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秦赵辩在韩宫(下)

秦百福以为,来人是宁腾和姚月朔,忙转过了身子。

怎奈,殿外的阳光直刺入眼晴,朦胧中,只有一个黑影,一步步走了进来。

秦百福努力地眨了眨眼,直至此人走到自己的身旁,才看得清楚,他根本就不是宁腾。

又是一副陌生的面孔。

此人,虽已是个半百之人,可穿着却十分讲究,上上下下格外的艳丽和华贵。

未等此人先向韩王行礼,韩王却早已站起了身子。

“相国,寡人不是让您好好在府中休息吗?您,怎么还亲自来了?”

相国?

原来,此人是韩国的宰相。

此时的韩国宰相是谁,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秦百福自然也就不是很熟悉了。

不过,以韩王对此人的尊重,和其年纪相貌来看,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张平。

可是,《史记》中说,张平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的时候,就已经病逝了。

难道,正如野史所传,此时张平还健在?

他,是看着秦国灭了韩国,才含恨而终的?

秦百福正自琢磨,韩国的宰相开口了。

“大王,先是您迟迟不开宫门,接着,又是十万赵军来伐。如今,宫门虽然开了,可您还是躲着秦使李斯大人不见。不见就不见吧,您却又偏偏见了这个不知礼数的赵人。大王啊,您这到底是想做什么啊?恕老臣直言,老臣若再不阻止大王的犹豫,只怕,我韩国真就亡了!”

“诶,相国多虑了,寡人这不是邀请秦使来了吗?寡人不是不见秦国廷尉,而是,寡人要为一国谋略。既然是为一国,自然得多听听诸位大人的意见。相国,您说是吧?”

韩相的话,说得十分直白,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当着群臣之面,驳了韩王的面子。

令秦百福不可思议的是,韩王安居然没有一点恼羞成怒。

反而,毕恭毕敬地解释了一通。

如此看来,这个韩国的宰相,在韩国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莫不成,他真的是张平?

可不管他是不是张平,从韩王对其格外尊重的姿态来看,自己要想为秦国攥得南阳,单单说服一个韩王,是远远不够的。韩王的后面,还有这个连韩王都礼让三分的韩国宰相。

自己也得说服于他。

这,该怎么办呢?

秦百福仍在想着对策,韩相接下了韩王的话。

“大王,臣卖个老,臣斗胆问一问大王,如今七国,哪个国家最为强盛?”

“相国,这还用问?寡人怎能不知,七国当中,自然是西方的秦国,最为强盛。”

“好,大王睿智。大王还没有被赵国在肥之战中打败秦军的假象,所迷惑。”

“相国,肥之战可是结束没有多久,寡人清楚记得,赵将李牧几乎全歼了秦将桓齮的大军。这是实际发生的,且又是六国人人皆知的事情。这,怎么能说是‘假象’呢?”

“大王,臣说的假象,是市井传言的,赵军远远强过秦军的假象……”

“韩相,此话怎讲?我赵军不比秦军强的话,他桓齮大军为何尽数被歼啊?哼哼,如此事实,都不能让您老看得清楚。我笑你们韩国,可悲可叹无人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你……”

赵人的话,把韩国宰相,气得双手直抖,说不出话来。

秦百福却是冷笑一声,转身面向了赵人。

“赵使,我秦人就在这韩宫殿内!你的话,未免太过自信,太过狂妄了吧?!”

“哼哼,我赵人向来耿直,从未有什么狂妄之徒。至于秦人是否狂妄,自有战果示人,就无需我再费口舌了。不过,说实话,放眼这大殿之内,秦使倒是唯独让在下敬佩和尊重的。”

“真是笑话,赵使,话从口出,你这番言论,都没把韩王放在眼中,还说自己不狂妄?况且,你我初次见面话不投机,何来敬佩与尊重之说?”

“诶,我只说王榻之下站着的这些人,韩王是能够明白和理解的。要说我对秦使的尊重,正是源于秦使的谋略。难道,秦使忘记了自己方才的话?”

“什么话?”

“当然是秦使所言,让韩王‘降赵保国’的话了。”

……

“你们够了!这是我韩宫大殿,还轮不到你们两个国家的人,在这里斗嘴!”

“来人啊……”

韩祺说着,早就拔出了腰间的佩剑,横在了秦百福和赵人的中间。

“韩公子,勿要动怒。且允许我再与赵使说上几句话。”

“祺儿,把剑收了。寡人,也想听听秦使与赵使的舌辩。”

“是啊,公子,秦赵辩在我韩宫,不正好让我王听上一听吗?”

“大王尚且不恼,公子,收了佩剑吧。”

“你们,你们……”

韩祺空有浑身气力,却无处发泄,看着满朝的韩国文武,她的心里失望极了。

秦百福读懂了她的眼神,肯定地冲着韩祺点了点头。

“韩公子,你且放心,正如大王和诸位大人所言,且让百福与赵使好好辩论一番。等我二人说个结果出来的时候,大王、韩公子,还有诸位大人,就会知道韩国究竟该何去何从了。”

“秦使所言,正和寡人之心,祺儿,快快把佩剑收了。”

韩祺没得办法,只好收了佩剑,重又站回到了原地。

赵人根本没有任何惧色,而是很期待地看着秦百福。

“看来,自己遇到对手了。”

秦百福想着,微微一笑,对着赵人开口问道:“赵使,为何说我秦人狂妄呢?”

“秦人不狂妄,怎会先派樊於期,后派桓齮,攻打我强赵呢?秦人不狂妄,怎会连续被我李牧将军打败呢?秦人不狂妄,又怎会不吸取战败之教训,还幻想着灭亡我整个国家呢?”

“哈哈,赵使不仅狂妄,还没有卓识远见。若赵人都如赵使这般,来定义秦赵两国之征伐结果的话,倒也是我大秦之幸。如此,赵国不难灭之。”

“秦使,何必要逞口舌之快?既然,秦使想要让韩王和韩国大臣们选择盟秦。那,就请秦使一一讲出缘由,也好以理服人。说不准,在我赵军临城之前,韩王真的会选择盟秦呢。”

“好,赵使想要理由,那百福就给你。”

“我也想问赵使三个问题,自秦赵近年作战以来,可有一次战役,是在我秦地发生?我秦军虽然接连失败,却可曾丢失过已得的一城一池?而赵军看似连胜,又剩下了多少青壮?”

“这,这……”

“赵使,自然是回答不上来的。因为秦赵之间的征伐,不在一两次战役的胜负,而在国力的消耗。论粮食、论武器、论人口、论人才、论律法、论经济,赵国可有比得过我秦国的?”

“这,这……”

“赵使又支支吾吾了,因为你心知肚明,论国力消耗,你们根本比不过!这么说吧,赵国之强,只强在李牧一人。而我大秦之强,则强在君臣同心、将相和睦之上。试问,我秦国以举国之力对赵国李牧一人,孰强孰弱,还用我再多说吗?”

“你,你这是谬论!我家大王英明睿智,我家将军深谙兵法……”

“哈哈哈哈,赵使啊赵使,您说得这几句话,无非是在重复我方才所言。”

“什,什么?”

“就是我说的啊,你们赵国的强大,只强大在李牧一人的身上。而赵王,根本不足虑也。”

“你,你胡说!”

“我胡说了吗?好,为了证明我没有胡说,不知,我能否再请教赵使一个问题?”

“你,你说……”

赵人虽然应着,汗水却从额头上冒了出来。

“敢问赵使,赵军此番来攻打韩国,可是奉了赵王之命?”

“当然!”

“哦?赵王没有请示你家太后吗?”

“你,你……”

秦百福的话,把赵人气得面红耳赤。

却惹得整个韩宫大殿,是哄堂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