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工业园区里的社区建设实践
- 宁波北仑工业社区课题组编著
- 3801字
- 2023-11-06 16:12:48
第一节 工业社区的内涵
在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传统工业园区,一切服务和管理都围绕生产展开,而基于业缘关系聚集到一起的人容易被忽视。北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在地,是浙江省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经济外向程度最高、国家开发开放功能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北仑区提出“工业社区”概念并付诸实施,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理念运用到工业集聚区,在工业集聚区内创造性地首建社区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联结政府部门,发动多主体共同参与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企业生产发展和员工工作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社区,首先剖析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
其一,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
其二,开发区。开发区通常是指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产业集聚区。
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都是政府规划出的专门区域,入驻企业往往在税收、融资、土地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一个开发区可以是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由若干个工业园区组成。
其三,工业集聚区。工业集聚区是以工业为主体、空间相对连片、有一定规模、产业特色较为明显的各类工业集中发展区块。与前两个概念不同,工业集聚区强调的是“集聚”这个最终形态,企业集聚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也可以由政府主导形成。因此,工业园区、小微园区、开发区等地区工业重要发展平台都可以被看作工业集聚区。不难看出,以上几个概念虽各有侧重,但都具有地理空间上的属性。
其四,社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他们的共性可包括共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等。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一般指乡镇、村。
作为工业与社区的结合体,工业社区是城市居民社区治理理念在工业园区的实践,是在遵循地理位置、产业类型、市场主体、区域配套组成等因素的前提下,在工业集聚区形成的社区化管理服务模式。工业社区通过在工业集聚区内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发挥社区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联结政府部门提供后方支撑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实现以党组织为引领,企业、群团组织、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企业生产发展和员工工作生活的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工业社区的内涵,包含了基层党建、政务管理和服务、社区基层治理等多重内容,将在本书中逐一呈现。在本章节,我们将从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诠释。
回顾社会发展与城市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市的基本职能和主导产业具有明显差异。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工业生产组织成为城市的重要职能,为实现最高的生产效率,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功能分区的概念,对城市功能体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并以空间分割来协调工业、居住与休闲的关系,力图通过对建筑、空间和城市社会进行严密组合来保障并提升生产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具有以生产组织为导向的典型特征,在“生活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相当多的城市围绕着大企业和铁路等交通线路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掀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赋予城市未开发的区域以生产动能。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北仑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在政府主导下,一系列政策和资源倾注于此,90%以上的建制村开启动工模式,大量外资招商吸引外商到来,一个以外贸型产业为主的新型港口经济区开始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全国进入开发区爆发式发展期。
一方面,开发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另一方面,开发区也极大地压缩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一味地将人异化为生产工具,“诗意地栖居”成为奢望。随着后工业时代来临,城市职能持续变化,从生产组织、消费服务转变为知识创新、精神创造和休闲游憩,城市的聚集动力也从生产规模效应、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更多转向服务和满足消费多样性、提供信息交流等。城市职能向生活服务的转变,意味着以生产为中心,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路转变为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城市发展逻辑。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质的变化,城市明确功能分区的构建逻辑受到重大挑战。事实上,现代的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越多元越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活力;在城市里,综合、多样、多变、功能定位相对模糊的复合式空间,更受到居民的欢迎。在这样的趋势下,产城分离的工业开发区模式开始显现出弊端,出现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休闲娱乐等生活空间缺乏等问题,其吸引力和活力明显下降。
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园区林立的北仑区,首先遭遇上述问题,并开始从党建、城市规划、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探路破局。
其一,党建先行。1993年,北仑区成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员交流中心党支部,以解决企业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为全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建探索输出经验。随后,北仑区建立“三位一体”的基层党组织架构,探索区域化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其二,规划调整。2002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合并,深层次的融合,带来了区域建设的全面提速:石化、现代纸业、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同时,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也助力了大批民营企业成长,北仑区对资金和人才的吸附力增强,这里成为宁波市首个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区。
其三,治理创新。当人成为区域内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关注的因素时,才能真正建设“人民城市”。2008年,北仑区在大港工业城试点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工业型社区,摸索社区治理与园区管理的共性逻辑,这是在原本以组织生产为核心功能的区域内,聚焦人的需求,用创新的服务供给方式,进行现代化多功能、复合型社区营造的升级和再造。
打破空间和组织的界限,构建资源融合型的基层治理模型,可以说,这是北仑区从行政区域到管理机制的一次全方位的融合,是对产城融合超前感知下的创新实践,北仑区因此成为全国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升级的探路者与先行者。
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52%,我国城市经济进入提质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创新驱动,转向高端制造发展模式,培育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发展;二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公平共享,提高居民收入。在城市发展模式上,改变过于偏重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土地城镇化”发展模式,鼓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人口城镇化”,为社会各阶层创造生活、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北仑区的实践得到普遍印证。
如今,“产城融合”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人在城市中的主体位置被更多凸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共识,社区成为城市场景营造的主战场。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概念,旨在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城市生活单元,缓解大城市的通勤压力。
2018年,总结了多年实践经验后,北仑区率先在《宁波市北仑区社区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工业社区为城区社区的三大类型之一”“工业社区是集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工业形态及从业人员所组成的共同体,同时满足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区域”。规划清晰地界定了工业社区建设模式、划分原则、近期和远期布局规划、布局引导,并把各类生活配套设施都明确其中,要求“工业社区管理参照城市社区模式”。至此,北仑区在现代制造业的转型中,产城融合的路径、方法、模式已全面成形。
2019年,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川省成都市在2017年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社治委”),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后,于2019年发布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首次把“产业社区”写入三大社区类型,而北仑区已经开始研究制订工业社区的服务标准。2021年3月,《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获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开始启动申报国家标准,北仑工业社区的服务模式进入标准化推广、复制阶段。
回溯中国城市发展脉络和社区治理创新,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仑工业社区探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工业社区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完善、迭代。
总体来看,与工业园区、集聚区相比,工业社区虽然也按空间和地域划分,但其概念重点不在“地理”而在“治理”,不在“园区”而在“社区”;与城市/农村社区类似,工业社区强调服务功能,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服务对象是市民/村民,后者则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及其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