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公元前657年之东周列国(十三)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198字
- 2024-06-26 23:07:04
公元前657年,郑国郑文公在位。
郑文公,春秋时代郑国的重要君主,他在位的时间跨度长达45年,这一时期的郑国经历了多次与周边大国的联盟与对抗。
在他的统治下,郑国在春秋五霸的争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晋国和楚国这两个春秋时期的强国之间。
郑文公原名姬踕,是郑厉公之子。在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去世后,姬踕继承了君位,成为郑国的君主,即郑文公。
他在位的初期,郑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力,尤其是与晋国和楚国的关系处理上,需要极高的外交智慧和策略。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争霸对周边的小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郑文公在位期间,郑国多次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摇摆,时而依附于晋国,时而依附于楚国。
这种外交策略虽然看似不稳定,但实际上是为了在两个大国之间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和利益。
郑文公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郑国的安全和独立性。他通过与晋国和楚国的联盟,使得郑国能够在春秋五霸的争斗中保持相对的稳定。
同时,他也通过内部的改革和治理,加强了国家的内部凝聚力。
长期的摇摆政策也使得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郑文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穆公继位,继续面对着来自周边大国的压力和挑战。
郑文公继位时,东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微,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逐渐失衡。其中,齐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诸侯之一。
宋、鲁、陈、蔡、卫、郑、许、邾、曹等多个国家,均纷纷臣服于齐国的麾下,共同尊称齐桓公为盟主,标志着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公元前667年,即郑文公六年,郑文公联同鲁庄公、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等诸侯,再次举行会盟,以巩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
然而,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自恃其国土广阔、兵力雄厚,对东周王室不予尊崇,亦不从属于齐国的势力范围。
楚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频繁出兵中原,与齐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意图在中原地区树立自己的霸权。
公元前666年,即郑文公七年,楚成王以郑国背离楚国而投向齐国的行为为由,决定对郑国进行惩罚性的征讨。
楚成王任命楚国令尹公子元为中军元帅,斗御江、斗梧为先锋,公孙游、公孙嘉为后卫,动员了六百乘兵车,对郑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公子元率领的楚军势如破竹,接连攻破了郑国的梏敉关和纯门,直逼逵市,形势对郑国极为不利。
在这危急关头,郑国的正卿叔詹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准确判断了楚军的攻势,认为楚国动用了全国之力发动此次攻击,国内必定空虚,楚军不敢在外长期作战。
基于这一判断,叔詹果断采取了空城计,以虚应实,使得楚军主帅公子元心生畏惧,不敢轻易进攻郑城。
最终,楚军因忌惮郑国可能的反击和内部的不稳定,选择了撤军回国。
公子元率军无功而返的举动,激怒了楚成王。趁着这个机会,楚成王将公子元处死,以此来平息自己的怒火,并对外展示了自己对军事行动失败的严厉态度。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楚国内部的严酷政治斗争,也预示着楚国在未来将继续以更为激进的姿态,介入中原地区的纷争。
公元前658年,楚成王派兵伐郑,斗章俘虏了郑将聃伯,这是楚国对郑国的一次直接军事行动,显示了楚国对郑国的威胁和控制力。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得知楚军伐郑的消息后,迅速与宋、江、黄等国会盟于阳谷,共同谋划对楚国的军事行动。
这一联盟的形成,反映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显示了诸侯国对楚国扩张的担忧和抵制。
到了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自带领诸侯联军侵蔡,蔡国溃败后,联军继续南下伐楚。面对诸侯联军的进攻,楚成王派遣使者与联军进行谈判。
楚国使者引用地理距离的比喻,试图说明齐国和楚国之间并无直接的冲突,暗示齐国无端侵略楚国领土。
管仲代表齐国回应说,齐国的领土范围是周王室所赐,楚国未按规定向周王室进贡,且周昭王南征楚国后未能返回,因此齐国有权利对楚国进行征讨。
这一回应表明了齐国对楚国的不满和对周王室的尊重。
楚国使者对此表示歉意,并承诺会履行进贡的义务,同时对周昭王未能返回的事件表示遗憾。
随后,诸侯联军在陉地暂时停止前进,并在召陵驻扎。夏天,楚成王再次派遣屈完前往联军进行谈判。
联军最终撤退,驻扎在召陵,这表明双方通过外交谈判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
公元前655年,郑文公十八年,齐桓公得知周惠王有意废除太子姬郑,改立次子姬带为太子,这一消息引起了齐桓公的高度关注。
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对于周王室的稳定和诸侯国之间的和谐关系负有责任。
因此,他联合宋、鲁、郑、卫、许、陈、曹七国国君在首止共同拜会太子姬郑,表示对太子的支持和拥戴,以此来巩固姬郑的太子地位,并向周惠王表明众诸侯的立场。
在这个关键时刻,郑文公却接到了周惠王的私下指示,周惠王建议郑文公跟随楚国,并承诺晋国将会辅助郑国,以此来保证郑国的安定。
郑文公对此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担心没有朝见齐国会引起齐桓公的不满,因此打算逃走回国,不参加盟誓。
孔叔作为郑国的重要官员,劝阻郑文公不要轻举妄动,但郑文公并未听从。
郑文公的这一行为,即在首止私自逃盟,引起了齐桓公的极大不满。齐桓公得知郑文公还派人私通楚国,这被视为对齐国领导地位的挑战和背叛。
因此,齐桓公在公元前654年,郑文公二十八年,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兵马对郑国进行了讨伐,包围了郑国的新城,这对郑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楚成王得知齐国伐郑的消息后,决定亲自率领兵马伐许国,包围许城,以此来分散齐国的军力,迫使齐桓公转移注意力。
果不其然,齐桓公听说楚兵伐许后,便转移了伐郑的兵马去救援许国,这使得郑城得以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