演唱了这首全长2分19秒的歌曲。1960年12月,在一场帮助奥林匹亚音乐厅摆脱财务危机的演唱会上,她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作为压轴曲目演唱,并22次返台谢幕。

截至1961年年底,名为《我不后悔》(Je ne regrette rien)的唱片销量超过100万张,这让琵雅芙从知名歌手跃升为时代偶像。

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离开了人世。

2016年2月,一个寒冷的周日清晨,安柏·蔡斯(Amber Chase)在她位于加拿大西部城市卡尔加里(Calgary)的公寓醒来。前一天晚上,她当时的男友恰好出城,她和几个闺蜜一起出去消遣,其中几人在她家过了夜。她们边喝含羞草鸡尾酒边聊天,渐渐感到无聊,突然蔡斯心血来潮地说:“我们去文身吧!”就这样,她们钻进车里,驱车来到加利福尼亚州一号高速公路的“小丑文身刺青店”。在那里,蔡斯让文身师在她的身上文了两个单词。

蔡斯的文身,与身在3 800千米开外的米雷拉·巴蒂斯塔(Mirella Battista)5年前决定做的文身几乎一模一样。巴蒂斯塔在巴西长大,20岁出头时到美国费城上大学。来到这座城市,她如鱼得水。上学期间,她在当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一份工作。她广交好友,甚至与当地的一名男子交往了很久。似乎奔着婚姻前进的两个人,却在交往的第5年突然分手。就这样,在来到美国9年后,为了寻找那所谓的“重启键”,她搬回了巴西,而就在搬回老家的几周前,她在右耳正后方文了两个单词。

巴蒂斯塔有所不知,一年前,她的哥哥杰曼诺·特莱斯(Germanno Teles)也文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文身。特莱斯从小迷恋摩托车,可他那安全意识很强的医生父母既不理解也不支持这种爱好。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己所能地学会了一切有关摩托车的知识。后来,他一分一角地攒钱,终于买下了一辆铃木牌摩托车,把它视为心头之好。

一天下午,特莱斯在家乡巴西福塔莱萨市(Fortaleza)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骑行时被从侧面驶来的另一辆车撞倒,左腿受伤,这次事故缩短了他未来的骑行生涯。不久之后,他在伤腿的膝盖下方文了一个摩托车图案,并在图案旁边,沿着那道伤疤以弧形刺下了两个单词。

特莱斯那天刺下的文身,与布鲁诺·桑托斯(Bruno Santos)于2013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刺下的文身几乎一模一样。桑托斯是一名人力资源主管,与蔡斯、巴蒂斯塔和特莱斯素不相识。一天下午,被工作折磨得抓狂的他走出办公室,径直去了一家文身店。从店里出来的时候,他的右前臂已经刺上了两个单词。分别生活在三个大洲的四个人,每个人都在身上文下了相同的两个单词:No Regrets(无悔)。

“后悔”错了吗

有些信念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如同生命的背景音乐;另外一些则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颂歌。“后悔浪费了我们的时间,破坏了我们的幸福,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遗憾,因此是愚蠢的。”很少有比这更为“响亮”的信念了。这一信念,在文明的各个角落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提醒我们忘记过去,抓住未来,规避苦难,尽享甜蜜。美好的生活只有一个焦点(向前),且效价(1)不变(正面),而遗憾会将这二者一并打乱。回顾过去时会产生遗憾,遗憾会带来消极情绪,堪称循环在幸福血液中的毒素。

这么说来,难怪琵雅芙的《我不后悔》至今仍是传遍世界各地的经典曲目,也是其他音乐人的试金石。曾以“无悔”为题录制过歌曲的艺术家,包括爵士名伶埃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英国流行歌手罗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卡津乐队的史蒂夫·赖利(Steve Riley)和玛姆花花公子(Mamal Playboys)、美国蓝调歌手汤姆·拉什(Tom Rush)、入选乡村音乐名人堂的爱美萝·哈里斯(Emmylou Harris)和饶舌歌手埃米纳姆(Eminem)。众多豪华汽车品牌和保险公司,以及生产巧克力棒的公司,都在电视广告中借用这首《我不后悔》倡导“无悔”理念。

试问,还有什么举动能比像布鲁诺·桑托斯那样,把自己坚信的理念用黑色文字“供奉”在右臂肘部和手腕之间展示给所有人看,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某种信念的忠诚呢?

如果成千上万人皮肤上的斑斑印迹都无法让你信服,那就听听性别、宗教和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却在追求这一信念的道路上殊途同归的两位美国文化重量级人物的声音吧。积极思考的先驱、牧师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曾经向人们提出“不要为悔恨留出空间”的忠告。“不要为悔恨……浪费时间”,这是露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箴言。金斯伯格是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晚年被美国崇尚自由主义的人士奉为女神。

如果你觉得明星们的话更有说服力,也可以看看下面的言论。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鲍勃·迪伦(Bob Dylan)、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等人都曾说过“我不后悔”。我敢打赌,在你家附近的书店里,大约有一半的励志图书都在讲这个主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中,题为“No Regrets”(无悔)的图书就超过了50本。

“无悔”一词被放在歌词中、装点在皮肤上,也被智者所信奉,这种“反对后悔”的哲学仿佛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们甚至认为这种哲学是正确的,无须再做讨论。明明能够规避痛苦,又何必自讨苦吃呢?明明能够沐浴在积极思维的艳阳之下,又何苦召唤乌云呢?明明能够梦想明天带来的无限可能,又为何要为昨日的所作所为而懊悔呢?

这种世界观在直觉上说得通,似乎是正确的,感觉也挺有道理。然而,其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它其实大错特错。宣扬无悔的人们所提出的,并不是美好生活的蓝图,而是一派胡言。请读者原谅我的措辞,这个词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

正确地认识遗憾

后悔和遗憾并不危险,也很正常,不至于令我们偏离通往幸福的道路。它们正常、合理且普遍存在,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后悔和遗憾是有价值的,如果能将它们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积极力量——憾动力,不但不会使我们意志消沉,还能让我们精神振奋。憾动力能帮助我们看清形势,为我们提供指引。

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白日梦,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里感受温暖和关爱而调制的一种无病呻吟的渴望。这是科学家在半个多世纪前开始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这是一本关于遗憾的书。如果在过去,你没有做出过糟糕的选择、错误的决定或愚蠢的行为,那么现在会更美好,未来也会更光明。想到这一点,你是否有一种反胃的感觉。在本书中,我希望大家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遗憾,学会将这一亦正亦邪的力量利用在积极之处。

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无怨无悔的人,我们不应怀疑他们的真诚。相反,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为正在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他们总是在伪装自己,演得如此投入,以至于自己都开始信以为真。这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很常见。有时,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甚至有利于健康。但更多时候,这种表演会妨碍人们去做一些真正能够带来满足感的不易之事。

琵雅芙就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演员。她宣称自己从不后悔,更准确地说,是昭告世界自己此生无憾。但只需简单回顾她在人世间的47年岁月就会发现,她的一生充斥着悲剧和麻烦。17岁时,她生下一个孩子却撒手交给别人照顾,而孩子不到3岁就夭折了。她难道对孩子的逝去不怀有一丝悔恨吗?成年后,她一度沉迷于酒精,后来又染上了毒品。这些步入歧途且扼杀才能的经历,难道不曾让她感到遗憾吗?说得委婉一些,她的私生活颇有争议:有一段失败的婚姻,一位死去的情人,还有不得不为她负担累累债务的第二任丈夫。对于在恋爱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她真的不曾有过悔恨吗?很难想象,临终前的琵雅芙会在病床上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庆幸,尤其是那些导致她提前几十年离世的选择。

我们也可以拿世界各地的文身族举例。只要和他们简单聊聊,你就会发现,他们表演出来的“无悔”,与他们的内在体验是不一致的。例如,米雷拉·巴蒂斯塔为一段认真的感情投入了多年时间,当感情破裂时,她痛苦万分。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她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后悔。但是,她也坦然面对了那些不理想的选择,并从中吸取了教训。她告诉我:“正是每一个决定让我走到了现在,成就了现在的我。”这就是后悔的好处。巴蒂斯塔并没有抹去这段记忆(毕竟,无悔的“悔”字已经永远地刺在了她的身上),也没有看轻后悔的重要性。相反,她选择了将悔恨为己所用。

与安柏·蔡斯视频通话时,她已经35岁。那天晚上,她告诉我:“人的一生中会做出很多错误的选择。”其中一个是她的第一次婚姻。25岁时,她嫁给了一个婚后才发现“有很多问题”的男人。他们一起生活时经常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偶尔还会闹得鸡犬不宁。有一天,她的丈夫毫无预兆地消失了。“他就这么坐上飞机离开了……整整两周时间,我连他人在哪里都不知道。”等他终于打来电话时,他却告诉蔡斯:“我已经不爱你了。我不会回来了。”这段婚姻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如果能重来,蔡斯还会嫁给这个男人吗?绝对不会。然而,这个不幸的选择推动了她的人生旅程,使如今的她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其实,蔡斯的文身本身就是“反对后悔”哲学不堪一击的一种印证。她的文身写的并不是“No Regrets”,而是故意将第二个单词拼错,写成了“No Ragrets”。这个选择是对2013年上映的电影《冒牌家庭》(We're the Millers)的致敬,除了下面这个桥段,那部电影乏善可陈。杰森·苏戴奇斯(Jason Sudeikis)在其中饰演大卫·克拉克,一个为偿还债务而被迫组建冒牌家庭(一位妻子加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小人物。在一场戏中,大卫遇到了斯科蒂,一个骑摩托车带大卫的“女儿”出去约会的古怪年轻人。

斯科蒂穿着一件脏兮兮的白色背心,露出了身上的几处文身,其中一处沿着锁骨的文身,用粗体字写着“No Ragrets”。大卫让他坐下简单聊几句,在看到斯科蒂的文身后,他们展开了下面这段对话:

大卫(指着“No Ragrets”的文身):“这是什么?”

斯科蒂:“哦,这个吗?这是我奉行的信念,‘No Regrets(无悔)’。”

大卫(面露怀疑的表情):“真厉害。你没有后悔的事吗?”

斯科蒂:“没有……”

大卫:“所以说……你的人生连一个字也没有写错过?”

斯科蒂:“没有,一个也没有。”

如果斯科蒂有朝一日对脖子上的两个单词心生悔意,那也不足为奇。大约20%的文身者最终都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其中也包括往身上文“无悔”的人。正因如此,仅在美国,文身祛除行业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亿美元。然而,蔡斯并不为自己的文身感到后悔,这或许是因为文身藏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在2016年那个寒冷的周日,她把这两个单词文在了屁股上。

消极情绪也有积极力量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名叫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的经济学研究生提出了一个简单易懂、现在看来不言自明的理论,但这条理论又极具革命性,为他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后来,马科维茨的伟大理论以“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名字为人熟知。为了继续讲我们的故事,请允许我简要说明,暂且说它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箴言的底层数学原理。

在马科维茨之前,许多投资者认为,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就是投资一两只潜力巨大的股票。毕竟,能带来巨大回报的,往往只是少数几只股票。只要选中这些潜力股,就能赚大钱。如果遵循这种策略,你最终会选中很多没用的烂股。但投资就是如此,本来就存在风险。马科维茨却让我们看到,投资者不必遵循这种策略,他们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同时仍能获得丰厚收益。也就是说,投资“一篮子”的股票,而不是只投资一只。拓宽范围,对不同行业进行押注,虽然并非每只股票都能让人大赚一笔,但假以时日,投资者便能以更低的风险赚取更多的收益。如果你恰好有存款投资了指数基金(2)或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尽管马科维茨的见解很有说服力,但我们却常常忘了将其中的逻辑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类一系列的情感犹如一份投资组合,其中一些是积极的,如爱、自豪和敬畏;其他的则是消极的,如悲伤、沮丧或羞耻。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高估前者,看轻后者。我们听信别人的建议和自己的直觉,在投资组合中塞满积极情绪,剔除消极情绪。但是,就如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出现前盛行一时的投资方式一样,这种处理情感的方式漏洞百出。

积极情绪当然不可或缺。没有它们,我们会失去自我。因此,看到好的一面,想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在黑暗中发现光明非常重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快乐、感激和希望等情绪,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情感投资组合中需要大量的积极情绪,其占比也应该超过消极情绪。然而,在情感投资组合中塞入过多的积极情绪也有风险,由此导致的不平衡会阻碍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限制我们发挥潜能。

这是因为,消极情绪同样不可或缺。人类发展能够延续至今,其中就有消极情绪的作用:恐惧驱使我们逃出燃烧的建筑物,让我们为了不惊动蛇而蹑手蹑脚地行走;厌恶让我们远离毒害,拒绝做出不良行为;愤怒提醒我们要警惕来自他人的威胁和挑衅,强化我们的是非观念。

当然,过多的消极情绪会让人心力交瘁,但是缺少消极情绪也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比如一次次被伴侣利用,或是被蛇咬伤腿。如果缺乏偶然但有规律地感知消极情绪的能力,你、我,以及我们那些直立行走、智力高超的兄弟姐妹们,现在也就不存在了。

将悲伤、轻蔑与内疚混杂在一起,一种最为普遍也最为强大的感情便应运而生。这就是遗憾。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重申遗憾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并让大家了解到我们该如何利用遗憾带来的诸多益处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在工作和学习中拿出更优秀的表现,为人生赋予更丰富的意义。

我会从“重新定义遗憾”开始。在第一部分,我将向大家展示为什么遗憾非常重要。这部分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

20世纪50年代,用核弹摧毁地球是当时最令人扼腕的计划,从那时起,笼罩在“冷战”阴影下的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大师就开始对遗憾展开研究。很快,以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3)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4)为代表的一些另辟蹊径的心理学家意识到,遗憾不仅为了解高风险谈判提供了一个机会,也为探索人类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20世纪90年代,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索进一步拓宽了,大批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开始对遗憾的内部机制展开探索。

从近70年的研究中,可以精练出两个浅显易懂但至关重要的结论:

遗憾赋予我们人性。

遗憾让我们变得更好。

为遗憾正名之后,我会将遗憾的秘辛公之于众。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以我自己开展的两个大规模研究项目为基础。2020年,我们与一支由问卷调研专家组成的小型团队合作,针对美国人对遗憾的看法开展了一项分析工作,我们将其命名为“美国人遗憾调查计划”(American Regret Project),这是有史以来此类定量分析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们从由4 489人组成的美国人口代表样本中搜集了人们对遗憾的看法,并对令他们遗憾的事情进行了分类。同时,我们也推出了一个名叫“世界遗憾问卷调查”的网站(5),从105个国家的民众那里收集到近2万件憾事。我研读了这些文字回复,并在这些提交回复的人中选择了100人进行后续采访。在后面的讲述中,读者们会通过“世界遗憾问卷调查”中调研对象的若干件憾事,一窥人类体验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探讨了人们遗憾的真正原因。大多数关于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都将遗憾按生活的各个领域分类,比如工作、家庭、健康、人际关系和财务,等等。但在表层之下,我发现了一种超越这几大领域的遗憾的底层结构。几乎所有的遗憾都可以被归纳到4个核心类别中:基础型遗憾、勇气型遗憾、道德型遗憾和关系型遗憾。这个曾被藏匿在视野之外的深层结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窥视人类境况(6)的全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铺设了一条路径。

本书第三部分描述了如何将消极的遗憾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积极力量——憾动力。读者们将学会消解遗憾和以新的方式界定遗憾,从而调整当下。读者们还将学会用一种简单的三步法来转化遗憾,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另外,我还会探讨如何预测何时、何事会有遗憾,这是行为医学(7)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虽然能帮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但也需要谨慎对待。

读完本书,我相信大家将对遗憾这一人类误解最深的情感有全新的认识,同时获取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卓越发展的诀窍,并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真正重视的事物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