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

·开门炮$

元旦日放开门炮,要依照《通书》指定的时刻和方向燃放。放的时候,先在屋内把联炮的引心燃着,然后才把门打开了,拿炮向外边放,同时要说一句“平安大吉”这一类的吉利话。

·炉头香$

放完了开门炮,就拿素菜、年糕……奉祀神明和祖先,有的要到玄天上帝庙进香,谁最先到那庙去进香,就是进了“炉头香”。据说进了炉头香的,就可以得福利。(所以人们赞美人家的幸福,就说:“你好呵!你前世烧着炉头香。”)

·吃/着$

神明、祖先祭祀完毕,就进早餐,大家是吃素的,也有这一整天完全吃素的。吃完了,大家穿着簇新的衣服鞋帽,享受那新年的快乐,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早跑到门外去放炮子,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了。

·拜年$

这天,小辈应向长辈叩头,作揖贺年,叫作“拜年”。长辈就把红纸包着银元的封包,或是拿柑赏给小辈。人们在路上碰到了,虽是不大相识的人,也要互相拱手作揖,这叫作“恭喜”。恭喜时要说“恭喜!新年万事如意”“恭喜!添丁发财”这些话语。这时候,无论哪个都是很和气,很有礼貌的,就是平时有些怨恨,或昨晚为着讨欠账而相骂的,今天相逢也笑嘻嘻地恭喜。

·禁忌$

元旦是不好汲水的,天将晚的时候,要焚着香向井神禀明以后,才敢汲取。不好扫地,必须到初三那天才可以打扫,因为在初一、二扫地,恐怕扫掉了财运。

·赌钱$

新年,人们的赌钱是很普遍的。就是平时不赌的人,到那时也多破例来一玩。赌钱的方式也很多,有麻雀、铜宝、牙牌、纸牌、扑克、花会牌、骰子、状元签、葫芦纹(就是星君图)、滚铜圆……许多种。麻雀,是比较文明一点的人赌的。铜宝,比其他各种都普遍,而且赌钱的进出也比较大。小孩子赌的,以扑克、葫芦纹、滚铜圆为多数,因为这几种比较简单而有趣。女人们多半是赌骰子和扑克。

·舞狮$

每一班,多的三四十个人,少的也有二十多个人,各人都着同样的衣服,腰里系着带子,个个都是雄赳赳的。元旦开门炮一响,他们就开始到人家来舞狮。最盛的时期,是从元旦到初五、六,过了这几天,就慢慢地少见了。舞狮有下面的四种:

麒麟 多是由市上的居民组合的,邻市的乡村也有。舞狮中这种比较最出色,因为它的人数多,用具也整齐。锣鼓是用一副大铜钹,一个响鼓,一面厚铜的锣,奏起来非常响亮雄壮。用竹扎纸糊做成一个麒麟头,绘上美丽的颜色,拿绒线做它的须和毛,拿一丈长、四尺阔,画上彩色的布匹做身子。布的末端,再用一束绒线做成尾巴。舞的时候,一个人双手拿着麒麟头,一个人俯首伛背地冒在尾端,锣鼓一响,两个人就在场子里舞出种种的姿势。舞完了,就演拳棍,接着又一对一对的比那双刀、枪、牌。

狮 多来自附近的乡村,舞演的状况和前者是相似,不过锣鼓却不同。狮头是扁圆形的,直径大约两尺多。一个鼓,两面锣,都比前者小,声音也都不及前者的洪亮,刀、枪、牌也比较小,不过有的加演数人的比棒和跳桌。

客仔狮 也多是附近乡村中玩弄的,大概和“狮”很相似,不过狮头不是扁圆的,它有一尺多大,很像猫的头,下颚是活动可以开合的。另外还有四个人,戴着假面具,两个是猴形,两个作笨伯,跟着狮舞弄,装出种种诙谐的动作。

外江狮 都是外乡来的,人数比较少,狮头、锣鼓都和“客仔狮”相同,不过没有假面具。技术都比较精巧,常常叠了几张桌子,人在桌顶演出各种戏法。

·鼓手$

就是“唢呐”,或叫“大笛”,又叫作“吹班”。每班吹大笛的二人,打铜钹和打小鼓的各一人。新年一到,他们就很忙碌,在除夕的下午,就开始到商铺子里,替人家吹奏,一直吹奏到初三、四才止。初一、二是最热闹。他们跑进人家,先说一声“恭喜”,接着就“吱嘟咑……喳”地吹奏起来,有的吹过几声,就插几句“众仙齐到,府上加闹,蟠桃赴会,长生不老”吉利的说白,说完以后,再奏一下,才拿了封包到别家去。

·唱曲$

唱曲和舞狮一样的盛行,在元旦到初五、六,因乐器和唱调的不同,可举出下列的这几种:

西秦曲 多由市上和附近的乡村人们所组织,人数大约二三十人,乐器的声音很洪亮,和广州茶楼唱曲伴奏的差不多。唱的调子,多用“西皮”,曲名有《薛仁贵回窑》《郭子仪拜寿》等。

白字曲 是村中人唱奏的,人数二十人左右,唱伶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叫作“曲旦”,着同样的长衫鞋帽,乐器有的和前者一样,可是锣、鼓、钹是不用的,奏出来的声音比较弛缓、呆滞,不及前者的雄壮。唱的曲和说白都是用土音,调子也是一种特别的俗调,平常唱的多是《王双福看龙舟》《柳连上京》等曲本。

潮州曲 又叫“潮州白字曲”,多来自潮州,邻近也有。人数约二十多个,唱伶和服装和“白字曲”一样。乐器却和前者都不相同,奏出来的声音,尖利清脆,唱的是潮州土音。曲本以《滴水记》《象地记》《上海案》最普遍。

·询年$

初二的早餐以后,亲戚朋友们互相登门探谒,叫作“询年”。去询年的时候,要带些年糕、柑、酥糖、油麻包……这种礼物,这叫“面前”。主人接待客人,先敬清茶和烟,再送上“咸茶”[1],主客边喝茶边谈天,过了一会客就告别到第二家去了。新女婿的初次拜谒岳丈,也多在初二这天,俗喊“上厅”。因为元旦是初过新年,初三是穷鬼日,初四、五以后又觉得离年太远,有些不敬重的意思,所以新女婿多在初二“上厅”。

·送穷鬼$

初三,俗叫“穷鬼日”。清早要把房子里边的垃圾扫做一块倒在外面垃圾堆里去,有的要拿几炷香,几张冥镪,和垃圾一同倒去,同时还要放几个火炮,这样就叫作“送穷鬼”。这一天,亲友是不相往来的,尤其是妇女们禁忌着。

·等神$

初四的晚上,人家备了牲礼祭灶神,叫作“等神”。据说灶君廿四那天上天,到初五的早上要回来了,所以人们都备了牲礼接驾。不过灶君落天的日期,各处是略有参差的。

·七样菜$

初七的早上,大家吃的是饭,另外还要用菠菜、芹菜、茴香、蒜等七样蔬菜合烹起来,就叫“七样菜”。据说吃了就会得财利的。

·开灯$

十三那天,神庙和宗祠里都挂了好多的花灯笼、红彩、花灯……小孩子在那里打锣敲鼓,非常的热闹,这就叫作“开灯”。“灯”和“丁”两字是同音,所以这就是“庆丁”的礼俗。有的人家备了很多的菜茶,请那亲戚和邻居来喝,这叫“灯茶”。喝灯茶有一个通例,就是主人虽没有请你,如果你高兴,也可以随便进去喝的,那主人们是非常欢迎的。

·灯酒$

元宵节,家家要备牲礼去祀神祭祖,大街小巷中的人家,凡在去年养了男孩子的,他们就在这天设筵欢宴。要是族中有公产的人家,那就由公众来办酒席,在宗祠里宴饮,这就叫作“灯酒”。这天晚上,晶亮的月色和辉煌的灯光交映着,锣鼓的声音,加倍的响亮,又杂着孩子们的呼笑声,男男女女一群群地在街上游逛,看花灯、秋千,小孩子们提着纸灯,乱跑乱叫,更乐得发狂。这样的,直闹到更深才歇。

·花灯$

灯是用禾草、彩纸扎成人物楼阁,环列在用竹片、彩纸制成的塔形的架子的边旁,或排列在长约八九尺的木架的旁边,就叫作“花灯”。这种花灯,多挂在较大的神庙中央供人们玩赏。元宵以后,各人用红纸一条,签写着“某某敬求花灯一架”字样,贴在花灯的下边。到十七那天,由神庙里的庙祝,将各人贴的纸签,在神前逐条地掷杯珓,圣珓(一阴一阳)最多的,就把这架花灯送给他。送的时候,一路上打着锣鼓,吹着细乐,放着联炮,也是热闹得很。

·打秋千$

又叫“打灯秋”,和普通秋千不相同。元宵那天,在神庙的旷地上搭一个高约丈余的架子,架子上置一支可以旋转的大木轴,轴的中央,穿两支长约丈余的竹杠,竹杠的两端各放可以坐人的能转动的木板。打的时候,就是两个重量相等的人,分坐在木板的上面,另外有人把竹杠推动,那就慢慢地上下旋转,坐在竹杠两端的人,也跟着一上一下,同时,两人歌唱那互相对答的“秋千歌”。(歌词待搜集)

·寻工课$

“月半过,人人寻工课。”这是海丰很流行的谚语,意思就是从元旦到元宵,各人都不去做工,整天可以玩耍,但是一过了元宵,各人就该卷起袖子各做自己的工作了。

·新年歌$

从元旦到十六,每天行事的实况,在新年歌里有简明的提示,所以它既是新年欢乐的歌颂,又是习俗的概述。歌句录在后边:

初一人拜神,

初二人拜人,

初三穷鬼日,

初四人等神,

初五神落天,

初六正是年,

初七七不出,

初八八不归,

初九九头空,

初十人迎行(“行”读“尤”),

十一嚷挤追,

十二搭灯棚,

十三人开灯,

十四灯火明,

十五人行街,

十六人整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