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AI简史

“人工智能”一词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会议的参与者有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艾伦·纽厄尔、希尔伯特·西蒙等人。然而,几十年前艾伦·图灵(1912—1954)在计算性和评估智能行为的图灵测试上取得的成就,就已经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工智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炒作,这是由人工智能迅速见效的狂热承诺引发的。这些承诺如下:

“不出一代人,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得到实质性解决。”(马文·明斯基,1967)

“十年之内,我们还不至于成为计算机的宠物。”(马文·明斯基,1970)

“机器能做任何人能做的工作。”(希尔伯特·西蒙,1985)[引自(American Heritage,2011)]

这种炒作使人工智能项目获得大量资助(特别是在美国)。

这些过分夸大的承诺的效果与所有的炒作一样。当人们开始注意到最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连那些小孩子都很容易完成的任务都无法执行时,他们就舍弃了人工智能应用,即使人工智能应用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希望的幻灭导致了大规模的资金削减和人工智能市场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往往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冬天。

从那时起,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在未被注意到的情况下(通常不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已经非常成熟。例如,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3]在2006年说:

“我们想创建一个能理解任何东西的终极搜索引擎,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

主要技术驱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今天这样的情况,即人工智能在日常应用中具有相关性和普遍性。而且,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炒作的话题,这是由媒体的持续关注、科幻电影和人工智能社区中大胆的言论推动的,这些言论与20世纪70年代的说法非常相似:

“人工智能将在2029年左右达到人类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预计到2045年,我们将使人类生物机器智能水平比现在增加10亿倍。”(雷·库兹韦尔,2005[4]

我个人看不到支持这种大胆主张的证据,认为它们是纯科幻小说。这种夸张的说法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最终可能导致另一场AI寒冬。罗德尼·布鲁克斯在2017[5]年对这些说法做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回应,建议读者阅读这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