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曹叡说情

  • 曹叡
  • 乌山俗士
  • 2082字
  • 2024-04-01 08:00:05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得遇故人,确实是人生一大喜事。

曹叡也不例外,和胡质叙旧了好一会儿,才说起正事。“想来使君带兵围困赵庄,是为了昨日之事吧?”

胡质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只是没想公子在这,若是质有冒犯之处,还请公子见谅。”

刘家天子心眼小,一点小事能记好久。曹家人心眼同样不大,胡质还想继续在太守的位子上发光发热,不想被曹叡记在心里。

“使君秉公执法,何谈冒犯二字。倒是叡因私废公,阻挠官吏执法,理当在使君驾前请罪。”

说罢,曹叡向胡质脱帽致歉。

郑称和司马师见状,再也坐不住,拜倒在胡质面前,将罪责往自己身上揽。

郑称摘下头顶儒冠,说道:“称为武德侯傅,未尽规劝之责,昨日之事罪在称。”

司马师没到加冠年纪,没有戴帽子,也道:“赵李氏系师所救,所有罪责当由师一人承担,还请使君责罚。”

胡质连忙起身,将曹叡扶了起来。他一开始确实有杀鸡儆猴的意思,想拿夏侯廙和司马师开刀,以警醒他人。

可见到正主是曹叡,便没了之前的想法。他又不是张释之,敢拿储君刷名声。

曹丕虽未正式建储,却专为曹叡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这是其余诸子没有的待遇。而且魏武王曹操在遗令中特地给曹叡取字,未尝没有指定隔代继承人之意。

“郑侍中,司马家后生,都快起来。李氏之事,赎缣三十匹即可,实在不必如此。”

《说文》载:缣,并丝缯也。

即双丝织成的丝织品,如今已取代黄金,充当上币使用,也可用来赎罪。

三十匹缣的价值与三斤黄金相当,也大抵和六万五铢钱的价格相等。[1]

以曹叡和司马师的身家,肯定不缺这三十匹缣。见胡质说可以赎缣抵罪,自然是皆大欢喜。

赵李氏一事就此揭过,众人缄口不提。

胡质又问起了曹叡为何会微服到此,曹叡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胡质重复了一遍曹叡的话,赞道:“公子说的甚是精辟,此话质深以为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是一县,却风俗迥异。”

“只是不知公子游学月余,可曾有所收获?”

曹叡长叹道:“一路走来,方知民生多艰。”

又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胡质细细一品,喜上眉梢,拱手道:“看来公子果有所得,质为公子贺。”

司马师又插了一嘴,说道:“胡使君,公子昨夜还做了一首从军行,送与赵家长者。”

于是当着曹叡的面,将从军行念给胡质听。而胡质听完也不吝啬称赞之词,只夸曹叡好文采。

曹叡没有在几人的称赞中飘飘然,反而重提军户逃匿一事。“叡在外本只为游学,无意干涉州郡政事,只是见了赵李氏后,有一些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今日得见使君,正好说与使君听。”

胡质正色道:“质洗耳恭听。”

“叡曾闻先贤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使君为官一任,牧守一方,当造福治下黎庶。”

曹叡怕胡质面子挂不住,又解释道:“叡并非指责使君,使君到任后劝课农桑,广开水渠,叡亦心知肚明。常山郡今年若得丰收,皆是使君之功。”

“只是似赵李氏这般私配民户者,盖因家庭困顿,苦不堪言。使君不加甄别,强命官吏拿人拆婚,虽可解一时之急,然军户逃婚之根未除,到头来只徒增黎庶怨念。”

“依叡愚见,此绝非善政!若是日积月累,恐有覆舟之祸。”

“还请使君三思而后行。”

虽然曹叡说自己不是在指责胡质,可字里行间分明有这方面的意思。

好在胡质不是听不见不同意见的人,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作法有些不妥。

因此胡质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直接承认道:“诚如公子之言,质也知此非治本之法。只是质人微言轻,便有治本之法也无从施行。”

“公子深入乡里,当知此弊根源在邺城而非郡县。质只为一郡之守,无力治本,只能在根除弊病前,寻一治标之法。”

“否则放任军户逃匿,后果不堪设想。”

曹叡长叹一声,他又何曾不知道胡质的行为无从指摘?如果不严惩逃户,只会有更多的军户有样学样跟着逃匿。

到时候又会面临和曹操当时一样的困境,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当初之所以施行世兵制,就是因为需兵量大而可募之兵不足。

因诸侯并起,彼此互相攻伐,各地战乱不断。为保持自身实力优势,必须维持一定规模的军队,因此需要大量的士兵。

而经年累月的战乱,却使得田地荒芜、人口减少;再加上大族侵占田亩、隐匿人口,以致兵源枯竭,无兵可募。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和恢复发展生产,曹操开始推行世兵制。给士兵及其家属另造一籍,称为军户,军户统一安置,世代为兵。

统一安置在一起,不仅方便训练和屯田,还能以其子女为质,令其不敢轻易逃亡。

如此一来,不仅兵源问题得以解决,还降低了养兵成本,可谓是两全其美。

各方岁月静好,只有军户负重前行。可军户也是人,不是牛马,只要是人就会向往美好的生活,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自然会想逃。

“是叡孟浪,还请使君勿怪。”

“公子拳拳为民之心,质为公子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怪罪公子?”

几人一阵沉默,军户之事此时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至于府兵制的构想,曹叡不打算跟胡质说,这事不是胡质一介太守所能推动的。

除非是曹叡即位,并且有他祖父曹操那么高的威信。

而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军户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还是得亲自去调查一番,才能下结论。

想及此处,曹叡看向胡质,道:“使君,叡有两事相求,不知使君能否行个方便?”

“公子但说无妨,质定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