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年后

公元1813年8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柳东旭就休养生息了一整年。

一年时间看似很短,可整个半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脱离了原历史的走向。

年初的时候,安东金氏的领头人金祖淳,作为整个半岛最有实权的人,直接将李玜软禁在了昌德宫。

其实这也是李玜作死所致,他不仅一直动用自己的内帑,还解散了正祖李祘为巩固王权而建立的壮勇营。

财力和武力的缺失,让他的权力被外戚狠狠压制。

随着这次叛乱的影响越来越大,金祖淳通过一系列运作,权力也越来越大,也让他有了软禁李玜的心思。

随着全国各地叛乱渐渐平息,各地官员的权力再也得不到抑制,加之王权旁落,很多人升起了别样的心思。

这一年里的时间,各地官员借着平叛的名义,都在疯狂扩军,强大自身。

柳东旭也没闲着,不过由于人口的原因,他并没有进行扩军,而是让军队更职业化,做到真正的脱产。

他之所以休养生息这么久,同时也没有扩张军队,除了粮草的原因外,就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之前他大败李尧宪,除了人多势众外,就是提前做好了埋伏,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后来拿下安州,主要是朴基丰这家伙太水,城防布置的太差,出其不意中,轻易就破城了。

再后来大闹黄海道,基本都是以多胜少的伏击战,要是有宋承秀吸引李东善的主力,柳东旭估计只有跑路的份。

知道后来,柳东旭率兵攻打肃川时,才真正认清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肃川城比安州城要小,守军也少的多,可就是因该城的府使李儒秀,在守城战方面远胜于朴基丰,才使得柳东旭碰了一鼻子灰。

也是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刚拉起来的这支农民军,真实战斗力太低,如果正面打硬战,只要敌军主帅还行,就很难有胜算。

也正因此,才让他静下心来发展一整年,同时等待时局的变化。

如今时局确实大变,那些地方官的实力也增强了很多,可他们只知道一味的扩军,忽略了战斗力。

这群地方官员手下的军队,只有少部分精锐才能做到完全脱产,保证战斗力。

如今柳东旭感觉起义军的战斗力大增,有打硬战的能力了,决定开始出击。

可当柳东旭准备出击时,也有人两拨人盯上了他。

首先曾经的义州府尹,现在的咸兴府尹赵兴镇。

赵兴镇因洪景来掀起起义后,英勇善战,多次抵抗起义军的进攻,被调到了咸兴府做府尹。

虽说都是府尹,但义州紧邻边界,有满清的威胁,但咸兴却是咸镜道的首府,远离边境,算是升迁且更安全。

经过这一年的混乱,赵兴镇不仅彻底掌控了咸镜道南部,还拿下了江原道北部。

如今他再想更进一步,有好几个选择。

一,继续南下,占据整个江原道。

二,南下进入京畿道。

三,北上占据整个咸镜道。

四,进军西南,抢夺李海愚的黄海道。

五,西进夺取平安道。

二、三、四条,首先就被赵兴镇排除了。

京畿道现在局势复杂,暂时没必要卷入这个漩涡。

咸镜道北部,因人口和气候原因,兵马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战斗力强悍无比,也不能轻易去硬碰硬。

黄海道,虽说内部不算百分百稳定,但最起码有外敌时,基本都还是听李海愚的,去对抗这一整个道,显然也不明智。

赵兴镇有点想继续南下,占据整个江原道,可江原道是多山地带,打起来有些麻烦,而且他的战线也会拉得过长,不利于南北互相支援。

所以经过最后的考虑,他准备西进,不过西进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如今整个平安道,大致有三股大势力。

除了占据定州和安州的柳东旭,还有占据平安道北部的宁边大都护府使徐春辅,占据平安道南部的平安道观察使郑晚锡。

通过细作探报和谋士的商议,赵兴镇决定首先攻打柳东旭,且是定州。

之所以是定州,而不是安州,也主要是两地的起义军数量不同。

除了赵兴镇,占据平安道北部的徐春辅也盯上了柳东旭。

不盯上也不行,作为宁边大都护府使的徐春辅,现在几乎占据了整个平安道北部,如果他还想再进一步,只能南下和东进。

如果是东进,他需要翻山越岭,经过长途跋涉才能攻到咸镜道。

可咸镜道人口稀少,又是严寒之地,显然不是明智之选。

如若南下,不仅定州和安州就在眼前,人口还不少,且继续南下,就是平壤、黄海道等人口众多的富庶之地。

无论怎么看,徐春辅都觉得南下比东进更具性价比,且同样选择了防守更薄弱的定州城。

所以就在赵兴镇起兵六千,气势汹汹朝定州杀奔而来的时候,徐春辅也正在集合大军,准备攻打定州。

半岛北方烽烟四起之时,南方也不太平,特别是庆尚道观察使金会渊不安分。

金会渊因赵兴镇攻占了江原道北部,觉得江原道观察使洪义谟此人是无能之辈,无法整合自己的地盘,便打起了江原道南部的主意。

与此同时,谷山府使吴毅常,因与黄海道观察使李海愚积怨已久,也在黄海道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平安道这边,徐春辅正命令林栽洙为主将,赵恩锡为军师,率兵两万讨伐定州时,赵兴镇也领着兵马进了宁边地界。

徐春辅的兵马虽多,但其实战斗力不怎么样,最起码有一半是农民兵,就算是职业兵,战斗力也远不如柳东旭手下的兵马。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各地官员为了扩军,镇压叛乱,大多都是强行拉壮丁,仓促应战。

一场战斗过后,补充兵员的方法,依旧是强行拉壮丁。

而且为了节省粮草,一般没有战斗的时候,还会让那些强行拉来的壮丁继续回去务农。

这样的模式下,有些地方官员看似兵马强壮,实则战斗力也就那样。

不是柳东旭和这些官员不想大规模培养职业军,主要是人口和粮草限制了他们的野心。

林栽洙原是定州牧使,后来洪景来率大军攻占了定州,他只能被迫逃到一直没有被攻破的宁边。

后来李尧宪围困定州城,林栽洙还随徐春辅一起,攻打洪景来在城外的据点,因此他后来成了徐春辅麾下的大将。

赵恩锡身份也不简单,他原本是龟城的府使,官职比徐春辅低不了多少。

后来朝廷因天下大乱,放开了各地官员扩军的限制,让徐春辅的实力迅速扩张。

随着实力扩张,徐春辅慢慢拿下了整个平安道北部,赵恩锡便成了他的手下。

赵恩锡可是府使,为了限制他的权力,徐春辅只让其当了一个军师,算是彻底夺了他的兵权。

赵兴镇这边,大军是从咸兴出发,可定州、安州、宁边三城离得太近,他只能率兵从宁边北面,穿插到宁边和龟城之间攻打定州。

他这样做,除了不想被安州的起义军发现以外,再就是不想与徐春辅发生冲突。

赵兴镇的战略,是先拿下定州,然后再拿下肃川,最后夹击安州,切断徐春辅南下的路后,再想办法将其吞并。

但很明显,一支六千人的大军从宁边北面经过,肯定无法瞒住徐春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