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七)

在古代,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与中原内地之间有着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些交流虽然频繁,但交通的不便却成为了阻碍两地进一步融合的难题。

为了打通西南,秦始皇决定采取行动,派遣常頞作为使者,

前往西南夷地区,以实现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控制。

常頞在接到命令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交通状况。

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水险,传统的道路难以满足大规模军事和物资的运输需求。

因此,常頞决定开凿一条新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后来被称为“五尺道”的栈道。

这条栈道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出发,一直延伸到云南的滇池一带,

全长数百里,最窄处仅有五尺宽,因此得名。

五尺道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常頞动员了众多劳动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

栈道的开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便利。

随着五尺道的建成,秦国的势力迅速扩展到了西南地区的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

秦始皇在这里设立了行政机构,派遣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地区逐渐纳入了秦国的郡县制体系。

这样的行政改革,使得中央政权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此外,秦始皇还通过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等地区的联系,

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

这些地区的部族国家被纳入了秦国的政治体系,从而使得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

总的来说,秦始皇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控制,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五尺道的开通,成为了连接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立即开始了北筑长城的伟大工程。

此时,中原刚刚实现统一,各地的贵族势力依然强大。

如果不保持中央与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可能面临再次分裂的局面。

因此,改善中央与各郡县之间的交通显得尤为迫切。

多年的战争导致原有农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亟需恢复。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秦始皇投入大量人力疏通河道和修复水渠,

这不仅有利于水路交通,也对农业灌溉至关重要。

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人民的负担。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广泛,若没有长城的防护,

秦国需要部署大量军队进行防守,这将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万里长城并非秦始皇首创,而是将原有的秦国、赵国和燕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

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秦始皇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还为后来的国家治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建立,为后世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制度并不统一,这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和税收制度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了与之不合的制度。

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各地。

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约合今23.1厘米)为尺,240步为一亩。

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在量制上,秦国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而衡制上,

从现在出土的文物看,当时各国间可能并没有太大差别,

楚国和赵国的1斤约等于250克,秦国的1斤约等于253克。

如果考虑到误差和实际情况,换算一般都采用整数,因此,

各国的换算应当是统一的,当时没有“克”这一单位,

都是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包括颁布统一度量衡的命令,以诏书形式颁发全国。

确立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实际上是把由商鞅制定并在秦国已实施百余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广到全国。

制造、颁发大量度量衡标准器,据统计,刻有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

建立严格的检定制度,为保证“器械一量”,除制造大量有统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具发放到全国各地外,还制定严格的检定制度。

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而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交流,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统一货币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制度不一,货币形状、重量和质量各异,导致商贸交易非常不便。

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进行货币制度的统一。

首先,秦始皇规定了货币分为金和铜两种:

黄金称为上币,以“镒”为单位,秦制中20两为一镒;

铜钱称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

这种铜钱造型被称为“秦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

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行为,将货币的制造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

黄金以“镒”为单位,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在铜钱上明确铸有“半两”二字。

此外,还规定了黄金和铜钱的重量标准,铜钱的重量与其面值相匹配。

秦朝的这一改革,不仅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和重量,还通过法律手段确保了货币的流通和信誉。

《金布律》中就有关于货币流通的法律规定,如官府受钱时必须接受不同质量的钱,且不允许民间私自选择货币。

秦朝的货币制度统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结束了长期以来货币制度的混乱状态,为后世的货币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半两”钱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秦代的皇权思想,还反映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其造型简洁实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意识。

秦半两钱的广泛流通,也展示了秦朝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统一的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