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主制统治

1450年,欧洲政治版图仿佛是边界模糊、五颜六色的马赛克。然而,一些深刻的变化正在悄然孕育之中。独立政权的整体数量在减少,而新兴国家之间的边界在不断加固。几位精力旺盛的君主登上王位,担负起与前任迥然不同的历史使命。

新式王权的开拓者包括法兰西的路易十一(Louis Ⅺ)和弗朗索瓦一世 (François Ⅰer)、阿拉贡的斐迪南(Ferdinand d’Aragon)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Isabelle de Castille)、英国的亨利七世(Henri Ⅶ)和亨利八世(HenriⅧ)、匈牙利的马加什· 科尔温(Mathias Corvin)、俄国的伊凡三世(Ivan Ⅲ)、丹麦的克里斯蒂安一世(Christian Ⅰer)、波兰的卡西米尔四世(Casimir 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enⅠer)和查理五世(Charles Ⅴ)。这些帝王有些出身于世袭王权家族,如法兰西的瓦卢瓦家族(Valois);但大多数是来自贵族家庭的新王,他们通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夺取了王位,如英国的都铎家族(Tudors)、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特拉斯塔马雷斯家族(Trastamares)、立陶宛的亚盖隆家族(Jagellons)、丹麦的奥尔登堡家族(Oldenbourg)、瑞典的瓦萨家族(Vasa)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ourg)。这些君主都满怀雄心壮志,一心要实现自己的王权理想,只是相较而言一些人的功绩比另一些的更显赫。他们唯有努力去征服对手、扩张领土、树立宫廷形象、强化行政制度,才能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是专横的独裁者吗?为了保住王冠,他们别无选择!欧洲的王室正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清洗,其中弱小的注定要灭亡,如勃艮第公爵领地的瓦卢瓦分支和统治波希米亚及匈牙利的亚盖隆家族。最强大的君主开创了全新的统治模式,执掌欧洲长达三个世纪。

疯狂战争:法国贵族威胁国王的权力

1581年,历史学家保罗•埃米尔(Paul Émile)在他的《法国皇室行为:功勋和征服史》( Histoire des faicts, gestes et conquestes des roys de France)中使用“疯狂战争”一词来描述法国封建领主反对君主制的斗争。后来,法国查理八世的姐姐摄政王安妮领导皇家势力夺回王权,结束了双方的冲突,进一步加强了政治统治,稳固了疆土。

1483年8月30日,路易十一临终前任命自己的女儿瓦卢瓦 • 德 • 安妮为摄政王,直到他13岁的儿子查理成年。这一决定并没能受到法国贵族的欢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奥尔良公爵路易于1484年的图尔将军会议上试图谋得摄政王的头衔,但没有成功。于是,他与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 Ⅱ)建立了领主联盟,还联合了加斯孔、贝阿恩的当局代表,甚至还有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en Ⅰer)和英国的理查德三世(Richard Ⅲ)派遣的武装力量。双方的斗争从148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488年7月28日,叛军在圣奥宾 • 杜 • 科米尔(Saint Aubin du Cormier)战役中被国王军队击败。一个月后,双方签订了《萨布莱条约》,这不仅意味着贵族起义被彻底镇压了下去,而且意味着法兰西的安妮和她的丈夫波旁公爵(duc de Bourbon)皮埃尔二世(Pierre Ⅱ)摄政统治下的王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这一条约也标志着布列塔尼公爵,从此失去了独立的领地,因为摄政王安妮让她的弟弟查理迎娶了布列塔尼的安妮,即布列塔尼公爵的女儿兼继承人。

正在祈祷的安妮 • 德 • 布列塔尼。让 • 布尔迪洪(Jean Bourdichon)的作品:《布列塔尼的安妮的伟大时刻》( Les Grandes Heures d’Anne de Bretagne,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法兰西王国的统一

英法经历了百年战争(1337—1453),法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瓦卢瓦家族的威望自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战争结束时,法兰西王室的财产并不丰厚。1461年,路易十一从前任手中继承到的王权是有限的,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他把几个政局动荡的公国收为自己的附属国,包括勃艮第(Bourgogne)、曼恩(Maine)、安茹(Anjou)、普罗旺斯(Provence)、布列塔尼(Bretagne)的公爵领地和阿马尼亚克(Armagnac)家族的部分领地。1483年,路易十一去世时,不在王室直接控制之下的领地只有纳瓦拉(Navarre)、布列塔尼、波旁(Bourbon)、阿尔布雷特(Albret)和福伊克斯(Foix)。路易十一是法国历史上首位实现如此大规模领土统一的君主。他去世时,法兰西王国的君主制已经非常稳固,但其继承人查理八世尚未成年,年仅12岁,因此很多贵族试图借机夺回从前的领地。幸运的是,查理的姐姐摄政王安妮(Anne de France)在这场疯狂的战争中成功地遏制了贵族们的野心。1488年,奥尔良公爵(le duc d’Orléans,即后来的路易十二)作为叛乱贵族的领袖被俘,这场战争宣告结束。

查理八世有着“中世纪骑士国王”的风范,他决定用另一种方法进一步巩固父王打下的江山。因此,他集中了法兰西举国上下的力量开始对外进行征伐。那不勒斯(Naples)成为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的首选目标。因为瓦卢瓦国王(即查理八世)自认为是安茹家族的遗赠人,而安茹家族几年前被阿拉贡人逐出了那不勒斯王国。查理八世率军穿过意大利,到达那不勒斯,英姿飒爽的查理国王骑马走在队伍最前边,让整个欧洲为之哗然。然而,有“天主教国王”之称的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米兰公爵和威尼斯领主组成了反法联盟,并与之作战,最终查理八世被敌军俘虏,这次伟大的征伐以惨败收场。查理八世的头撞到了昂布瓦兹(Amboise)城堡的大门上,意外去世。由于他没有继承人,法兰西王国的君主政权受到了威胁。他的堂兄奥尔良公爵继承了王位,被称为路易十二。路易十二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对司法系统和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王室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路易十二和查理八世一样,在那不勒斯王国与天主教国王斐迪南发生冲突时,同样惨遭失败。路易十二去世时也无直系后裔,最终,他的表弟弗朗索瓦一世继承了王位。

君主制的巩固

弗朗索瓦一世在法兰西取得的成就可以和天主教在西班牙取得的成就相媲美。这位年轻的国王和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马加什· 科尔温,甚至他的前任路易十二一样,并不是生来就有机会登上王位,但他们都充满朝气、竭尽全力地捍卫这得之不易的王权。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兰西统治家族瓦卢瓦—昂古莱姆(Valois-Angouleme)支系的后代,因前任国王无嗣而终,故有机会登上王位。他于1494年9月12日出生在科涅克(Cognac),并在卢瓦尔河畔的昂布瓦兹城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是路易十二的表弟,因自幼丧父,对父亲查理· 德· 昂古莱姆(Charles d’Angoulême)并无太多印象,由母亲路易丝· 德· 萨伏依(Louise de Savoie)抚养长大。8岁时,因坠马险些丧命。19岁时,与路易十二的女儿克劳德(Claude)结为夫妻,育有七子。20岁时,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法兰西国王。一个月后,他向世人宣告:他要独自统治法国,不再依靠王国的合议机构。第二年,他与教皇利奥十世(Léon Ⅹ)缔结协约,取得了对主教、修道院住持和院长的任命权。前朝最重要的政府机构“国王议会”(le Conseil du roi)虽然得以保留了下来,但也只是形式而已,因为国王越来越依靠一个小型的亲信组织“御前议会”(Conseil étroit),也称作“秘密议会”(Conseil secret)。弗朗索瓦一世像同时代的其他改革派君主一样,实现了政府职能的专业化,通过政府制定国家政策。他将司法权授予枢密院(Conseil privé),将与金钱相关的事宜委托给财政院(Conseil des Finances)。路易十一在位期间(1443—1483),税收收入已经翻倍。弗朗索瓦一世提高商品关税的税率,提高盐税、土地税和火灾税(这些税收用来资助战争,而贵族和神职人员可免交)。弗朗索瓦一世的政策保障了王室的金库储备,使他的后继者们可以有恃无恐地四处征伐和修建奢华的城堡。

枫丹白露宫

它是法国的皇家宫殿。弗朗索瓦一世委托布列塔尼的设计大师兼泥瓦匠吉勒(Gilles)建造了这座长廊。艺术画廊建于1533—1539年,以国王的名字命名,是法国建造的第一座此类建筑。这里的宏伟壁画是罗索•菲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和弗朗切斯科•普里玛蒂乔(Francesco Primaticcio)的作品。

保卫王国的最后一位骑士

弗朗索瓦一世自认为是极富古老的骑士理想的国王,因为他愿意亲自参加战争,甚至冲到前线去作战。

早在1515年,也就是他登基的那一年,国王表明,他的对外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9月13日和14日,他在马里尼昂(Marignan)证明了这一点,率领军队和盟军一起击败了瑞士联邦军队。从1521年开始,他发动了各种战争,特别是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他有胜有败,在帕维亚战役中被敌人俘虏,被迫签署了《马德里条约》( le traité de Madrid)。

左下角是一枚印有弗朗索瓦一世的法国金币;右边是他在巴黎附近的圣丹尼大教堂(la basilique Saint-Denis)墓穴上的浅浮雕—他被描绘成马里尼昂战役中的骑士之一。

他的改革虽然效果显著,但仍有大量领地的控制权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这些地方长官通常是拥有皇室血脉的亲王或大贵族,他们在专员的协助下代表国王管理领地。弗朗索瓦一世试图让他们臣服于自己。1539年,《维勒—科特雷茨法令》(l’Ordonnance Villers-Cotterêts)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这些措施起初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但最终都顺从了君主的决定。

1527年,法兰西王国的高等法院巴黎议会(le parlement de Paris)主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这位法院主席曾经强烈反对国王的改革,但他在这次演讲中承认国王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他最终表示,希望王权能够服从于理性。所以,国王身边的法学家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推行的改革找到正当的说辞。国王的“王权”或“特权”,通常也被称为“绝对权力”,主要是由让· 费罗特(Jean Ferrault)、巴泰勒米· 德· 夏什内乌兹(Barthélemy de Chasseneuz)和查理· 德· 格拉萨伊(Charles de Grassaille)来界定的。

弗朗索瓦一世在马里尼昂 米兰公爵领地,意大利北部的门户,是法国、西班牙和其他国家在16世纪上半期争夺的焦点。国王路易十二曾在1499年占领米兰,声称那是其祖母瓦伦丁 • 维斯康蒂(Valentine Visconti)的势力范围。1513年,瑞士联邦在教皇的同意下,将斯福尔扎家族重新置于公爵王位上,路易十二因此失去了米兰。两年后,弗朗索瓦一世在马里尼昂战役中战胜瑞士,取得作为国王的首次胜利,重新征服了米兰公国。在这场战斗中,炮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弗朗索瓦一世的荣耀与牢狱之灾

1494年

生于科涅克,父亲是瓦卢瓦王朝的旁系。

1515年

登基几个月后,在马里尼昂战役中战胜瑞士人,征服了米兰。

1525—1526年

在帕维亚战役中,被查理五世击败并遭俘虏。在马德里被囚禁了九个月。

1539年

颁布《维勒—科特雷茨法令》,规定法语为官方文件的唯一语言。

1544年

签署了《克雷皮和约》,结束了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之间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战争。

1547年

在朗布依埃城堡(château de Rambouillet)去世,亨利二世继位。

加强君主的权威,就要强塑弗朗索瓦一世的公众形象。他进城的场景就非常有排场:他身着镶嵌银丝的白色丝绸上衣,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向欢呼的民众抛撒钱币。如此高调地进城就是要给所有巴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王所有的法律顾问都致力于把他塑造成一个双面角色:虔诚的基督徒和令人敬仰的国王。起初,国王被描绘成一个善良的牧人,准备为他的羊群牺牲自己。这种对基督的影射旨在强调他为子民所遭受的苦难,并将他的对外征伐美化成以信仰之名的十字军东征。此外,世俗事务方面,法兰西国王的形象塑造主要受到意大利绘画艺术的启发,按照当地的传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因此,他被描绘成法兰克人遗产的受赠者,是查理大帝的化身,但穿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古典服装。

弗朗索瓦一世时期的建筑无疑是文化方面的一个亮点。他早在1519年就设想完全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准则建造香波堡(le château de Chambord)。但最终香波堡融合了多种风格,既有法国风格,如伯里城堡(château de Bury)的后院的主体,又有当地风格,如圆形塔楼中的方形房间或石板屋顶,同时具有意大利建筑的新特点,如许多开口及古典装饰等。卢瓦尔河畔修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城堡,城堡的样式越来越意大利化,特别是收藏了大量皇家艺术品的枫丹白露宫(le palais de Fontainebleau),表现得更加明显。促成这一转变的艺术家形成了精致而巧妙的风格,展现了对神话和寓言的强烈表达,并辅之以一种微妙的情色触感,这在普里马蒂斯(Primatice)、罗索· 菲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或贝韦努托· 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裸体画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弗朗索瓦邀请当时最前卫的艺术家到皇宫做客,为自己塑造了人文主义王公的形象。这批艺术家中最著名的当数达· 芬奇,他在法国完成了一系列名垂千古的绘画作品,如《圣母》( La Vierge )、《圣母子与圣安妮》( L’Enfant Jésus et sainte Anne )和《施洗者圣约翰》( Saint Jean Baptiste ),又不知疲倦地修改了《蒙娜丽莎》( La Joconde )。

勃艮第公爵领地

当时法兰西王国的东北部边界与勃艮第公爵管辖下的多片领地接壤。1363年以来,勃艮第公爵的头衔一直属于瓦卢瓦家族的一个小分支。除了法兰西王国中部的世袭地外,勃艮第公爵以通婚方式还拥有了富饶的北部,包括卢森堡(Luxem bourg)、布拉班特(Brabant)、林堡(Limbourg)、佛兰德斯(Flandres)、阿尔图瓦(Artois)等公爵领地,然后是荷兰(Hollande)、泽兰(Zélande)、弗里斯(Frise)和海诺特(Hainaut)等公爵领地。事实上,这些地方拥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法律和特权,而且彼此之间又有所渗透融合,所以急需一个机智而宽容的统治者来治理。菲利普三世(Philippe Ⅲ)就是这样一位国王,他又被称为“好人菲利普”(Philippe le Bon)。在他漫长的统治时期内,一切都表明勃艮第注定要成为欧洲的大国之一。他的领地内有欧洲大陆上最富有的城市,如安特卫普(Anvers)、布鲁日(Bruges)和根特(Gand),他的宫廷是欧洲讲究的宫廷之一,这里的政治传统复杂而多样。然而,领土割裂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弱点,居民讲不同语言,缺乏能够团结他们的共同归属感。在15世纪70年代的10年里,菲利普的儿子查理痴迷于领土的扩张,甚至征服了洛林(Lorraine)的公爵领地,自此这两个公国原来的土地被统一在了勃艮第公国的名下,他也被称为“大胆查理”(Charles le Téméraire)。然而,大胆查理在1477年的南锡战役中阵亡,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他的女儿玛丽·德·勃艮第被迫参加阿拉斯(Arras)和平谈判,将家族的核心领地割让给了法兰西王国,只保留了弗朗什· 孔泰(Franche-Comté)和尼德兰。这部分领地受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统治,以此换取对贵族有利的特权,保证领地不仅自治,而且所有职位都在内部分配。大议会是一个由贵族组成的机构,拥有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的权力。

香波堡:弗朗索瓦一世的宝石在25岁生日之际,弗朗索瓦一世决定为自己建一座宫殿,希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他的两大爱好:建筑和狩猎。这就是香波堡(上图,北立面),它是卢瓦尔河谷近300座城堡中最大的一座。达 · 芬奇本应负责这个建筑项目,但工程还没开始,他就去世了。然而,在这座建筑中仍然可以看到达 · 芬奇的影响,例如双螺旋楼梯。

1 平面图 香波堡是一座方形城堡,中间是正方形的住宅主体,遵循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2 中央主楼 中央三层住宅由塔楼组成,平面图为正方形。整座香波堡,只有中央主楼是在弗朗索瓦一世统治时期建造的。

3 双螺旋楼梯 实际上是两组独立的楼梯,都连接着主楼的所有房间。

4 屋顶 由石板铺就,屋顶上的塔楼、烟囱和天窗鳞次栉比,直冲云霄,仿佛是一片森林。

5 规模 立面宽156米。城堡有426间房间、282个烟囱、77座楼梯和800个雕刻柱头。

6 庭院 围绕香波堡,形成了一个占地5440公顷的封闭庭院,围墙长达32公里。公园对面是国王的狩猎场。

7 采光 飞檐上的窗户很实用,阳光可以从这里直射进来。

8 国王居室 国王的房间最初在主塔楼,后来延伸到北立面的右翼。

蝾螈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纹章图腾 这块石质浮雕上雕刻的就是蝾螈。

“大胆查理”主持勃艮第议会

1 4 3 5年,《阿拉斯条约》( le traité d’Arras )结束了阿马尼亚克(Armagnacs)和勃艮第之间的战争,勃艮第获得独立,摆脱对法国国王的附庸地位。后来,“大胆查理”为谋求勃艮第的完全独立、建立一个真正的王国而战斗。他曾与英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

1474年7月4日在马利纳(Malines)举行的议会会议。

油画,无名氏,藏于凡尔赛国家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u Château, Versailles)。

勃艮第的玛丽

勃艮第的玛丽(Marie de Bourgogne)是“大胆查理”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贝尔•德•波旁的独生女,她被父亲当作其政治策略的关键棋子。查理把女儿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未来的皇帝哈布斯堡的马克西米利安,从而平衡了欧洲的政治力量,成就了欧洲的卓越。父亲去世后,玛丽继承了勃艮第公爵的领地。路易十一对这片领地充满了野心,不仅想要获得勃艮第的权力,而且想要获得荷兰公爵领地的权力,她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保卫勃艮第公爵的领地。

《哈布斯堡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他的家人》

簇拥在皇帝周围的是他的妻子勃艮第的玛丽、儿子俊王菲利普、两个孙子—斐迪南一世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中),以及他的孙女玛丽的丈夫匈牙利的路易二世。皇室被描绘成基督的家庭:在每个人物旁都写有铭文,意思是“神圣的家族”。

伯恩哈德•斯特里格尔(Bernhard Strigel)于1516年所作的木板油画,现藏于维也纳的昆斯特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e)。

哈布斯堡家族

15世纪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十个小邦国组成的“封建采邑联盟”,有些历史学家视之为“联邦制国家”,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一个“准联邦政体”。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形成于古老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自那时起就有建立联邦制国家的雄心。神圣罗马帝国几乎包括所有可能的政治形式:诸侯或公爵们虽然事实上统治着大片领土,但仍然觊觎皇室的权力;主教与世俗统治者一样,享有相当大的特权和教会领地;自由城邦享有高度自治权;帝国骑士的后代统治着其世袭的领地;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联盟,如山谷地区联盟等。不过,皇帝仍然是大家公认的领袖,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头衔逐渐失去了许多古老的属性,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冠的传承没有遵循世袭的逻辑。皇帝候选人必须得到由三位主教和四位亲王组成的选帝侯的投票才能正式被加冕为皇帝。三位主教选帝侯分别是来自科隆(Cologne)、美因茨(Mayence)和特里尔(Trèves)极具权势的大主教;四位非宗教人士是来自普法尔茨(Palatinat)、萨克森(Saxe)、勃兰登堡(Brandebourg)和波希米亚(Bohême)的四位王侯。当然,皇帝为了能够得到七位选帝侯的赞成票,往往会对他们做出昂贵的让步。为了名正言顺地当选,皇帝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是议会,因为议会可以为皇帝当选提供条件,但由于议会中的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长期来看议会也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1452年,曾先后被掌握在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家族、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家族和卢森堡(Luxembourg)公爵手中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权杖被哈布斯堡的腓特烈三世(Frédéric Ⅲ)赢得,这标志着哈布斯堡家族霸权统治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这个家族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局势。然而,严格地说,哈布斯堡家族只是众多贵族家族中的一个,他们在与同时代的其他家族进行较量的过程中,把该家族的影响范围扩张到原籍以外的领地,包括上、下奥地利州(Hausse et Basse-Autriche)。

哈布斯堡的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真正当权的是美因茨主教贝托尔· 德· 亨内贝格(Berthold de Henneberg)。腓特烈三世原本想在司法和财政等领域采取一些协调措施,却遭到了议会上下的一致反对,而他并没有像法兰西国王那样极力镇压这些贵族的权力。腓特烈三世让他的儿子、未来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迎娶了勃艮第的玛丽。双方的联姻只持续了几年,因为1482年玛丽在布鲁日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去世,不过她允许哈布斯堡家族吞并了她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领地,她遗留的领土多得令人羡慕,但也充满着危机。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en Ⅰer)比他的父亲更积极地重建被严重削弱的帝国权威。1495年,新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沃尔姆斯镇(Worms)召集议会,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该方案虽然放弃了某些帝王特权,但其目的是在司法、国防和财政方面进行更有效的调整。他提出的措施得到了贝托尔· 德· 亨内伯格的支持。然而,1517年宗教改革的爆发挫败了整个计划。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相信家族的座右铭:“战神玛尔斯赐给别人的,爱神维纳斯会给你”,即“别人在战场上争得的利益,你可以通过婚姻的方式来获得”。因此,他让儿子奥地利大公“美男子”菲利普(Philippe le Beau)迎娶了西班牙公主“疯女”胡安娜(Jeanne la Folle)。自此,他为哈布斯堡家族入侵西班牙铺平了道路。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领土上的第一位统治者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查理。

东方王国

泛日耳曼民族帝国东部边界的领土曾经被轻率地视为边缘地带,是另一个世界。但在中世纪末期,这些地区的政治活跃程度完全可以与西欧诸国相提并论。这个地区的国家面临着特殊的困难:挫败奥斯曼帝国势力的推进。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迅速向中欧发动进攻。中欧的大片领土都处在立陶宛的亚盖隆家族的统治之下,卡西米尔曾是立陶宛的大公,后来成为波兰国王,在他统治时期,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结为联邦。就像法兰西一样,卡西米尔四世(Casimir Ⅳ)试图通过侵略性的扩张政策来巩固统治,他先后征服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包括其首都基辅(Kiev)。同时,为了获得一条海洋通道,他与控制着波罗的海大部分海岸的条顿骑士军团(les Chevaliers teutoniques)进行了长期的战斗。1466年,卡西米尔四世成功地将《托伦条约》( le traité de Torun )强加给条顿骑士军团-根据该条约,他将旦泽港(Dantzig)和东波美拉尼亚(la Poméranie orientale)纳为己有。卡西米尔四世和同时代的其他君主一样,无节制的领土扩张也是使他走向灭亡的阿喀琉斯之踵。东边的俄罗斯和塔塔尔,西边的日耳曼和南边的奥斯曼必然会竭力遏制他的进攻。亚盖隆王朝与欧洲其他王朝遇到的困难非常相似。

16世纪初的欧洲国家

16世纪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它背弃中世纪的政治和精神遗产,迎接新的挑战,包括建立第一批现代国家。

16世纪初的欧洲是由多个政体拼接在一起的马赛克。首屈一指的是三个君主制国家,由于完善的行政制度和强大的王权,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斯蒂利亚、瓦卢瓦家族的法国和都铎王朝的英国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同时,神圣罗马帝国拥有欧洲大片土地,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权,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统治多个王朝的国家;此外,欧洲还包括意大利半岛和德意志领土上的多个公国、匈牙利和瑞典的选举君主制国家和教皇国,以及威尼斯或热那亚等海上共和国,甚至还包括拉古萨(Raguse)或但泽(Dantzig)等城邦条顿骑士团所统治的波罗的海地区,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建立的卢布林联盟。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大陆东部和中部的入侵对欧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卡西米尔四世遇到的困难与哈布斯堡家族也非常相似,他们的君主都是选举产生的;在某种程度上,也

《安妮•亚盖隆》

1595年,波兰女王的肖像,她是亚盖隆王朝的最后一位代表。马丁•科伯(Martin Kober)创作的布面油画,藏于华沙王宫(Palais royal de Varsovie)。

然而,新君主为这种统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他被迫屈服于议会,而议会掌握在贵族手中。1505年,议会在拉多姆(Radom)召开会议,对国王在军队、法律和税收等方面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得到城市的支持对皇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波兰皇室却未能如愿,因此君主与贵族的关系必定会继续恶化。虽然波兰有时被认为是君主立宪制,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更像威尼斯的领主制,而不是英国和法兰西的君主制。然而,波兰皇室对联盟的共同利益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尽管如此,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re Ⅰer)、西吉斯蒙德一世(SigismondⅠer)和西吉斯蒙德二世(Sigismond Ⅱ)的继任者们成功地巩固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盟。但联盟不是“国王”的联盟,因为立陶宛仍然掌握在欧洲贵族的分裂势力手中。在邻近的波希米亚,局势更加不稳定。

1408年至1415年间,牧师扬· 胡斯(Jan Hus)在波希米亚领导了宗教起义,反对教会滥用职权。教皇随后的干预引发了一场内乱,令人垂涎的一部分波希米亚领土被邻国趁机占领,如匈牙利控制了摩拉维亚(Moravie)和西里西亚(Silésie)。卡西米尔四世利用这种动荡的局势,让他的儿子拉迪斯拉斯· 亚盖隆,即拉迪斯拉斯二世(Ladislas Ⅱ Jagellon,1471—1516)登上了圣· 文塞思拉斯(saint Wenceslas)的王位,从而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这种局面没能持续多久,因为内部分裂,加之来自奥斯曼的压力使这个国家很快陷入了战争的深渊。1526年,拉迪斯拉斯的儿子、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Ⅱ,1516—1526)在惨烈的莫哈奇战役(La bataille de Mohács)中阵亡,至此阻止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二世(Soliman Ⅱ,又称“苏莱曼大帝”)向中欧挺进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哈布斯堡家族抓住机会,奥地利大公斐迪南(Ferdinand d’Autriche)即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的兄弟、路易二世的妹夫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波希米亚王国就这样被拖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轨道之中。

奥斯曼对匈牙利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匈牙利陷入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争的旋涡之中。同时匈牙利的皇权也遭到了贵族的觊觎。然而,贵族们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国王—马加什· 科尔温(Mathias Ⅰer Corvin,又称马加什一世)。他出身于匈雅提(Hunyadi)家族,拉迪斯拉斯五世(Ladislas Ⅴ)去世后,他被同僚选举为国王,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份有毒的礼物。他不仅要面对奥斯曼的入侵,还要防范捷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野心。尽管困难重重,科尔温还是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极具才能的统治者。反对他的大贵族明白科尔温难以操纵,于是把圣· 艾蒂安(saint Étienne)拱手托付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科尔温最终战胜了所有的对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斯曼土耳其人和叛乱的贵族。他收复了曾被奥斯曼占领的波斯尼亚(Bosnie),将王国的边界扩大到摩尔达维亚(Moldavie)和瓦拉几亚(Valachie);从捷克人手中夺取了西里西亚(Silésie)和摩拉维亚;恢复了议会(la Diète)制度,并组建了一支独立于大贵族的常备军。他以皇帝腓特烈三世没有全力镇压“非基督教徒”为借口,抢占了下奥地利州(Basse-Autriche)和施蒂里亚州(Styrie)。他还占领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Vienne),并把宫廷搬到了这里。

为了建功立业,马加什·科尔温全面效仿西欧,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文化改革计划。他建立大学和图书馆,保护艺术家,其中很大一部分艺术家来自意大利。这位匈牙利贵族(科尔温)吸取了历史教训,拒绝其死后为他的儿子加冕,而是将王位献给了波希米亚国王拉迪斯拉斯一世。就像波兰和立陶宛以及大陆另一端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一样,这些王冠的命运都与哈布斯堡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莫哈奇战役摧毁了科尔温在匈牙利建立起类似于西欧新式君主制的梦想。匈牙利领土自此被分为三部分,最大的布达(Buda)和贝尔格莱德(Belgrade)落入奥斯曼手中,北部和西部回归哈布斯堡家族,东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e)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国,沦为奥斯曼的附庸。

马加什一世的王国与伊凡三世的王国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虽然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但这两个王国之间仍存在许多相同之处。直到中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土地上分布着很多封建庄园,农民靠土地勉强度日,还经常遭受鞑靼人建立的金帐汗国(l’Empire tatar de la Horde d’Or)的奴役。在伊凡三世(Ivan Ⅲ)统治时期,最强大的领主是莫斯科公爵,他的领地摆脱了鞑靼人的压迫,并开始了统一“全俄罗斯”的进程。为了让国内拥有特权的博亚尔贵族臣服,伊凡三世打造了“服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尔(Iaroslavl)、罗斯托夫(Rostov)、特维尔(Tver)和诺夫哥罗德(Novgorod)等公国,并宣布成为全俄罗斯的君主。他是一个有救世主般信仰的人,娶了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王朝(la dynastie des Paléologues)末代皇帝的侄女为妻,在君士坦丁堡沦陷(1453年)后,试图重建这个堕落的帝国。他决定让莫斯科成为“第三个罗马”。因此,在宫廷设计上既有西方艺术的元素,也兼有纯粹的拜占庭风格。曾在匈牙利工作过的亚里士多德· 菲奥拉万蒂(Aristotele Fioravanti)来到莫斯科,设计了克里姆林宫中心的休眠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la Dormition)。当时,很多商人、职业军人和冒险家来到莫斯科,到这里寻找财富。罗马教皇支持伊凡三世,认为他是调解修补罗马和东正教之间关系的工匠。伊凡三世虽然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抵制,但在继承问题上,他的谋略比马加什·科尔温要略胜一筹,几年后,他的孙子伊凡四世(Ivan Ⅳ),又被称为“恐怖的伊凡”(Ivan le Terrible)按照他的安排继承了王位。

马加什一世(Mathias Ⅰer Corvin)的西化政策

马加什•科尔温在位期间,在抵抗匈牙利贵族和邻国的压力过程中,成功地加强了王权,并使他的王国成为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汇集地。

马加什一世是大贵族约翰 • 匈雅提(Jean Hunyadi)的儿子,打败了土耳其人后成为国民心中的民族英雄,但他并不是王位的自然继承人。然而,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为他登上王位铺平了道路,包括他的兄弟拉兹洛 • 匈雅提(László Hunyadi)被国王的军队处决,以及随后他的舅舅米哈力 • 西拉吉(Mihály Szilágyi)领导匈牙利贵族起义。他于1458年1月24日加冕称王,因匈雅提家族纹章上的图案是“乌鸦”,拉丁语是“Corvus”(科尔温),所以年轻的国王给自己取拉丁语名为马加什 • 科尔温。马加什一世当政后的举动很快就证明了,无论是国内的压力还是国外的威胁,都不能阻止他把王国变成受意大利启发的自由文化中心。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位新国王接受过非常高雅的人文主义教育。他邀请了许多人文主义者来到他的宫廷,建立了庞大的图书馆,委托韦罗基奥(Verrochio)和菲利皮诺 • 利皮(Filippino Lippi)等艺术家创作作品,并按照阿尔贝蒂(Alberti)和菲拉雷特(Filarete)的建筑原则建造或翻修了一些建筑。他的妻子碧阿特丽丝(Béatrice)是那不勒斯国王的女儿,帮助他完成了这些项目。碧阿特丽丝负责向宫廷引进意大利半岛的品位、习俗甚至美食。

插图 左边是19世纪中叶安塔尔 • 利盖蒂(Antal Ligeti)创作的匈雅提城堡;右边是吉安 • 克里斯托福罗 • 罗马诺(Gian Cristoforo Romano)创作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加什 • 科尔温的半身像,两幅画目前都藏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Galerie nationale hongroise, Budapest)。

伊凡三世对抗金帐汗国

在尼古拉•谢苗诺维奇(Nikolaï Semenovich,约1838—1869)创作的这幅油画中,伊凡三世大帝下令杀死鞑靼可汗。伊凡三世拒绝向金帐汗国缴税,并加速了鞑靼人自13世纪以来对俄罗斯南部统治的终结,现藏于苏米的尼卡诺尔•奥纳茨基地区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régional Nikanor Onatski, Soumy)。

卡尔马城堡(Château de Kalmar)

建造工程始于12世纪,当时卡尔马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座城镇,与丹麦接壤。1397年7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与瑞典、挪威当局举行会议,签署了《卡尔马联盟议定书》。直到1523年,三国一直统一在一顶王冠之下。今天的卡尔马市是瑞典斯莫兰省(Småland)的一部分。

北欧

北欧国家与波兰、立陶宛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联盟王朝同样的困难。1397年,丹麦、挪威联合了瑞典,还包括芬兰,组成了卡尔马联盟(l’union de Kalmar)。这个北欧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对抗德意志城邦商人组成的汉萨(Hanse)同盟。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要把这些不同民族的领地统一起来,仅仅依靠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不够的。丹麦的奥尔登堡王朝(la dynastie des Oldenbourg)实行扩张政策,吞并了德意志边境的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和荷尔斯泰因(Holstein),瑞典贵族对此非常不满,对丹麦日渐嚣张的独断专权提出了抗议。瑞典贵族的反应与阿拉贡贵族对卡斯蒂利亚的反应相似:一个成员的单方面扩张破坏了平衡,威胁到其他成员的利益。1449年,卡尔· 克努特松(Karl Knutsson)领导起义,企图脱离联盟。他三次自封为瑞典国王查理八世,但多次被丹麦人推翻。这是北欧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时期。直到1520年,卡尔马联盟解体,北欧才恢复安宁,但在瑞典人的心中却留下了血淋淋的记忆。联盟的终结也证明了欧洲不应走领土统一的道路。

天主教双王

那些成功地将几个领地统一在一个权威之下的君主,更多的是通过武力,而不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英国的亨利八世却通过第二种途径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在他们之前,还有天主教徒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的斐迪南一世,他们于1496年被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re Ⅵ)封为“天主教国王”(les rois catholiques)。伊莎贝拉和斐迪南的青年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堂兄妹,属于特拉斯塔马雷(Tratamare)皇室血统的两个分支。

他们二人出生时并不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力。两人的前任统治者都不够强大,因此他们都必须设法应对不受管控的贵族。两人都经历了内战的创伤,而且内战对他们的性格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468年10月18日,两人在巴拉多利德(Valla-dolid)秘密结婚。因为斐迪南是伊莎贝拉的堂弟,两人有血缘关系,所以这场婚姻没有得到教皇的许可。但这是一场成功的联姻,因为它首先是政治联盟,有助于实现双方各自的政治目的。这对夫妻始终团结一心。传记作家埃尔南多· 德尔· 普尔加(Hernando del Pulgar)写道:“我们有一位国王和一位王后,他们两人都没有另求新欢,要知道情人始终是造成王国混乱和丑闻的一个重要原因。国王的最爱是王后,王后的最爱是国王。”

天主教双王寻求宗教统一

在征服格拉纳达(Grenade)和发现美洲大陆的那一年,卡斯蒂利亚(Castille)的伊莎贝拉和阿拉贡的斐迪南下令于1492年7月10日将所有未受洗的犹太人逐出王国。

1492年3月31日在格拉纳达签署的《阿罕布拉法令》结束了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共存的局面。虽然从14世纪末开始,紧张局势就不断在加剧,在犹太人聚居区还发生过大屠杀事件,但皇室的决定还是出乎意料,令人感到惊讶。因为犹太人聚居区为王国财富的增长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并不止一次地资助了君主的征战。犹太人在西班牙光复基督教和征服基督教贵族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实上,驱逐犹太人是由宗教裁判所决定的。1478年,天主教国王创建了这一宗教司法机构,宗教法庭认为犹太人是一种威胁,最令人担心的是他们有可能“污染”已受洗的前同教信徒,即皈依者。随着对犹太人的驱逐和格拉纳达穆斯林的强迫皈依,西班牙成为一个完全以天主教铸就起来的王国。据估计,共约有50,000名犹太人被迫流亡,并被剥夺财产。他们中的许多人带着对塞法拉德(Sefarad,希伯来语,意思为伊比利亚半岛)的记忆和讲了几个世纪的卡斯蒂利亚语在北非、意大利、东欧、奥斯曼避难。他们的统治为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不仅西班牙而且欧洲君主的权威都建立在这个新秩序的基础之上。两人成婚之后立即开始履行君主的使命,当时伊莎贝拉和侄女珍妮争夺卡斯蒂利亚王位的斗争甚至还没有结束。1473年,夫妇二人组织召开了省级宗教评议会(un concile provincial),揭示教会内部的堕落腐朽。君主们所谓的神职人员的道德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清洗运动:所有被认为不配担任其崇高职务的人都被逐出修道院,并被解除教区职务。因此,两位国王的所作所为使得天主教会在这片领土上得到了辉煌的发展。随后几年,欧洲大陆的教会发生了毁灭性的冲击,但卡斯蒂利亚并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城市的秩序和道路的安全,他们于1476年建立了圣· 赫曼达(la Santa Hermandad),这是欧洲的警察部队先驱。1478年,他们从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Sixte Ⅳ)那里获得了一道谕旨,被授权建立宗教裁判所(le tribunal du Saint-Office)。这个既有效又险恶的机构使皇室能够迫害异端,最重要的是实行社会控制。1482年,这两位天主教国王建立了市长制度(Corregidors),通过市长来监督税收。也是在1482年,他们开始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伊斯兰王国,十年后他们凯旋进入格拉纳达(Grenade)。然后,他们决定支持克里斯多夫· 哥伦布(Christophe Colomb)绕过伊斯兰的土地,去发现一条通往远东的新路线。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抵达加勒比海的一座岛屿,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面貌的认识。几乎在同一时期,这两位天主教国王决定驱逐国内的犹太人,并开始征讨加那利群岛(des îles Canaries)。他们于1496年占领加那利群岛,在那里建立了重要的大西洋战争基地,控制了非洲北部的桥头堡。为了奖赏他们对异教徒的镇压,罗马教皇授予他们强大的特权,使其能够密切监督教会高层的任命以及主要教区和修道院的收入。然而,他们并没有达到排挤贵族的目的,贵族的特权在某些方面反而得到了加强。不过,两位君主建立了依托于优秀技术人员的治理体系,这些技术人员由他们推行改革的大学所培养,为国王提供建议。贵族从此失去了以往对国王的影响力。虽然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在政治上很成功,但在继承问题上却遇到了麻烦:他们的长女伊莎贝拉和长子胡安(Jean)在成年之前就去世了;次女玛丽亚(Marie)嫁给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Ⅰer),育有十子。他们的另外两个女儿,凯瑟琳(Catherine)和胡安娜(Jeanne)则遭遇了悲惨的一生。凯瑟琳先是嫁给了英国的亚瑟(Arthur),婚后数月,亚瑟去世,凯瑟琳改嫁其弟亨利八世,并因后者登基而成为英国王后。但凯瑟琳最终因未能为国王生下太子而被废黜。卡斯蒂利亚王位的继承人胡安娜嫁给了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儿子勃艮第的菲利普一世,但她过早地守寡,命运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她不具有统治的才能,所以他的儿子查理(Charles)继承了母亲所有的权力。查理得到的权力是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比肩的:他从外祖父斐迪南那里继承了阿拉贡的王位和意大利的领土;从他的外祖母伊莎贝拉那里继承了卡斯蒂利亚国的王冠和新征服的海外领土;从他的祖母那里继承了勃艮第公爵的领地;从他的祖父马克西米利安皇帝那里继承了德意志的财产和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的憧憬。

插图 埃米利奥 • 萨拉 • 弗朗西斯(Emilio Sala Frances)于1889年所作的油画,展现了托尔克马达(Torquemada)检察官正在驱逐西班牙犹太人,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ée del Prado, Madrid)。

天主教国王进入格拉纳达

菲利佩•比加尼(Filipe Bigarny,约1521年—?)的浅浮雕中描绘的这一事件标志着对伊斯兰国家格拉纳达战争的结束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统一。下面是天主教徒费迪南德的剑,现藏于格拉纳达大教堂博物馆(musée de la Cathédrale de Grenade)。

圣母百花大人文教主堂义(Santa Maria Del Fiore)

1420年至1436年间,布鲁内莱斯基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宏伟的八角形圆顶,它矗立于乔托(Giotto)钟楼附近。

插图(右侧) 《椅中圣母》,一幅直径71厘米的圆盘浮雕, 1513年左右拉斐尔创作于佛罗伦萨的皮蒂宫(Palazzo Pi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