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山海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瑰宝,内含的神秘异兽形象、传说故事以及民间风俗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都是图文并茂,而历代的《山海经》注家、学者还有画家对其古图的由来进行了很多的推测,最后大致归纳出四种说法,分别为: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地图说。

但“今所见图”,基本上都是由明清时期的画师所画。

他们并非以古图作为母本创作,基本都以文本创作或者以不同画师的版本加以润色,而且时隔几百年,图像服饰上有了浓厚的时代美学特征,同时有精怪化、连环画的倾向。

那么最原始的那份“想象力”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为了更靠近这份“想象”,本人5年时间内除了研读《山海经》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文集以外,搜寻更多散乱在古籍内的“同名异兽与神祇”的信息,以《山海经》文本为母,结合更多同名传说故事,丰富其寥寥几笔的形象背景。

为了更靠近这份“想象”,本人剥去时代的服饰特征,剥去绚丽的色彩特征,以最原始最神秘的自然崇拜野性为大基调,以更靠近“古图”的线条刻画图鉴,结合除《山海经》原文外的传说故事,编制“一神一图”的档案。

为了更靠近这份“想象”,除了重新创作明清时期《山海经》已有的图鉴外,根据寥寥几笔的描述,翻阅对比大量的古籍与民间故事,增添了许多以往空有其名的新图鉴,共500幅。

本书中大多是“兽兽结合”和“人兽结合”的神怪,前者体现了先民对大自然的无力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能从神怪中了解更多祸福的前兆或是从其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而在其中出现的天神、山神等神怪形象属于后者,被赋予更多的神奇力量,这与动物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能言善辩,具有人的感情,也拥有“兽”的特征以及应对自然的能力。这反映了先民在意识上对自身作为“人”的自豪和认同。与此同时,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也非常深,所以他们的观念中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这一信念。

本人希望带给大家一套相对完整且更有画面感的《山海经》世界观,图鉴相对更全,更贴近自然崇拜的野性与神秘。同时结合《山海经》晦涩难懂的文本,添加了更多的同名传说、故事或注释,让《山海经》更加通俗易懂。

希望每个踏入这片区域的人,都能感受到“子不语怪力乱神”,“吾只求其存于心”。

黄创业

2022年11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