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啥时候有了个正阳水师?

“天冷了,有没有添冬衣,被服还够么?”

“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有没有肉吃?”

“战死的士兵,损坏的战船……”

后面的,老朱就不问了。

朝廷的抚恤有没有到位,老朱心里门清。

抚恤发了没?

发了!

到位了吗?

没有!

大明水师在禁海以后,就慢慢荒废了。

战船几乎是损失一条,就少一条。

今年又遇上了收成不好,国库空虚,连战死水兵的抚恤金,都没办法足额发放。

水师军户的日子能好过?

果然,一提这个。

两位水师提督的眼眶就湿润了,“皇上明鉴,小的先代水师兄弟们,叩谢圣主厚恩!”

“我们在海上遇到倭寇,不是打不过,是倭寇不和水师主力打,专挑咱们的小船下手,还趁机偷袭空虚的水寨……”

“幸得正阳商会经过,及时支援……”

先简要的把战报上的内容复述一遍,然后就是诉苦了。

“阵亡的士卒们,草草下葬,家属只得到了往日一半的抚恤金。”

“一个来月的战斗,崇明水师战船损失过半,水寨大营内外皆有残破,急需补充和修缮!”

“别说吃肉了,军户每天喝两顿稀糊糊,今年的粮食也只够吃到明年四五月……”

“棉袄缝缝补补,置办不起新的,有的军户还要一家人轮流穿。”

“唯一好的一点,就是还能勉强度日,饿不死,没穷到当流民要饭的地步!”

“……”

赵鸣威和李勇,本来是想着很多话,要上报给兵部,让兵部拨款,不说能损失的战船都补足,起码阵亡的士兵要发够抚恤吧?

见了皇上,两人一开始还战战兢兢,提醒自己要可知,别乱讲话。

哪知皇上一问,话头一旦打开,越说心里越苦,一下子收不住,把憋着的话全都说了出来。

两人说完,自己先惊呆了。

都急忙又跪下,向朱元璋磕头。

对面坐着的,不是兵部侍郎,是皇上啊!

赵鸣威和李勇,恨不得自抽两个嘴巴,有些话是能说的吗?

皇上问话,咱挑着说一些,应付过去不就得了?

具体的,其他的,有什么难处,需要什么……等会儿和兵部说,尚书大人不就在这?

兵部尚书茹瑺,额头冷汗直冒。

他清楚两位水师提督说的都是实情,甚至有一些情况,在朝堂上兵部还和户部争吵过,茹瑺自己都写过奏折给朱元璋,说明水师的困难和兵部的窘迫。

没办法啊!

粮钱又不能凭空变出来!

现在两名水师提督跪在地上,向皇上诉苦,就和告御状一样。

弄得茹瑺十分的尴尬。

兵部尴尬不算什么,茹瑺怕的是皇上也尴尬……

果然,朱元璋黑着脸,听着两名水师提督的苦水,一言不发,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皇上,水师的困难,臣早有耳闻,也上过奏折,提出了改进举措。”

茹瑺连忙也跟着跪下。

“抚恤如今只发放了一半,待下个月户部银钱到位,马上发放另一半。”

“户部已经在尽力筹措,请皇上放心!”

户部尚书赵勉也赶紧表态。

好在这些情况,之前都有说明,两人并无欺君之罪。

朱元璋这几年办了好几个大案,现在还敢糊弄他的臣子已经不多了。

茹瑺和赵勉,在这方面还算本分。

“嗯,知道了。”

老朱问出来,也就是要让两位尚书开口说话,给下面的将士一个解释,一个保证。

“年关不远,各处水师经此一战,提督总兵想必都快要回京述职,说明情况,咱就不一一召见了,你们刚才的话都要记在心里,尽快督办。”

其实这一个多月,和倭寇的交锋下来,就属崇明水师和舟山水师损失最大。

所有的战报朱元璋都仔细看过,还加派了不少锦衣卫,去各处水师查明情况。

当时,老朱肯定是为了寻找大孙林洛的踪迹,但也顺带了解到很多当前水师的困难。

“两位提督也请起,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实乃英雄,咱不会亏待了将士们。”

朱元璋亲自站起,走过来扶起了赵鸣威和李勇,把二人感动的眼泪哗哗。

“你们的战船破旧,水寨残存,军户的编制也很难再补全,不如……裁撤掉崇明水师和舟山水师。”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茹瑺有点傻眼了,皇上这是何意?

两名提督也傻了,皇上是要咱们解散?

闹归闹,哭归哭,水师军户中确实有一些人,不愿在继续做军户。

但那只是一小部分!

苦归苦,但和大部分普通百姓比起来,军户的日子,相对来说要好过一些。

不管朝廷给的特权实惠有没有完全落实,起码多多少少会有一点。

大明初年的军户制度,也没有完全显现出弊端,大部分军户还是能过得下去。

“皇上,水师解散了,军户的兄弟们该怎么办?”

赵鸣威一急,就脱口问道。

问完又想抽自己嘴巴子了,怎么就管不住这张嘴?

皇上的话,那是圣旨!

圣旨能容得他一个小小的水师提督,问三问四的?

在他们这些中下层官员的眼中,皇帝朱元璋高高在上,就和老天爷一样,神圣威严。

老朱自己,却远没有这些人想的那么严厉,那么不近人情。

他哈哈一笑。

“朝廷新成立了一个正阳水师,以后崇明水师和舟山水师,都整编进正阳水师,你们两个明天就去正阳水师报道,作为副手辅佐林洛。”

“三儿,明天你带着咱的圣旨,去正阳卫亲自向林洛宣读。”

“是!”

马三也不明白咋回事儿,他天天跟在朱元璋身边,也没听皇上提起过,没听林爷说过。

啥时候就有了个正阳水师?

朱元璋并不是心血来潮,在林洛出海未归之时,他就已经在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不许再出海,将大孙造的大船全部凿沉销毁?

严查造船厂,拘捕所有工匠和管事?

封禁正阳商会,甚至把其中主要的老板治罪,让大孙彻底的死了这条心?

诸此种种,都治标不治本!

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孙林洛。

以朱元璋对林洛的了解,这孙子皮得很,主意多,既能隐忍又有主见。

朱元璋脾气暴,放在前几年,老朱说不定就真的强行打压,给他来硬的。

太子朱标过世以后,朱元璋痛苦万分,好不容易找回来的大孙,他舍不得,也不敢再来那么强硬的。

硬的不行,老朱便要从别的方面下手。

故而,有了现在乾清宫的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