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公元前777年之周朝(十一)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363字
- 2024-05-01 22:26:09
公元前767年,周王朝的政治局势再次发生了剧烈的动荡。郑国的君主姬掘突在制邑发动了政变,成功地刺杀了东虢公姬翰。
这一事件在《竹书纪年》中有详细的记载,姬掘突的这一行动被视为是对平王政权的一次重要支持,也是他向平王政权献上的“投名状”,表明了郑国对平王政权的忠诚和支持。
东虢公姬翰的死对携王政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姬翰作为携王政权最强大的政治支柱,他的死亡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政权更加摇摇欲坠。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郑国没有停止其扩张的步伐,继续南下,陆续吞并了长葛、鄢国、胡国等多个小国。
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郑国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领土,也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到了公元前763年,郑国已经成功地控制了中原通往洛阳平原的各条交通要道,这为平王政权的东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郑国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战略优势,也为平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可能。
随着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平王政权的坚定支持,平王政权的东迁计划已经指日可待。
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平王政权摆脱目前的困境,重新在中原地区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基础。
同时,这也将对周王朝的未来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会带来新的政治平衡和力量对比。在这个关键时刻,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着平王政权的动向,以及郑国的下一步行动。
公元前759年,秦国的军队护送着姬宜臼抵达了成周洛邑,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在这里,姬宜臼正式登基为王,标志着周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然而,与此同时,原本就处于边缘地位的携王政权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其势力范围和政治影响力日益缩小,以至于天下的诸侯和百姓都对其敬而远之,唯恐与之有任何牵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携王政权的处境愈发艰难。到了公元前750年,姬仇,一位有抱负的统治者,率领军队攻入了原东虢国的领土。
在这场战役中,姬仇成功地将携王政权彻底消灭。这一行动不仅结束了携王政权的历史,也使得姬宜臼成为了天下唯一的“王”。
尽管姬宜臼的登基可能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但在现实中,他已经成为了唯一的统治者。在那个时代,实力往往比名义更为重要,姬宜臼通过秦国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确立了自己在天下的地位。
随着携王政权的覆灭,周王朝的统一性得到了加强,姬宜臼的统治也逐渐稳固下来。
姬宜臼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周王国王位,但是拥立他上台功劳最大的几大诸侯国,却先后陷入了混乱。
公元前746年,姬仇去世。晋国随后陷入了长达数十年晋侯与曲沃争斗,在长达67年的时间里内斗不休,一直无暇涉足中原事务。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姬掘突也去世了。22年后,即公元前722年郑武公妻儿之间爆发一场大战,拉开了三百年春秋混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申国也神秘的消亡了。申侯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能够在西周末年的动荡时期中,以仅有西周一半的兵力,联合犬戎成功地推翻了西周王朝。
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西申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更凸显了申侯在犬戎中的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西申国的这一成就,是数百年来苦心经营和数十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它在西周末年达到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难逃兴衰更迭的命运。西申国在达到巅峰之后,却意外地迅速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一转变让后人感到惋惜和困惑,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衰落?
西申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在内部,西申国经历了宣王时期的改封,这一举措导致了国力的分散。
宣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能对西申国的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得原本集中的国力被削弱,一部分力量甚至被迁移到了南方,建立了“南申”。
这种分散的国力布局,使得西申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变得相对脆弱。特别是西申国西部的戎人,他们一直是周王朝西部边疆的重要力量。
在西申国力量分散的情况下,戎人很可能趁机发动攻击,利用西申国的弱点,侵占其领土,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了申国贵族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
这种外部压力的增加,无疑加剧了西申国内部的不稳定,使得国家的统一和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同时,西戎作为西申国的一个重要外因,其对西申国的影响不容忽视。西戎不仅在军事上对西申国构成了威胁,还可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西申国产生了影响。
西戎与西申国的互动可能包括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军事冲突等多个方面,这些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申国的发展轨迹。
在西申国衰落的过程中,西戎的崛起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西戎势力的增强,他们可能逐渐侵蚀了西申国的领土和影响力,甚至可能通过政治联姻或其他手段,渗透到了西申国的统治阶层,从而削弱了西申国的内部凝聚力。
西戎虽然在军事上对西申国构成了威胁,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以及西申本身强大的实力,西戎并没有选择彻底消灭西申。
这种血缘和力量的双重纽带,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也影响了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
在申伯南迁之后,留在西申的申人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戎人的逐渐“入侵”,西申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戎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还带来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逐渐使得留在西申的申人开始接受并采纳西戎的文化元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戎化”。
这种文化上的“占据”并不意味着西申国的彻底消亡,而是一种渐进的文化融合过程。
戎人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逐渐渗透到西申国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申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同时,西申国原有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戎人,使得两国文化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文化的交融和融合,虽然为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申国的独立性。
西申国的文化融合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既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要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