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久,却始终走不出我心里的山头……
看到网上有人发文配图说自己这一生“如履薄冰”,何其艰难,我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自己不喜欢的事开始闭口不谈,选择性地忽略和遗忘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遗忘的终点是什么?我的选择是无法忽略。人们都有过美好的记忆,有人认为初恋是最美好的记忆时光,有人则把青春懵懂时的校园生活视为最美好的记忆时光,还有人觉得退休后安度晚年是美好的记忆时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片段,回忆是一本本相册,我们随意地翻开其中任意一页都难以释怀……
看着大巴车车窗外的山岩丘壑,我眼底尽收一片荒凉冷凄。闭上眼,那些破败残缺的老屋、开采挖过的泥土地、施工运转的机器、空荡孤零的树林还犹在眼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离开了乡村,脱离了山野田间。或许是社会的发展替我们做出了选择,也可能是我们从小谨记父母亲戚的嘱托,立志要“走出大山”。结果,我们走出了大山,但不知何时,我们的肩上却有了大山。回过头,时间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乡村好像被遗忘和摒弃了……这些独特的乡村特色与文化,我们在渐渐淡忘。我们从山野荒村中走出来,却反过来选择遗忘乡村。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应该不断提升台阶。到现在,我认为是乡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就像没有农业支撑的工业一样,城市的发展与乡村密不可分。
老一辈人都喜欢恋家,他们相信人是有根的,人死后要回到故地埋葬。小时候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长大后漂泊在外,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心酸与苦楚。人呐,不可能一辈子在外漂泊,总有想回家的时候。历史上的那些君主名臣到终了,也不过是孤坟野冢。
老家的路很崎岖,我坐在大巴上颠三倒四,但我没有一丝厌烦,反倒生起几分亲切和温暖。看到路边有些模糊又有些熟悉的标识,记忆慢慢如潮水般涌来。小时候在老家村子里,我曾将那个小镇视为整个世界,而我,就是我们村子的“王”。曾几何时,跟着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在山野里尽情嘻嘻玩闹,打水漂,赶鸭子,捉迷藏……诺大的打谷场都是我们的“地盘”。我们以天地为界,所到之处都是我们的游乐场。但当我随父母去往县城和大城市后,我似乎变了许多。我变得不再那么“狂野”和做事情也不会那么“随心所欲”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在压抑的环境下我被迫学会成长和发育,最终越走越累——因为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而我无法负重太多,所以我不得不选择遗忘和忽略,甚至是,“删除”部分存档。
在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乏的是乡村的那一份宁静和质朴,我们的生活和心都太过浮躁,很多人每天都活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或许去乡村住一段时间能让躁动的性格安静下来。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已经变得不再善良淳朴,他们渴望别人待自己真诚却不情愿把自己的温暖分享给别人。
人人都向往一片净土,一片自由宁静安详的美好地方,就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相比城市的“矫揉造作”,我更喜欢乡村的“朴实无华”。
可能有人觉得乡村舞台太小不够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确,乡村与城市相比却如麻雀比苍鹰。好多人走出村落后再也没有回头,不是他们不想回头,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你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在回到简陋破败的村舍时,实在难以接受。曾经“告老还乡”是那些古人高官的荣耀头衔,而今却成了一个贬义词。某些人自以为:千古文章多奇事,谁又知道你是那一篇传奇?读书是为了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某以为,是为了更好地包装自己!所以我们拼命地读书、学习,走出大山,走出村落……难道就是为了遗忘和忽略么?很多人出门在外羞耻于提到自己的家乡,觉得自己出身山野村舍很没面子,但他们一辈子活在自己的谎话中。纵使骗得了全世界,你骗不了你自己也是无济于事。
那些看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也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无所不用其极。教育有时候不能够救人,但是可以教你做人,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听。路是你一个人走的,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探查前面有什么风浪和危险。而今“孤芳自赏”又“自视清高”,眼高手低的家伙比比皆是,当才华撑不起野心时,那张毫无掩饰的丑恶嘴脸就显现出来了!唯一的解法就是“沉下心来慢慢沉淀”!!!时间会告诉一切的答案,那些努力的人是不会被辜负的。美丽生活诚不可欺,(真实,是一种纯粹的美,美在它的坦诚和它的自信))
我知道:自古以来,谁又不想“千古留名”呢?翻开厚重的历史,那么多人挣破头也渴望留下一角,即使是不起眼的一处,也够让后世人看到和议论评判……或许没人知道最终的结局和答案,即使有人猜到了也无法改变什么………小时候看普法栏目剧,那时候就觉得故事好可怕。长大后渐渐明白:社会太复杂,人心太浮躁,生活太艰难……大环境如此,老实人就活该被欺负,人性的恶在资本的运作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许多人活着,恰如在泥潭中不断挣扎的鱼儿,感受到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弃车保帅,或许在舍得与不舍面前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求生……
可叹这个世界那么大,这个村落这么小,但走不出的是我们,回不去的也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