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皇与军队的特别关系

阅兵式画面与“朕之股肱”这一关键词

提及“天皇与军队”,想必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1940(昭和15)年陆军特别阅兵式的画面。同年10月21日,“纪元二千六百年纪念”1阅兵式于代代木练兵场举行。当天,昭和天皇骑着御马“白雪”,对由步兵部队、200多辆坦克、各种机械化炮兵以及500余架飞机组成的,总人数达43000人的受阅部队进行了检阅2。当时昭和天皇朗读了一段敕语,随后将其授予了陆相东条英机。该敕语文末有这样一段话:“汝等应倍加奋励,勠力同心,尽朕之股肱之本分,以此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3在当时的国民眼中,受阅军人列于天皇御马前的画面,可能正是“朕之股肱”4这一表达的具象化5体现。

1940年制作的国策新闻纪录片 《日本新闻》(日本ニュース),收录了此次阅兵式的高光部分。之后这部纪录片在全国各地的影院放映,阅兵式中的画面由此开始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而在陆军阅兵式举行的10天之前,即10月11日,海军也在横滨外海举行了“纪元二千六百年”特别观舰式。当时天皇乘坐御召舰“比叡号”,检阅了以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为首的6列98艘舰艇。在海军特别观舰式上,天皇也发表了类似的敕语。

对当年参加阅兵式、观舰式的陆海军军人来说,“朕之股肱”无疑是军旅生活中最为熟悉的语句。1882(明治15)年1月下发的 《军人敕谕》6罗列了“忠节”“礼仪”“武勇”“信义”“朴素”五条军人应遵守的德目大纲。《军人敕谕》全文以“我国之军队,世世由天皇所统率”开头,其后又以天皇的口吻说道:“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其亲尤深。朕赖汝等如股肱,汝等则仰朕如头首。”教育总监部7编纂的 《军人敕谕谨解》(1939年版)针对这段文字的大意作出了如下解释:“朕为你们这些军人的大元帅,我们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朕视军人为手足,而军人们也应仰慕朕如同头首。”(1)此外,《军人敕谕谨解》还专门引用了楠木正成之子楠木正行(2)向后村上天皇告别时,天皇赐予他的“朕以汝为股肱”这句话,用这一历史典故来向军人解释“股肱”之含义。从上述内容,我们大概可以推想当年入伍的现役兵和应召兵在军队内部所接受的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

终战工作中的日美双方对天皇的利用

正如上文所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阅兵式和观舰式的宣传影片所塑造的,天皇与军队富含庆典式外在形式美的形象开始为国民所熟知。正因为如此,在太平洋战争临近结束之时,日美双方在开展各类终战工作的过程中都曾尝试对天皇加以利用。在本书第七章中登场的,战前曾赴日留学,师从美浓部达吉学习宪法学的美国情报人员查尔斯·法什 (Charles B.Fahs)8便曾提出:此前日本军方曾屡屡打着天皇的旗号来将自身的行为正当化。而我们也可以将天皇与军队剥离开来,转而将天皇树立成战后促进和平重建的象征。

而1945年3月之后,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长南原繁9为首的教授群体认识到,想要尽快结束战争,只能通过宫中势力和海军高层来直接与美国进行谈判。在此背景下,南原等人开始构想以天皇亲自颁布诏书的方式来结束战争,甚至为此起草了终战诏书的文本。南原等人认为,在本土决战即将到来之际,天皇是唯一有能力阻止军方进行无谓抵抗的人。因此,应该趁着英美等国还认为天皇尚有利用价值之际,尽快利用天皇的权威结束战争。在战争末期,日本本土还驻扎有几乎毫发无伤的700万大军,而天皇是唯一有能力命令这些军人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人。因此在终战之际,日美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