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花开:又是三年,走过高中
- 祝立英
- 1695字
- 2023-11-17 17:50:30
自学模式 2016-7-25
学校的网课结束,天热得惨绝人寰;没报课外衔接班,开启自学模式。
考虑到高二应该会住校,日后对张小萌的教育基本鞭长莫及,所以能够在这一年中看到她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看着她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是当务之急。
关于报衔接班,母女俩有一阵冲突。以前张小萌最讨厌各种培训班,我们总是一拍即合。细算起来,和别人比比,她也算给我省了不少钱。可是,经历过初三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考上Y中的她,感到即将面临的巨大的竞争压力,第一次主动要求报衔接班,因为怕被学霸们甩在后面——经历过在后面挣扎追赶的滋味,害怕再次处于那样的境地。大多数父母会因为孩子有这样的上进心而欣慰,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依赖心,或者是不自信。
所有的培训班,是以知识的传授或者灌输为目标,往往会有两种恶果:一是习惯了被灌输,而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因为已经被安排好学习的节奏,而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所以会产生自欺欺人的心安理得。
我还是喜欢走远路,走远一点但最接近自然的那条路。求知欲、探究心以及自我规划的能力,本来是学校传授知识以外最应该保护或者发掘的能力,但是显而易见,当下的教育没有做到。这是因为直接获得知识、学会考试具有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人人趋之若鹜。当然,在面临大考之前,我并不反对急火猛攻,就像攻克战略要地一样要集中火力。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两字,应该不会是天天军演,而是“养精蓄锐”,明志以致远。走远一点,一开始会走慢一点;但走远一点,可以锻炼脚劲,也会有欣赏路上风景的欢愉,而不是和大家一起挤着拼命赶路。
萌原先以为妈妈会表扬自己想上衔接班的主动,没想到遭到反对;经过一阵不甘心的抗议,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学。
她是个怯难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里,遇到困难的基本手法是躲避,比如原先弱项的理科试卷最后一题基本是直接放弃,不看题目就先被“压轴题”这个概念吓倒;比如遇到新概念的理科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基本只会凭记忆用老师讲的步骤去解决,即使解决了,其最大根据也是“老师就是这么讲的”,而不是出于对定义和公式的理解。
现在的基础教育,因为太多的作业而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反思学习,因为应试而基本不引导学生对于本质的探究。当然,高校自从和“应用型”挂钩以后,主动靠近“技能型”,也很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所以,就算经历过高等教育,许多人其实仍然对于学习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就不懂学习。读书的唯一好处是记住了一些亘古不变的答案,最大的后果是谋杀了辩证思考能力。
自学进度既不慢也不快,但是比较扎实。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数理化等弱势科目上。太多的新概念让她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茫然失措。记得第一次发现在物理中位移不等同路程、速度是有方向的、瞬间速度不等于速度……她的内心基本是崩溃的,无助地说“初中科学全白读了”。她一边自学一边嚷着要上衔接班。可是我想试试打开这扇自学的窗啊,不想在一开始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
物理的加速度、受力分析,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的光合作用,数学的指数函数……她给自己列了自学计划,从教材的理解到同步练习的巩固,甚至还有提高题的挑战,从一片混沌,到依稀明白,再到恍然大悟,经常哭鼻子,经常泄气,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上午,她开始自学对数函数。log这样的符号,对于曾经也算是数学高手的我都已经几近记忆模糊,何况她这样的初学者?她先看定义,把定义里的每一个符号的意思都搞清楚,然后小心地演算书本中的例题,直到和例题的答案一样,同时理解例题的步骤……
没有哭鼻子,没有抱怨,一直在草稿本上写写画画;看得出一直在思索,在研究,在顿悟……一会儿还洋洋自得地给自己的答案打上大大的对勾,极度自豪地自言自语:“怎么又做对了呀——”
对于一个理科困难户,自学是不容易的;能够静下心去面对,是不容易的。我有点庆幸,所有之前她在遇到困难时哭过的鼻子、发过的脾气,我都包容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不是今天浇了水、明天就会开花,因为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想让她耐心,必须自己有耐心。
这个娇气任性的孩子,经常让我抓狂的孩子,总有那么一些瞬间,是我的英雄——所有在害怕面前能够冷静的人,所有敢于直面困难的人,都是当之无愧的“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