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与探究

读书有计划

《寂静的春天》全书共十七章,现将整本书的阅读划分为三个阶段,建议用三周时间完成。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本书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和重点阅读章节的安排如下:

阅读全书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阅读时,要做一些简单的标记,以便之后回顾。可根据本书的具体内容和自己平时的习惯在关键词语、重点句子以及你认为精彩的部分做一定的标记,如圈出关键词语、用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波浪线画出精彩内容等。

2. 读完一章后,要对本章的内容做简单的梳理,如提取关键的词语,总结讨论的主要问题、作者的观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等。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阅读提纲、表格、图片或者其他形式,专门进行总结。以第三章为例:

几种新型合成杀虫剂

3.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回忆每个章节的大体内容,选择一部分自己有感触的章节进行精读。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圈点标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查找相关资料,加深自己对本章节的认识和理解。阅读时,要注意把你的疑问作为批注写出来,并尝试结合整个章节的内容做出解答。若自己无法解答,可向他人请教或查找资料。

4.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进一步交流、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观察自己身边是否存在相似的环境、健康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个读书报告,展示阅读成果。

读书有方法

采用科普作品的一般阅读方法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保主题的科普作品。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科普作品意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成就,引发大众的科学意识,其内容对初中生来说往往显得艰深、复杂,所以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提炼作者观点,理顺文章脉络,以便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将书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与时代背景、当下生活联系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 抓住关键词,提炼观点,理顺脉络

科普作品是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性读物,其文字较直白、易读,但由于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对初中生来说有些复杂。要想读懂、读透一本科普作品,我们就要试着找到关键词语,提炼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理顺行文脉络。比如,我们在读《寂静的春天》最后一章的时候,就要抓住关键词“路”。在这里,“路”代表的是面对化学药剂的危害,我们做出的选择。那么作者希望人们做出什么选择呢?显然她并不同意当时过于依赖化学药剂的普遍做法,认为要走“另一条路”,即走“生物防治学”的道路。

2. 紧扣主要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延伸思考

科普作品的内容往往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形式来呈现的,因此,阅读《寂静的春天》这样的科普作品时,我们首先要把握书中呈现的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寂静的春天》成书于1962年。在那个时期,美国因滥用化学药剂,导致环境问题频频爆发。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蕾切尔·卡森做了大量的调查,得出化学药剂滥用是这些环境问题的诱因这一结论,由此写成了《寂静的春天》这一著作。书中对化学药剂滥用如何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因此,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化学药剂滥用这一主线,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化学药剂的滥用导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对此有什么反思?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杂志、书籍等途径,了解美国当时都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今天这些问题是否依然存在,美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环保的举措,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反思作者的观点,结合现在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比如,书中多次提到火蚁,并指出事实上火蚁对庄稼、鸟类、人类并不造成威胁。目前,中国部分地区正面临火蚁的入侵,但火蚁是否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能够与人类相安无事?再如,作者主张进行生物防治,即从国外引入害虫的天敌。但是,为消灭某些害虫引进的那些物种难道不会成为新的威胁吗?

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

阅读科普作品时,如果我们只做简单的圈画类批注,就难以把握整本书的思路。因此,我们在精读时可以尝试画一些思维导图,从而让思路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在阅读《寂静的春天》第三章时,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DDT是如何通过食物链进入我们体内的。

与其他著作进行比较阅读

《寂静的春天》的写作意图主要在于反思人类在使用化学药剂的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造成的巨大伤害,呼吁人类反省自身,倡导环保,在文体特征、哲学观点、人文关怀等方面和《昆虫记》有一些相似之处,当然二者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阅读《寂静的春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与《昆虫记》进行对比,想一想这两本书有什么异同。

此外,也可以选择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瓦尔登湖》《沙乡年鉴》《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等。在广泛的阅读中,我们会由此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等问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