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莞尔:年轻人果然还是耐不住性子。
不过既然太子殿下都已经直言问话了,姚广孝自然也不再和朱高炽玩捉迷藏,于是正色问道:“老僧想问殿下,除了陛下宠爱汉王、殿下关怀兄弟的情由,大殿之上为何这般维护汉王殿下?”
“这还不够?”朱高炽睨着眼睛,十分不礼貌的样子,就是报复姚广孝比自己能忍那云里雾里的话语。
“自然是够了。”姚广孝并不因为朱高炽那失礼的表情而恼怒,合十道,“天家自古少亲情,称孤道寡时日长了便成了铁石心肠。陛下与殿下、汉王、赵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臣为陛下贺、为殿下贺!但殿下也不须瞒着老僧,老僧知道,这其间必有老僧未曾参透的奥秘。还望殿下明言。”
“少师从何得知?”朱高炽奇怪地问道。
“冥冥中自有感知。”姚广孝老神在在地道。
朱高炽哑然:若说对皇帝的了解,这世界上就没有人能超过面前这个老和尚,哪怕他们爷俩表现十分正常,姚广孝也能感受到其中有别的因由。
朱高炽想了想,觉得也不需要瞒着姚广孝,毕竟这位和解缙等人也不是一伙的。
于是便将昨日深夜他与朱棣的谈话说了,又说了后面自己半猜半想的结论,便盯着姚广孝的眼睛问道:“以少师对父皇的了解,本宫这般推测,可对?”
“该是十分贴合陛下的心思的!”姚广孝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答道。继而又叹了口气,道:“陛下高瞻远瞩,已经为后世之君考量,所思所想,均为大明江山永固之策,老僧佩服!”
夸一夸朱棣就行了,自夸就免了。当年他姚广孝鼓动朱棣起兵靖难,建文朝堂上那一味复古的治国之策不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陛下和殿下的意思,是想借着维护汉王,真正将安南这个不征之国置于大明统治之下?”姚广孝复又问道。
“对!”朱高炽坚定地点头,“安南为太祖钦定十五不征之国之一。黎氏父子不尊法度、谋朝篡位、不敬中国,自有取死之道!若是任由黎氏父子继续兴风作浪,周边藩属岂不看轻中国?”
姚广孝点了点头,补充道:“如今确实是征伐安南最好的时机。安南黎氏父子倒行逆施,虽属十五不征之国之列,却不在不征因由之内;北方北元胡虏又陷入内斗纷乱,北方防线安稳,正好能空出手来收拾安南黎氏父子。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不不不!”朱高炽笑着摇头,“唐高宗永辉年间始有安南,至五代交州兵变,吴权自立为节度使,又至宋朝,交趾丁部领始建丁朝,算是脱离了中华中枢统治。安南自古便是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明不过是将原属于中华的土地收复回来而已!可不是什么征伐安南!”
姚广孝闻之哑然:这还是自己认知中的那个敦敦君子的太子殿下吗?
这安南的历史被朱高炽这么一说,似乎确实原本就是中华王朝原本的领地和国土,只不过被地方的乱臣贼子趁着中原控制力量不足而割据。“自古便是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话听起来……竟然十分的有道理!
昨天晚上朱高炽悟通了朱棣的心思,半宿没睡研究起了安南历史。作为大明藩属,安南的历史在大明的典籍中历历在册,很容易便能找到安南和中原王朝的历史纠葛。为了实现他们爷俩的算计,朱高炽这是在积攒论据。没想到今日朝堂上解缙等人就可着朱高煦使劲儿,安南的事情提了,但只是作为朱高煦的“罪状”之一出现,朱高炽花了半晚上的功夫研究的安南历史到了这会儿才用上。
换句话说,安南在朱高煦手里到底有没有吃亏,其实并没有人在乎。
“殿下此言不妥。”姚广孝细细思索了一下,微微摇了摇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话听起来提气,但却是完完全全和太祖皇帝的“祖训”背离了——毕竟“不征之国”首先得是个“国”,这是朱元璋认可的。真按照朱高炽的解释,那就和这一点完全相逆了。朱棣是要让朱高炽学着从“祖训”里面钻空子,真要是逆着祖训来,可就坏事了。
姚广孝解释了一遍,朱高炽也泄气地点了点头——昨天晚上越想越上头,竟把这一点疏忽了,都怪老二,写来的信里将这句“不可分割”写得过于嚣张,让朱高炽见之难忘,一个激动就忘乎所以了。
“殿下也不需要额外去寻什么因由。”姚广孝接着道,“昨夜陛下说与殿下的话,已经有了十分的道理,安南这场仗,只要是大明想打,已经有了充足的理由了。殿下如今要做的,是为这场战争提前做些准备。靖难时殿下镇守后方,负责后勤辎重,有十成的经验。但征伐安南不比在大明本土作战,气候水土迥异大明,殿下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姚广孝搞明白了朱棣和朱高炽爷俩到底在打什么主意,立刻便改换了身份,开始履行自己太子少师的职责,帮着朱高炽出谋划策起来。
“少师所言极是。”朱高炽点头,“实际上高煦此前来信,已经将安南的情况十分详尽地告诉了父皇和本宫。如今高煦的人已经潜入安南本土,在升龙、清化等地均有高煦的人伪装成商人,以待大明大军抵达。高煦的来信中也反复交代了,大明出兵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随行的大夫和大量的药材。本宫已经开始暗中谋划此事了。”
姚广孝闻言忍不住眯了眯眼睛:朱高炽这话有两个地方让他十分诧异,第一,朱高炽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这次征伐安南战争的热情。第二,汉王朱高煦在这场战争的筹划阶段所起到的作用。
按照朝堂群臣对如今的太子殿下的了解,太子温文尔雅、仁善亲人,对于开疆扩土和武力征伐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一点其实非常受文官群体的欢迎。但是很明显,太子并不是没有武力征伐的雄心,只是以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至于汉王朱高煦对于征伐的热情,这一点不用想就能猜到,他本身就是以武力值和领兵能力为武将所推崇的皇子。但是出乎姚广孝预料的是,汉王在筹谋安南这件事情上对于皇帝和太子的完全配合、不留余地和私心的支持!
难道汉王还当真转性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