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南遇见二十四节气
- 沈卫林
- 1036字
- 2023-12-13 17:47:03
序二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宋·王炎《南柯子》)
读《在江南遇见二十四节气》,让人想到了这首诗中农业的艰辛和诗意。不可否认,现实的农业并不等于田园,它是一个个辛劳的叠加;现实的农村并不等于梦境,它是一个个张弛的反复。但农业与农村正因为四季风光的渲染和丰收尽头的等待,才充满了诱惑。在整个过程中,开篇、经历、结果,均依赖于两个字:季节。正因为有了季节的变化与更迭,才有了农业与农村的色彩。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极为古老和宏大的概念,在传统文化的书架上有许许多多的品类。因为其源于黄河流域,所以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节气与农事、与风俗、与美食、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联均以北方为落脚点,冬至夜吃饺子,大雪时节雪深三尺,每个人都以为理所当然。而每到此时,细腻又与世无争的江南人安然地在花开花落之间从不争辩江南的节气与人世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因此,关于江南的二十四节气的述说便少之又少,提及江南,人们往往不说节气,几乎所有关于江南的讯息都淹没在小桥流水、杏花烟雨的印迹之中了。
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们对江南节气印象的缺失,书中所说的许多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如清明节的甜麦塌饼,原本是农民们外出劳作,为方便携带和久存而发明的一种美食,现已成为舌尖上的节气符号;再如桐乡人基本不过端午节,但都会给家中的幼儿穿上一种“黄老虎”衣裳,这成为几代人儿时初夏的记忆。关于这些镜头,文中只用寥寥数语,就让人走进了真实的江南人家。
与风景和农事同步进行的,是借节气之手诠释生活的经验道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如“人有心机,所以对美的表达各有心思,有出水芙蓉,有庸脂俗粉,有小家碧玉,有东施效颦;植物则相反,适自然而生长,福严渡的油菜花,鲇鱼兜的乌桕树,紫竹园的桑叶,天花荡的野草,只有形式之别,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古人说‘素以为绚’,对花来说,能盛开的便是最美的”。类似这样的文字,在每个节气里都会出现多次,既能举事用典,又能雅俗共赏,与其说在闲话节令,不如说在体味人情,让江南节气的气质不输于北方的正统源流。
在文化与风雅被人们不断关注的时间节点上,以节气为主线,将以桐乡为代表的江南农村风物、习俗和美食串联起来,配上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照片和注释,好似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完整的江南农耕生活画卷。读之令人心情愉悦的同时,更为江南深层次的美而喝彩。
与江南的节气对话,不仅要有感官,更要带上初心。
清华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