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波义耳选择化学作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一决定曾让当时一些学者感到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化学根本不能算一门科学,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术活儿。他们一定没有想到,正是波义耳这样的先行者为化学带来了革新,将它也纳入了自然哲学的框架中。

在牛津,波义耳开始将他之前反思得到的炼金术(化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书,最终写成了《怀疑的化学家》一书。波义耳借鉴大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写作风格,用生动的对话体写了这本书。他在书中借助一个叫“卡尼阿德斯”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批判了当时两种主要的化学理论:“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

“四元素说”是一种古老的理论,由亚里士多德总结先贤观点得来,其理论认为世间万物由土、水、气、火四种基本元素构成。“三要素说”则由中世纪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提出,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新理论。

阿拉伯炼金术有一个传统观点:所有金属都由某种类似“硫”的可燃物和某种类似“汞”的液体组成。这些假想成分完全与物质的某一种性质对应,所以又叫“要素”。

帕拉塞尔苏斯在继承阿拉伯炼金术思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要素“盐”,用来解释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他认为,三要素的不同比例,就能解释万物不同的性质了。帕拉塞尔苏斯同时也是一名医生,他在行医时融入他的炼金术理论,竟取得许多成果,这也使得他的理论风行一时。

亚里士多德和帕拉塞尔苏斯都认为,用火能将万物分解成组成它们的基本元素。然而,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化学家们的工作却陷入了死胡同。

与波义耳同时代的化学家们沉迷于把各种物质放到火上加热。实际上,一些物质并不能分解成带有硫、汞、盐三种性质的组分,例如黄金,“真金不怕火炼”,黄金本身不管怎么加热,似乎都分解不出其他物质来。可是,当时鲜有人怀疑这一理论是否正确,而是以为自己的操作手法不对。再加上炼金术士为了保护自己的研究秘密,会在他们的著作里故弄玄虚,有时读者根本搞不清楚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实验,这进一步阻碍了化学的发展。

波义耳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在《怀疑的化学家》一书的开头就指出,用火分离出的产物根本不是所谓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说,他的同行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很明显,为了令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需要重新思考化学实验方法论,并将炼金术传统的神秘主义倾向驱逐出去。

一位严谨的学者在推翻旧理论的同时,也应当提出用于指导科学研究的新理论,只破坏而不建设是不可取的。对此,波义耳也早有准备。波义耳此前研读过炼金术士海耳蒙特的著作,并在他的炼金术思想基础上,早早地发展出了自己的物质理论——微粒哲学。

在波义耳看来,化学家们所说的元素,其实是由唯一的“普遍质料”凝结成的“第一凝结物”(第一级微粒),而元素具有的不同性质,是微粒大小、形状不同而导致的;“第一凝结物”又可进一步结合,形成更复杂的微粒,乃至物体等。炼金术士海耳蒙特做了著名的“柳树实验”:只给柳树浇水,5年后,小柳树长成大柳树,而种植柳树的土壤在重量上几乎没有变化。海耳蒙特据此认为,组成万物的“普遍质料”是水。波义耳则认为不一定是水,但这一实验支持了他万物同源的观点。

波义耳的学说取得了一定影响力,他的晚辈——牛顿,就采纳了波义耳的“微粒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