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灯会元校注(第三册)
- (宋)释普济编撰 曾琦云校注
- 4054字
- 2024-01-12 14:39:25
第四节 青原下五世
德山鉴禅师法嗣
岩头全奯禅师
鄂州岩头全奯[1]禅师,泉州柯氏子。少礼青原谊公落发,往长安宝寿寺禀戒。习经律诸部[2],优游禅苑,与雪峰、钦山为友。自杭州大慈山逦迤造于临济,属济归寂,乃谒仰山。才入门,提起坐具曰:“和尚!”仰山取拂子拟举,师曰:“不妨好手。”
后参德山,执坐具上法堂瞻视。山曰:“作么?”师便喝,山曰:“老僧过在甚么处?”师曰:“两重公案[3]。”乃下参堂。山曰:“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问讯,山曰:“阇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山曰:“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师曰:“全奯终不自谩。”山曰:“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一日,参德山,方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山便喝,师礼拜。有人举似洞山,山曰:“若不是奯公,大难承当。”师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4]。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5]。”
雪峰在德山作饭头[6],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师,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师去,问:“汝不肯老僧那?”师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后示灭。)
一日,与雪峰、钦山聚话。峰蓦指一碗水,钦曰:“水清月现。”峰曰:“水清月不现。”师踢却水碗而去。
师与雪峰同辞德山,山问:“甚么处去?”师曰:“暂辞和尚下山去。”曰:“子他后作么生?”师曰:“不忘。”曰:“子凭何有此说?”师曰:“岂不闻:‘智过于师,方堪传受;智与师齐,减师半德。’”曰:“如是如是,当善护持。”二士礼拜而退。
师住鄂州岩头,值沙汰,于湖边作渡子,两岸各挂一板,有人过渡,打板一下。师曰:“阿谁?”或曰:“要过那边去!”师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抱一孩儿来,乃曰:“呈桡舞棹即不问,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师便打,婆曰:“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便抛向水中。
师后庵于洞庭卧龙山,徒侣臻萃[7]。
僧问:“无师还有出身处也无?”师曰:“声前古毳[8]烂。”
问:“堂堂来时如何?”师曰:“刺破眼。”
上堂:“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睹三两段义似衲僧说话。”又曰:“休!休!”时有一僧出,礼拜,请师举。师曰:“吾教意如∴[9]字三点。第一向东方下一点,点开诸菩萨眼。第二向西方下一点,点诸菩萨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点,点诸菩萨顶。此是第一段义。”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罗[10],擘开面门,竖亚[11]一只眼。此是第二段义。”又曰:“吾教意犹如涂毒鼓[12],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此是第三段义。”时小严上座问:“如何是涂毒鼓?”师以两手按膝,亚身曰:“韩信临朝底。”严无语。
夹山下一僧到石霜,才跨门便道:“不审。”霜曰:“不必,阇黎。”僧曰:“恁么则珍重。”又到师处,如前道“不审”,师嘘一嘘。僧曰:“恁么则珍重。”方回步,师曰:“虽是后生,亦能管带。”
其僧归,举似夹山。山上堂曰:“前日到岩头、石霜底阿师出来,如法举似前话。”其僧举了,山曰:“大众还会么?”众无对,山曰:“若无人道得,山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虽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岩头亦有杀人刀,亦有活人剑。”
师与罗山卜塔基,罗山中路忽曰:“和尚。”师回顾曰:“作么?”山举手指曰:“这里好片地。”师咄曰:“瓜州卖瓜汉。”又行数里歇次,山礼拜问曰:“和尚岂不是三十年前在洞山而不肯洞山?”师曰:“是。”又曰:“和尚岂不是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师曰:“是。”山曰:“不肯德山即不问,只如洞山有何亏阙?”师良久曰:“洞山好佛,只是无光。”山礼拜。
僧问:“利剑斩天下,谁是当头者?”师曰:“暗。”僧拟再问,师咄曰:“这钝汉,出去!”
问:“不历古今时如何?”师曰:“卓朔[13]地。”曰:“古今事如何?”师曰:“任烂。”
问僧:“甚处来?”曰:“西京来。”师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曰:“收得。”师引颈近前曰:“[14]。”曰:“师头落也!”师呵呵大笑。僧后到雪峰,峰问:“甚处来?”曰:“岩头来。”峰曰:“岩头有何言句?”僧举前话,峰便打三十棒,趁出。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俱错。”
僧问雪峰:“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未审和尚见性如何?”峰打拄杖三下。僧后举前语问师,师与三掴。
问:“如何是三界主?”师曰:“汝还解吃铁棒么?”
德山一日谓师曰:“我这里有两僧入山,住庵多时,汝去看他怎生。”师遂将一斧去,见两人在庵内坐,师乃拈起斧曰:“道得也一下斧,道不得也一下斧。”二人殊不顾,师掷下斧曰:“作家!作家!”归,举似德山,山曰:“汝道他如何?”师曰:“洞山门下不道全无,若是德山门下,未梦见在。”
僧参,于左边作一圆相,又于右边作一圆相,又于中心作一圆相。欲成未成,被师以手一拨,僧无语,师便喝出[15]。僧欲跨门,师却唤回,问:“汝是洪州观音来否?”曰:“是。”师曰:“只如适来左边一圆相作么生?”曰:“是有句。”师曰:“右边圆相聻[16]?”曰:“是无句。”师曰:“中心圆相作么生?”曰:“是不有不无句。”师曰:“只如吾与么又作么生?”曰:“如刀画水。”师便打。
瑞岩问:“如何是毗卢师?”师曰:“道甚么!”岩再问,师曰:“汝年十七八末?”
问:“弓折箭尽时如何?”[17]师曰:“去。”
问:“如何是岩中的的意?”师曰:“谢指示。”曰:“请和尚答话。”师曰:“珍重。”
问:“三界竞起时如何?”师曰:“坐却著。”曰:“未审师意如何?”师曰:“移取庐山来,即向汝道。”
问:“起灭不停时如何?”师喝曰:“是谁起灭?”
问:“轮中不得转时如何?”师曰:“涩。”
问:“路逢猛虎时如何?”师曰:“拶。”
问:“如何是道?”师曰:“破草鞋,与抛向湖里著。”
问:“万丈井中如何得到底?”师曰:“吽。”僧再问,师曰:“脚下过也。”
问:“古帆未挂时如何?”师曰:“小鱼吞大鱼。”又僧如前问,师曰:“后园驴吃草。”
迩后人或问佛、问法、问道、问禅者,师皆作嘘声。
师尝谓众曰:“老汉去时,大吼一声了去!”
唐光启之后,中原盗起,众皆避地,师端居晏如也。一日贼大至,责以无供馈[18],遂倳[19]刃焉。师神色自若,大叫一声而终。声闻数十里。即光启三年丁未四月八日也。门人后焚之,获舍利四十九粒,众为起塔。谥“清严禅师”。
【注释】
[1]全奯(huò):又称全豁。奯:孔窍大,泛指大。
[2]少礼青原谊公落发,往长安宝寿寺禀戒。习经律诸部:旧校本作“少礼青原谊公,落发往长安宝寿寺,禀戒习经律诸部”有误。
[3]两重公案:禅林用语。指对一公案重新诠释,亦即向学人再度提示某公案。然亦有作揶揄之语者,讥讽禅徒自己无创意,参究禅旨之际,仅知模仿他人之公案,或拈或评,謦欬顾盻,装模作样,然皆不出前贤之余唾。
[4]名言:非我们现在所说“名人言论”或“著名的言论或话语”之意。此为佛教术语,名字与言说之并称。所谓名字、言说,乃依相而立,然相无有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名言为能诠者,能诠显真如本体之真义,然以其无有实体,而系一种方便教化之权巧施设,故若执着拘泥于名言,则易落入舍义求文,舍本逐末之大患中,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
[5]搦(nuò):握,持。
[6]饭头:禅宗丛林内之职称。即隶属典座之下,掌理大众粥斋之人。其职责,举凡酌量僧众之人数、检看米谷之精粗、分别水浆之清浊、樽节菜蔬之多寡、顾虑柴薪之有无,乃至炊具之洗涤、馊淹之处理等,皆在职役范围之内。
[7]臻萃:汇集。
[8]毳(cuì):指毛皮或毛织品所制衣服。
[9]∴:宝祐本、续藏本均作“”,其他典籍如《指月录》《教外别传》(均是续藏本)等作“∴”。
[10]摩醯首罗:即摩醯首罗天,《三藏法数》:“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翻威灵,或云三目,故为三界尊极之主。《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也。”旧校本标点有误,“摩醯首罗”是人名,而旧校本下划线只有“摩醯”二字。
[11]竖亚:竖着嵌入。《五家正宗赞》卷二“浮山圆鉴”条:“神仙一局棋密排盘里,机路上冲关;摩酰三只眼竖亚顶门,髑髅前失照。”(摘自《禅宗大词典》)
[12]涂毒鼓:谓涂有毒料,使人闻其声即死之鼓。禅宗以此比喻师家令学人丧心或灭尽贪、嗔、痴之一言一句之机言。《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全豁禅师”条:“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摘自《佛光大辞典》)
[13]卓朔:直竖。
[14](duō):用同“咄”。表示用力之声。
[15]师便喝出:旧校本作:“师便喝:‘出!’”有误。
[16]右边圆相聻:旧校本标点为:“右边圆相,聻。”有误,“聻”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不能单独成句。
[17]师曰:“汝年十七八末?”问:“弓折箭尽时如何?”:旧校本标点有误,参见项楚《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18]供馈:供应。
[19]倳(zì):古同“剚”,插入,刺入。
【概要】
全奯禅师(828~887年)唐代禅僧。又称全豁。福建南安人,俗姓柯。出家于灵泉寺,受具足戒于长安西明寺。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同修互勉,并参访仰山慧寂,又参学于德山宣鉴,承其法嗣。后于洞庭湖畔之卧龙山(岩头)大振宗风,故又称岩头全豁。唐光启三年四月,贼乱,临刃仍泰然自若,大喝一声而终,世寿六十。谥号“清严大师”。
“岩头四藏锋”,指以事、理而检讨修行境地所用之四种标准。事,为有形有限而个别之现象世界;理,为真实平等而万物圆融之本体世界。即:①就事藏锋,就个别事相之境地检讨。②就理藏锋,就圆融一如之境地检讨。③入就藏锋,兼具事理二者之境地检讨。④出就藏锋,泯绝事理之相对而检讨。《人天眼目》卷六:“四藏锋者,师所立也。谓就事者,全事也;就理者,全理也;入就者,理事俱也;出就者,理事泯也。”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二十三;《祖堂集》卷七;《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人天眼目》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