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举,衣锦还乡

第一场考完,中途让一众考生休息了两天,又进行第二场。第二场考完,依然休息两天,进行第三场。

三日后,考试终于结束。

一般来说,这时候一众考生绝大多数都不会离开,留在杭州等着放榜。

哪怕考得再差,也总会心存一丝希望。

万一运气好呢?

等待的日子总是煎熬的。

既然来到了杭州,沈长安免不了要去游览一下西湖、灵隐寺、湖心亭等等名胜古迹。

接下来,又开始关在房间里整理上次出游的资料。

如今已是弘治十七年,但是沈长安却没有打算参加明年开春的会试。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中就会变天,弘治皇帝驾崩,皇太子朱厚照登基为新君,改元:正德。

只要考中了举人,沈长安便不着急参与会试,到时候先考武举。

现在,他要专心写自己的东西,继续沉淀、积累。

当然,习武也是必不可少的。

九月初五,终于迎来了放榜之日。

天不见亮,一众考生便迫不及待来到贡院等着张榜。

待到官府终于将榜单张贴在墙上时,一众人不停地往前涌……

沈长安眼力较好,倒没去挤,眼神下意识瞟向榜首位置……毕竟,谁都希望排名靠前,甚至是高中个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要是能够连解元、会元、状元,那便是连中三元,必将轰动天下。

可惜……一眼晃去,沈长安在榜首位置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

倒是前面有不少人瞬间沸腾了。

“恭喜方兄,高中解元!”

“恭喜方兄,贺喜方兄!”

“从今后,咱们得称方解元了……”

一时间,恭维声不绝于耳。

此人名叫方世镜,杭州人,乃书香门第世家弟子,而方家也是杭州的名门望族。

之前沈长安见过此人几面,只是对方不认识他。

据说,方世镜七岁便能作诗、写字、画画,被人誉为神童。

他的年龄与沈长安差不多,考试之前,便有不少人认为他今年乡试多半会夺得第一名。

结果,这家伙还真的登上了魁榜。

只不过,沈长安对方世镜的印象并不太好,总感觉此人清高孤傲,一副谁都不放在眼中的样子。

当然,这也不关他的事,毕竟二人之间没有任何交集。

非要套交情,那就是同科考生,如果沈长安也上了榜,那便是同科举子。

“同喜同喜!”

方世镜满面春风,作揖一圈。

这时候,早有人飞快地冲向方家报喜去了。

高中解元,这可是大喜之事,怎么也得赏好几两银子吧?

“哈哈哈,我上榜了,上榜了……”

“恭喜恭喜!”

一片恭喜声中,沈长安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没在首榜,但排名还算不错,十二名。

对于这样的成绩沈长安说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没考第一,并不代表他的水平比第一名差。

有时候,运气也占很大的因素。

同样的文章,换不同的主考官,或许便有截然不同的意见。

对于文举,沈长安并没有寄予太厚的期望,只要能中个进士就好,他的重要目标还是武举。

这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有三千名,仅录取了九十二人,也就是说,平均一百人连四个名额都不到。

这也正是举人地位远高于秀才的原因。

一旦中举,便有了入仕的资格,虽然机率不高,但也算是有了半个官身,百姓都得恭恭敬敬称之为举人老爷。

而且,中举之后还能免除一定户数的徭役、赋税,故而有不少乡邻前来投靠,这也算是一大福利。

随后,按规矩一众新科举子还要参加庆功宴,也就是鹿鸣宴。

宴会一般在布政使司衙门举行,除了一众举子之外,布政司衙门相关官员,考官、监临、提调等官员也要参加。

宴会结束后,会给予一众新科举子一些盘缠,还有一套象征着举人身份的服饰:青绸圆领袍、蓝绸镶领束带、儒巾、靴子。

很多秀才的梦想为“丰屋、美服、厚味、姣色”,而这些,对于举人来说几乎称得上唾手可得。

正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未中举之前穷得响叮铛,岳父看不起他,经常骂他,还说她“瞧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后来范进中了举,又得意洋洋说什么:“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原文最后一段更是描写了范进中举之后的盛况: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如今,沈长安也中了举,也是堂堂正正的举人老爷了。

也该衣锦还乡了。

实际上,没等沈长安回到村子,县里已经有人争相登门报喜,而是还是三拨人,喜得张氏合不拢嘴。

这天中午,沈长安终于回到了村子。

一进村便吓了一跳。

村里人似乎算准了他的行程,黑压压一片全都在等他。

而且,金华千户所的千户以及几个百户也来了。

“沈老爷回来了!”

也不知是谁搞怪地大吼了一声。

“噼噼啪啪……”

鞭炮声也跟着响了起来。

沈长安有些哭笑不得,他才二十出头,可不想当什么老爷。

接下来,免不了一通应酬。

千户大人来了,自然要上前见一通礼,还有几个百户也不能怠慢。

接下来,沈长安又给义父、阿娘恭恭敬敬行了一礼,随后到院子上香、祈愿……

当晚。

村子里的空地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家家户户都拿出了家里的好酒好菜,围在一起替沈长安庆祝。

第二天,又有一些县里、乡里的乡绅陆陆续续上门道贺、送礼什么的。

也有一些附近村子的农户找上门来挂靠。

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挂靠到举人名下,以后他们就免了朝廷的徭役与赋税。

当然,朝廷对于不同地区挂靠的户数和田亩有要求,一般不超过两百亩。

挂靠之人在性质上等同于举下名下的佃户,每亩田需缴纳一定数额的粮食。

有些自家没有田产的,就只能当下人。

如果有闲心再办个乡学,一年收入个几百两银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