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这套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于2021年获批北京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后,开始策划出版的一套旨在集中反映本院教师在“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这一主题下所作出的科研创新成果。书系拟分甲种和乙种两个系列。甲种确定为专著系列,乙种则为论文集系列。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力争入选北京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发挥自身在发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类高级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强化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服务意识,力争服务并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是首都师大历史学科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加强科研攻关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我们有基础、有实力,也有信心,在“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方面,做出足以代表北京人文社科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提供足以解决北京市乃至国家现实需求的社会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自创系伊始,我们建系的第一代教师就十分注重中国史和世界史协同发展。几位老先生当中,成庆华、宁可先生治中国古代史,谢承仁先生治中国近代史;戚国淦、齐世荣先生分别治世界中世纪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了“敬畏学术,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财富。2003年,历史系开始设立考古学学科,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文物专业的本科生。历史系改为历史学院后,2011年,一举获得教育部历史学门类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学院学科建设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从此,首都师大历史学院也成为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按完整的历史学门类建设、三个学科协同发展的历史院系。

近二十年来,历史学院三个一级学科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世界史在连续几次学科评估中保持全国第三,至今仍是全校各学科在学科评估中排名最靠前的学科。除了我们的老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外,也是因为世界史学科的后继者们,具有勇于挑战自我、开辟新路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世界史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优势学科方向,如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国际关系史。另一方面则在国内率先引进全球史的学科理论,并对国别区域研究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中国史是全国历史院系普遍都很强的学科。首都师大的中国史研究,从一开始就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自己优势的方向上去。如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包含简帛学和敦煌学等“冷门绝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断代史研究,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并在历史地理学、宗教史研究等方面有新的拓展。考古学重点发展的是新石器时代至三代考古,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手工业考古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还着重发展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科技考古等专业方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学的发展也应该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开创新的增长点。强调服务社会,强调学科交叉,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三个一级学科协同发展方面要有新的举措。

有鉴于此,首都师大历史门类,将建设“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人文科研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契机,力争在过去三个学科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三个学科在具体科研课题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历史学院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有利条件,完全可以在中外文明起源与传承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等方面,实现合作攻关。虽然目前书系第一批的著作和论文集还有“各自为战”的意味,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推出代表中国历史学科最高水平的、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之间互通互补的科研成果,以及探索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之间,乃至与历史学之外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合作的研究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北京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目标。


编委会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