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林长民尘封百年的二十四札手书

林徽因成为中国有成就的女建筑学家和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其身后助推者便是她的父亲林长民。

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驰骋中国政坛的社会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组党从政,一度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在“巴黎和会”召开之际,他连夜撰写《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在北平《晨报》发表,喊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骤然引爆了全国排山倒海的激情,第三天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林长民性格豪爽,自负政治异禀,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其书法承“二王”之道,心手相忘,气韵生动,颇见功力。读他写的日记和给女儿林徽因的信件,其书法如行云流水,尽得晋唐遗风。他还曾题写过“新华门”的匾额,悬挂在长安街中南海的门楣上。

父爱如天,对作为长女的林徽因,他从她六岁起,便有意从写信入手,培养和锻炼其文字驾驭能力;稍长又带她出国游历,增长见识,开阔胸襟,启迪才情,发掘和培植文艺之清光。

林徽因十分尊崇她的父亲,而林长民也放低他的身段,与女儿沟通心灵,以至在某种意义上,女儿成为他唯一的知己。他们不是寻常的父女,林长民曾骄傲地说:“做一个有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天伦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回忆说:“她的早熟,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保存在林徽因手上的二十多封信件,跨越了袁世凯称帝、军阀争雄大半个民国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她从童年、少年到成年成长的重要阶段,荡涤着民族的艰难困苦,家庭的愁肠和人生无常、世事沧桑。在青铜的天空下,有霜冷江河的平原落日,有寂寥苦难的低语,有针砭时弊的奇闻逸事,有推心置腹的父女情怀,有亲人生死别离的悲怆泪水,一一展现在发黄的纸页和她的精神世界里,见证历史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兴衰变迁,和时代风雨中冲击的涛声及生活的擦痕。

林徽因和她的父亲通信跨越了十五个年头,分为她在上海、北京(天津)、英国和美国几个时期。

这些信件前面附有祖父母与他们的子女的全家福。据林徽因诠释,照片有祖父林孝恂、祖母游氏;父亲林长民、叔叔林天民、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出嫁后早逝、三姑林嫄民(嫁卓君庸)、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以及大姑丈王永昕(字熙农)、堂弟林洞省、林长民大夫人叶氏(后故)。照片还注明,大姑林泽民生女王孟瑜、王孟亮;二姑嫁郑家,生女友璋,二姑去世后由其父抚养成人,友璋嫁海军总长刘冠雄之子刘希泉等,这张照片摄于杭州官署,定格了林氏家族群英荟萃的瞬间。

1

林徽因在上海时期,林长民先后写给她的信共六封(1910年3月某日至1913年7月13日)。

林长民最早的一封信写于3月20日,彼时祖母游氏还在世,故推定为清宣统二年(1910),徽因时年六岁。信中说:

徽儿知悉:

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林徽因生母何雪媛)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林徽因胞妹麟趾,后夭折),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祖父日来安好否?汝要好好讨老人欢喜。兹寄甜真酥糕一筒赏汝。我本期不及作长书,汝可禀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 长民 三月廿日

信后注:祖父指林孝恂,字伯颖,在家为长子,先辈逝世后,负担大家族生活,教书收入微薄,家计贫苦,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1914年因胆石病逝于北京西城前王恭厂胡同。曾资助青年赴日留学,这些青年后来多参加孙中山革命活动。林觉民、林尹民为广州黄花岗烈士。祖母游氏,晚年心脏病较重,1911年在杭州去世。趾趾,指林长民第二位夫人何雪媛所生第二个女孩,与林徽因同母,本名麟趾,又名灵芷,1913年随母来京,后病逝。

民国元年(1912)冬天,林长民在北京,时祖父与家人居沪。写信给林徽因说:

徽儿览此:

久不得来书,吾儿身体如何?读书如何?甚念!我近日益忙,少寄家信,祖父亦必以我为念,我在京一切安好,不知祖父大人安好否?天气已寒,祖父室内炉火常温否?吾儿当留心照应为念。娘娘近体如何?我安好,告娘娘安心。吾儿读书,有暇多寄我信。切切。

父字 (1912)十二月十九日

此时林徽因已随祖父由杭州迁居上海老巴子路金益里(公益坊之误,在今四川北路989弄),入附近爱国小学读书。此年林长民一度在上海《申报》供职,二娘程桂林由彩票商人,北师大毕业的李孟鲁介绍认识并娶来。

第三封信林徽因注,“估计写于一九一三年”,信中说:

徽儿告之:

得汝来书,甚喜。娘娘信早已收到,我在京身体健康,家人勿念。汝好好读书,好好伺候祖父,至要!趾可爱否?

长民

1913年5月9日,此时林母何雪媛带徽因胞妹麟趾已来北京,林长民写信说:

徽儿知之:

两书俱悉。娘娘与趾妹来京都好,汝留沪读书留侍祖父大人,大是好儿子,我极爱汝。祖父愿来京,汝亦同来,京中亦有好学堂。我亦当延汉文先生教汝。现我新居左近,有一教会女学堂,当可附前,我事忙,不及多作书,汝当随寄信,兹寄去邮票五张,赏给汝,到即查收,即问家人都好。

父字 五月二十九日

从信中得知,林长民与何雪媛已租住北京西城南河沿路(今佟麟阁路)南段路西前王恭厂胡同。这里曾是明代火药局所在地,天启六年五月初发生爆炸,房屋数万间被毁,死伤约两万人之多,顿时一片狼藉,明皇室只好另择火药局“吉地”,迁西直门内路北今桦皮厂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俗称棺材胡同,后改光彩胡同。信中还提到“教会女学堂”,应是南河沿南段路西85号“中华圣公会教主堂”附设的学堂。林长民为什么租此地居住?因为南河沿路路西是民国政府的参议院,路西南口是众议院。林长民作为参议院秘书长,后又担任众议院秘书长,到那里上班很方便。今天的尚座大厦,即是当年参议院旧址。他也曾在众议院担任过秘书长,从后王恭厂胡同出来,南拐向东经头发胡同便进入众议院(今新华社驻地)北门。

同年6月24日,林长民写信又说:

徽儿知之:

得汝书,知家事甚慰,惟祖父仍复多病,我不可去,家不能来,我心无一日安帖,汝当好好服侍祖父,我日来正当算迁家事,能规划停妥,当有人南下相接。汝可先看明祖父如何,先行告我。我在京,身体诸好,参议院事亦不甚忙,望家人放心,大姑姑(林泽民)病体好否……

六月二十四日 父字

同年7月13日,林长民再次写信说:

徽儿览此:

连接汝来书,为娘(何雪媛)病极悬挂。汝孝顺可爱,娘病已愈,汝当安心,学堂考后当已放暑假,假中作何事?祖父今夏病体如何?能出门否?汝多陪祖父为要!我在京事虽忙身体却好,现已预备迎接祖父北来,且看实叔(林天民字希实)东京归时,如祖父能行,则家人可同来也。汝前失去金鍼(针)条,我当再买与汝,俟有便人到沪,我当欲寄此物件赏汝。趾趾近日已不心焦,家中无儿童辈与游,趾趾闷中,惟思食耳,我于屋中治一花园,铺草地约半亩,汝诸姊妹来时尽可游戏,四姊近日病体如何?大姑姑安好否?友璋姊极聪明,知道理。汝须好好学他(她),至嘱!母亲病如何?示我为要!

七月十三日 父字

信中“四姊”林徽因注为王稚桃,本名王孟瑜。“友璋姊”,是其二姑去世后留下的女儿,先与林徽因诸姐妹一起住在祖父家,后由她的父亲抚养,长大后嫁海军总长刘冠雄之子刘希泉。

林长民在信中说:“我于屋中治一花园,铺草地约半亩,汝诸姊妹来时尽可游戏。”我去前王恭厂胡同(光彩胡同)考察,胡同为东西向,仅两三百米长,东头路北有一宽敞大门,其他无此宽大院落,住户不晓得那个年代林家在此住过,且一脸茫然。

林徽因的祖父来北京前王恭厂胡同居住“不及三月”,因胆石症去世,后归葬于福州老家。

2

林徽因在北京、天津时期,保留了父亲给她的信十一封(1915年4月8日至1920年年初)。

这段时间民国政府事件频出,先后有袁世凯称帝、张勋拥清室复辟、段祺瑞执政等大事。林长民随着形势变化,并参与其中。民国三年(1914),他任政事堂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进步党政务部长;民国四年(1915)起,先后任国务院议员、法制局局长;民国六年(1917)七月,因反对张勋复辟,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三个月后辞职;民国七年(1918),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和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后又任“国联”同志会理事,此年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考察;民国九年(1920)春,偕女儿林徽因赴欧讲学和游历,第二年五月,又被推举为世界国际联盟总会中国首席代表,并多次出席会议。

1915年4月8日,林长民写信给林徽因说:

徽儿知悉:

接来信甚慰!津寓布置略妥,家人姑作安居,我在京亦无所苦,告家人放心。今派恩恩(徽因六伯之子)、龙喜运皮箱等件前往,到时各安置房中。木器运送不便,但可在津将就买用。我当陆续择要送去,家中大小但要保重身体,勿致疾痛累我,切切!京中房租本月末付,姑住此月满后再作计议。我本拟一两日到津,现有事不得行,且看几日再去。另交恩恩药水两瓶,系治癣之剂,似可用之于一切皮肤病,其中一种白者,极润肤,可告二娘(徽因注指程桂林,约在一九一二年或一九一三年成婚)试用。涂面用时,但以指头抹上(日两三次)。此药至不易得,须俭省用之。

其一种黄者,性极强,涂面恐过痛,告二娘先试之于两手患处,用时以笔点之,亦不可过多,此药易过气,故我改用玻璃塞口之瓶。笔蘸后立即关紧为要。天津天气如何?诸姑均安好否?为我道念。

竢庐老人手书 四月八日

林徽因在信后又注:“洪宪帝制,全家徙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登极,今有人考证林长民是积极拥戴者,此时他担任参议院秘书长。在袁登极前的12月11日上午九时,他主持参议院召开会议,与会的各省“国民代表”计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全部赞成君主立宪。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拥戴书当场宣读,全体起立一致通过。然而八十三天后各省纷纷独立反对,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反袁声四起时,林长民把家安排到天津英租界,他又跑到南京与冯国璋联系,计议事后。

关于林徽因说的“全家徙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曾在天津南开中学读过书的林徽因的堂弟林宣则说:“她家住天津英租界耀华里 96号。”查天津老地图:耀华里在自北而南的营口道与从东而西的南京路的夹角处山西路西段,路南的六条街巷便是耀华里,全长146米,原名公学道,抗战胜利后改今名。此处房屋建于1902年,因城市改造今已全部拆除。

林徽因说的“红道路”应是红墙道之误,天津没有红道路。她为什么说“红道路”呢?因为营口道上分三段路,即红墙道、林森路和新华路,红墙道就在住地附近,把红墙道说成红道路也很自然,天津的路与北京不同,有的称道,有的称路,外来人一时很难记清楚。另外天津的道路是斜的,你到天津问路,只告诉你左右,不说南北东西,因而初到天津,方向感很不适应。林徽因那时年纪小,只住了几个月时间。林宣在南开中学读过书,对天津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地点又讲得很具体,应是可信的。林的注释只是个大概,方向还是对的,只是名字错了。

1917年4月19日,林长民给林徽因写信说:

得汝三信,知汝念我,我独居京寓,颇苦寂,但气体尚好耳,大姑丈(王永昕,字熙农,亦是福州人,晚清商部顾问之一,曾在参议院管财务),汝当已晤面,我拟俟大姑丈来后到津一行。书箱业已捆好,尚有器具数件,一两日内派恩恩运往,汝读书中辍,光阴可惜,书箱到时,当检出数种,为汝讲解,京中安谧,当不至有他虞,我亦一切慎重,家人放心为要。天气寒暖不定,诸人务当保体,勿使致疾。我目为风沙所侵,红肿不退,今日避风不出门,天阴庭阒,颇多感念,盼汝辈多与我书也。娘娘(何雪媛)二娘(程桂林)想都好,妹妹弟弟汝亦相帮照应,汝要笔墨纸张,我来时,当带与汝,余面告,此致,徽儿。

父字(1917)四月十九日/二娘信,念与听之。

林徽因1916年秋与三位表姐入培华女中读书。今考培华女中是英国人于民国初年创办,日军占领北京后停办,地址在今新文化街路南40号,清克勤郡王府对过,二进院落,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1987年拆除,现为高层居民楼。此时林徽因胞妹麟趾已病逝。二娘程桂林生女林燕玉(1914—1950),生子林桓(1915—?)、次子林恒(1916—1941)。林徽因信后注:“爹爹独居东城沟沿头。”又注“爹爹到津复同二娘回京”。

8月8日,林长民写信说:

连日来信,均已接及。二娘热度增高,至为悬念。我星期六方能到津,此信可示二娘,嘱其安心静养,我已有另函致田村(日人)院长,询问病情矣!此示徽儿。

父字 八月八日

林徽因注:此信“写于一九一七年。民国五年(1916)举家返京。越年又迁居天津,惟徽独留京。适(张勋)复辟,徽乃同实叔(林天民)至津寓自来水路,诸姑偕诸姊继至,(父)从宁归,独回都”。此处林徽因说寓天津“自来水路”是天津自来水公司之误,天津没有自来水路。英商自来水公司办公地点在巴克斯道(今保定道),在耀华里北面的不远处。林徽因记忆有误。

据有关资料,说张勋复辟时,林长民赴南京见冯国璋,后参与段祺瑞驱逐张勋之役。

同日,林长民又寄信给林徽因说:

倾寄一快信,语有未详,连日汝来信,均未述及。二娘脉至甚盼函告。食量如何亦告我。燕玉信已收到,汝、姊妹、兄弟如此亲爱,我心甚喜。我星期六到津时当厚厚赏汝,并告燕玉勿闹勿哭也。此示,徽儿。

父字 八月八日

林徽因注:“估计此信写于一九一七年。时天酷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哭啼无常,当至夜尤甚,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燕玉哭闹几日,至是病矣。恒恒满头暑疮,多赖娘娘料理。匆匆结束归京,忙乱颠倒……民国六年(1917)举家又迁天津,爹爹由宁归,独回京。”

林长民同年8月15日又写信说:

本日晚适有要事,不能到津,二娘病体如已略好,我仍星期六来,可告之。我此间当在觅屋也。此示,徽儿。

父字 八月十五日

燕玉如有病,仍请田村大夫一诊为宜。

林长民上信的同月同日,再致信说:

徽儿知悉:

得十四日信,知二娘热度复高,甚为焦急,今决定星期日早车搬回北京,我于星期六晚车到津相接。信到即嘱恩官陈嬷先行预备,皮箱及随用物先结束,于星期五搬回。其余书箱、木器及柜中瓷器等件,姑俟以后再搬。明日(星期四)我先派人(龙喜或温瑞)到津帮忙。

皮箱等物运京时,但令龙喜押送可也。恩官仍留津候我,以备人口行时照顾一切。此信可先告二娘安心。诸事汝细心吩咐至要!燕玉病或先请田村一诊。

八月十五日

结束皮箱时,二娘不可多管,病体不能耐也。

林长民第二天又写信给林徽因。信中说:

遣龙喜到津,帮同恩恩结束行李,明日可会龙喜押运来京。铁床运两架,楼上一架,娘娘一架。此示,徽儿。

父字 八月十六日

二娘病情如何,仍随时告我。

1917年,林长民辞司法总长职务。第二年3月24日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4月16日,林长民从日本给林徽因写信说:

徽儿知悉:

得来信甚慰,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我在此当有月余日之滞。俟实叔(林天民)来会或可同回京,我身体安善,汝可放心,家中应欲告二娘,不必省费,凉棚如须早搭可照搭,如天气尚未甚暖,则稍缓,我归或迁居也。我致二娘信,汝可取阅。

父字 四月十六日

林徽因注:“民国七年(1918),爹爹赴日,家人仍寓南府口织女桥(西街),徽自信能担任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

林长民在迁居天津英租界时,便有搬离织女桥住所之念,在给徽因的信中也提到正在觅新住处。林徽因信后注:“仍寓南府口织女桥(西街)”,看来已在此住了一段时间,这是林长民在北京的第二个住所。林徽因讲到的南府口和织女桥,是不远处的两个地方,她家居处所在的地名,今天已不复见。从20世纪30年代北京老街道图看,南长街南口至中南海东门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居民区,那时南长街至长安街无大道通行。织女桥在今中南海东门处,牛郎桥在天安门南河沿菖蒲河处,皆是明朱棣帝所建,河水从中南海流水音出来向东,经织女桥顺中山公园西墙南行,再东拐到天安门金水桥向东流去。织女桥1918年改建成三孔桥,它的南面是猪肉下坡,再南面是织女桥西街、织女桥中街,20世纪初织女桥至南长街打通,西街、中街皆不存。西街的西南面是清代康熙年间供皇家演戏的南府乐部(升平署)。

林家住在织女桥西街,林徽因到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培华女中上学路途不近,她的大姑林泽民家住今人民大会堂西侧的旧帘子胡同,四姑林丘民住织女桥东河沿胡同,今仍在。距织女桥西街都很近,四位表姐妹都在培华女中上学,可结伴同行,亦可乘人力车接送。1914年至1915年打通了南长街那段路,并在南口修建了一座今天仍可见到的高大拱门,门楣上镌刻着“南长街”三个大字,是民国初年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水改明为暗道,1966—1976年间织女桥被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府乐部也改为中学,今已被高墙遮蔽;织女桥东南面胡同口标着“织女桥东河沿”铁牌,林徽因四姑丈曾仙舟(开养蜂公司,还办养蜂杂志)家居东河沿,表妹曾语儿后来嫁北大教授温源宁,继承了曾家财产(徐志摩因此大为感慨)。

1918年4月16日,林长民在日本再次给林徽因写信,介绍他的游踪。信中说:

我到东京后酬应过多,此十余日间,自早至晚,均为酒食所困,二十(日)后拟到箱根一避,月梢回东京,来月再到各地视察,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

同年5月19日,林长民在日本再给林徽因写信说:

徽儿知悉:

得书并大姑姑(林泽民)手书,至感。我本拟速归,有未了事,故延缓至今,留以夙患耳。鼻症拟趁此根治,于本月十六日施用手术,不觉痛苦,惟手术后精神颇疲惫,现已过三日,尚有余血未止,刀口未全复。约一星期后可照常也,实叔来此十余日。

忽得福州家电其长女樱子患急性肺炎,遽殇。实叔赶归,此症幸非传染病,我亦示沮之。我归期约在月梢,唔诸姑为我道及。

竢庐 五月十九日

林徽因注:“樱子(林天民之女)可爱,得此消息至心痛。民国七年(1918)爹爹赴日,家人在京。”

1920年春,林长民赴欧考察前,写信给林徽因(另据材料补入)说: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此后不久,林长民即携林徽因赴英。

3

林徽因在英伦时期,保留了父亲给她的五封信和一册日记(时间是1920年3月3日至1921年8月31日)。

1920年3月3日,林长民从法国给林徽因写信说:

前片当已收到,在此适值使领馆对付勤工学生事,访人多不得见,诸事尚待接洽,大约须星期日方得归。日本驻法大使请我晚餐,我来此无酬应,不知日使从何探得吾踪,真灵敏矣!

林徽因注:“约一九一九或一九二〇(应为一九二〇年),爹爹赴瑞开国际联盟会,从法归英(寓阿门二十七)。”

1920年8月7日(欧洲暑期大都放假休息,不营业),林长民带林徽因从伦敦Ormonde Gate旅馆出发,前往欧洲大陆游览,9月15日回到伦敦。这次游行历时一个多月,林长民专门写了游览日记,记下了父女二人的行踪。林徽因女儿梁再冰在纪念母亲百年诞辰时,根据日记记载,简要做了回忆。

这本日记生动地描绘了父女二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情况和生活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今天看来,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史料。

1921年6月15日,林长民从瑞士给在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的林徽因写长信说:

徽女爱览:

桐湖之游,已五昼夜。希提芬Hilteflngen一小村落,清幽绝俗,吾已欲仙。去年游湖,想汝所记忆者,亭榭傍水,垂柳压檐,扁舟摇桨,烟霭深碧,而我今日所居,其景物又别。楼高不如Axen Stien,而收揽全湖,如披长卷。楼两层,所有径通出湖岸,径植诸卉,杂以松杉,美蕉美萱美菖蒲,热带植物香馥,长袭衣袖,此则欧土罕见者,玫瑰碟堇则遍地矣。茶室临水,吾儿所能想象,楼窗正对聂生山,山顶积雪无多,然夕阳渲染,暮云映带,有时亦作玛瑙苍玉,颜色极其变灭,能视远峰,若Sungbran,若manch,望四千米突以上。其血色晶莹,朝敦晚霞,随时粉黛燕支,穷极艳冶,非吾所能殚述,湖静悄,类宫苑池塘,泛舟一二时间至不逢一来棹,我前记所谓若吾所私有者是也。旅舍住客不过数人,皆白头老妪,无一能操英语。女佣二三,饭后游戏,隔林闻语……自影至暮。吾唇吻,除饮啖外,竟未曾动。然供备如例,无待使令,惟晚凉唤船,需人相助,居亭有女,略晓吾意,能为我解缆系缆耳。

我荡桨也渐娴,此技大与汝一竞。希提芬更在桐湖西北岸……吾亦偶得来其间,凡去年涉足处,皆已一一重访。此等游览,无足动我感念。但人生踪迹,或一过不再来,或无端而数至,尽属偶然,思之亦良有意味。吾与此湖山既生爱恋,深祝偶然之事能再续此缘。

晨起推窗,湖光满目,吾双睛如浸入玻璃。书此相示,禽声宛转,通晓未歇,似催我赶付早邮也。

十年(1921)六月十五日 父寄

1921年8月24日,林长民自伦敦给在英国南海边与柏烈特一家避暑的女儿徽因写信说:

得汝来信,未即复。汝行后,我无甚事,亦不甚闲,匆匆过了一星期,今日起实行整理归装。

“波罗加”船展期至十月十四日始开,如是则行李亦可少缓。汝若觉得海滨快意,可待至九月七八日,与柏烈特一家人同归。此间租屋,十四日满期,行李能于十二三日发出为便,想汝归来后,结束余件当无不及也。九月十四日以后,汝可住柏烈特家,此意先与说及,我何适,尚未定,但欲一身轻快随便游行,用费亦可较省。老斐理璞尚未来,我意不欲多劳动他。此间余务有其女帮助足矣。但为远归留别,姑俟临去时,图一晤,已嘱其不必急来。其女九月梢入戏剧训练处,汝更少伴,故尤以住柏家为宜,我即他住。将届开船时,还是到伦敦与汝一起赴法,一切较便,但手边行李较之寻常旅行不免稍多,姑到临时再图布(部)署。盼汝涉泳日谙,心身俱适。

八月二十四日

父手书

林徽因注:“斐理璞母女(住)吾家一载,是时母适北行,故爹爹有尚未来之语。一千九百二十一年夏,徽同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边避暑,爹爹未去,独居伦敦。”

8月25日,林长民又寄书说:

昨函计达,汝日来想游泳有进,我前允受Cad buny(克柏利柯)招待,今已定于星期四日与璧醍前往,计期正是九月一日,大约星期六日归。汝若愿与柏烈特家人同回,自无问题,如适于九月一二日归,恐我尚在Birmingham也,似以少迟为妙。璧母我已去函请其不必着急,但俟我父女将行时,来此一别可也。整装诸务,亦颇简单,我不欲多劳他,柏氏家人为我道好。

八月二十五日

父手书

林徽因注:“克柏利柯:糖厂主,与璧醍、斐理璞为姻戚。一年来,徽所吃柯柯糖不下三木箱,皆克柏利氏或弗莱氏出品。”

8月31日,林长民再致林徽因信说:

读汝致璧醍函,我亦正盼汝早归。前书所云与柏烈特家同回者,如汝多尽数日游兴耳,今我已约泰晤士报馆监六号来午饭(函中述及汝),汝五号能归为妙。报馆组织不可不观,午饭时可与商定参观时日。柏烈特处,我懒致信,汝可先传吾意,并云九月十四日以后我如他适,或暂置汝其家,一切俟我与之面晤时决之。先谢其待汝殷勤之谊。

八月三十一日 父手书

林徽因注:“柏烈特为医士,有五女,徽离英前,居其家月余。极承亲切照料。”

4

最后一部分,林徽因保存的信共三封(1923年8月15日至1925年4月11日),是林长民自北京写给赴美留学的林徽因的,其中两封是赴美前由天津写给林徽因与诸弟妹的。

1923年8月,林长民有南游浙江之行。8月15日,他写信给诸子女说:

徽、燕(玉)、桓、恒诸儿知悉:得燕、桓、恒来信,知家中诸好,我行期尚未定,在津亦无多事,颇沉闷。日日念汝等,不知思成步履较好否?日来天气渐凉,身体注意,晚睡勿受寒,燕(玉)等备考功课如何?何日考试?桓写字多误,自己之名,反写为“恒”,该打。

八月十五日 父字

第二天,林长民又写信给林徽因说:

徽儿爱览:

到津六七日,不知所作何事,意在南行,而待人同行,遂致迟延,南去又忙,本心迁延亦遂“不在乎”,所尤游也,住李十一家,十一赴大连,老七留二娘多住数日,亦觉“便当”,二娘昨有小病,故亦迟延不归。此种“居住无成心”是我生平第一次经验。现拟再迟三四日一定南下,我既不合在北,又未必得志于南。此去只可尽量豪游,西湖、富春、莫干山,皆拟小住。归期殊未可计。二娘约三四日后返京,诸弟妹想皆安好。夜眠寒暖,告诸媪善调护之。燕玉来信,用文言当顺适,恒说“我正是天天想着你哩”,桓说“家里哪一个不挂念你?”两人口吻不同,奇妙。有人教他否?莫是思成作“枪手”……渠近日作何感想?悲观乐观,拟行云流水若我?汝感想又如何?亡猫知返,汝定乐观也。老三已收得肉松,携赴北戴河矣。志摩一日约来不来,不谂何故?晤时问问。

双栝讬叟 八月十六日

据徐志摩《西湖记》载,林长民这次南下,适逢志摩祖母病故,他有信给志摩,并致慰问。

1924年6月,林徽因送泰戈尔、徐志摩西去太原,然后转上海赴日本考察。不久林徽因与梁思成由上海双双赴美留学。

1925年4月11日,林长民自辽宁营口致信在美国读书的林徽因。信中说:

我自接汝一月十日来函后,至今未得只字,所有寄予及我自己各信,转去各信,均不得复。

徽其病耶?其置我不理耶,拟有别情耶?我悬念不可名状,如何?望即复。我身体诸好,诸事虽不顺遂,亦尚有前路可行。家人平安,营口之业,仅可支持,不算全败。惟亘(林天民子)汇文(中学)又被革,好逛犯规,豫戒不悟,终至退学,现在家无事,颇难安置,此事使我更气。

四月十一日 老栝 徽女爱览,勿忘乃父悬念

林徽因注:“亘,指林亘,后改名林车,是天民二叔的长子。”

关于林徽因接函不复,从梁启超给子女的信中得知,似乎林徽因与梁思成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不久便因性格不合发生了矛盾,“去年便有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这种地狱比城隍庙十王殿里画出来还可怕”。本来对林徽因有成见的梁思顺,此时也参与进来。直到这年5月,经梁启超、林长民从中斡旋,事情才平息。有材料说,林长民此年初借赴美之机,到学校看望过林徽因和梁思成,但从来信和林长民给梁思成信看,未看到有文字述及。从这封信看,林徽因对父亲林长民似乎也产生了隔膜。

这年12月,林长民受东北军郭松龄之邀,赴滦州加入郭部举兵反奉,一时气势如虹,直达张作霖的老巢沈阳附近,由于日本武力干涉和郭部有内奸倒戈,导致形势逆转,当退至沈阳西南苏家窝棚时,郭松龄夫妇在卫兵搀扶下躲进一户人家的菜窖。毫无战争经验的林长民见追兵杀来,慌忙躲到大车底下,处于双方交战的火力网之中,顷刻间便身中数弹致重伤,奉军骑兵王永清跑去一看,此人只穿一件白色单衣,身上棉衣等物均已被扒光,一脸胡子很像日本人,他请示师长穆春,即下令拖至村外,用高粱秆浇煤油将人活活烧死。然而张作霖并不知此事,后来还发通缉令要捉拿林长民归案。

林长民之死震动京城,很多人为他的死而惋惜。林长民的姐丈王熙农、姐姐林泽民从西城旧帘子胡同赶到北海东门雪池胡同2号家中,和林长民的几个姊妹等一起处理后事,三进院落挽幛挽联如雪,窸窣作响,一片悲哀之情,中院那两株栝树也在料峭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在林长民生前,徐志摩是林家常客,骤遇此事,他数次进出帮助处理琐事。梁启超这位未来的亲家,知林长民身后没有什么积蓄,与王熙农、林天民等一起研究,为林长民的两位妻子和后人向有关部门争取抚恤,以及安排回福州老家居住等事,林天民也给远在美国读书的林徽因发电通报其父亡故经过。梁启超还以林母何雪媛之名写信劝林徽因不用回京奔丧。

举丧期间,林长民在京城的许多友人为他致哀。章士钊的挽联是:

处世惟不说假话最难,刻意存真,吾党之中君第一;

从政以自殉其身为了,无端共难,人生到此道宁论。

梁启超的挽联是:

天所废,孰能兴,十年补葺艰难,直愚公移山而已;

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义气,竟舍身饲虎为之。

著名诗人,福建同乡陈石遗写了挽诗《哀宗孟》,诗中叹息:“前年饭君家,举家坐上陪”“投笔忽从戎,又非军旅才”“才命不相副,见才即祸胎”。

徐志摩没有写诗,却写出了“辽原白雪葬华颠”的散文名篇《伤双栝老人》。文中说:

志摩是你的一个忘年的小友。我不来敷陈你的事功,不来历数你的言行;我也不来再加一份涕泪吊你最后的惨变。魂兮归来!此时在一个风满天的深夜握笔,就只两件事闪闪的在我心头:一是你的谐趣天成的风怀,一是髫年失怙的诸弟妹,他们,你在时,那一息不是你的关切,便如今,料想你彷徨的阴魂也常在他们的身畔飘逗。平时相见,我倾倒你的语妙,往往含笑静听,不叫我的笨涩羼杂你的莹彻,但此后,可恨这生死间无情的阻隔,我再没有那样的清福了……

最可怜是远在海外的徽徽,她,你曾经对我说,是你唯一的知己;你,她也曾对我说,是她唯一的知己……但如今,说也可怜,一切都成了梦幻,隔着这万里途程,她那弱小的心灵如何载得起这奇重的哀惨!这终天的缺陷,叫她问谁补去?

林长民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军阀混战的牺牲品。他的最大短处是不懂军事,这恰恰触碰到他性格中忌讳的痛点。梁启超曾劝说过他,然而他的功利心占据了上风,以致造成人生无可挽回的终天大错。

林长民走了,他只在世上走过短短四十九年。在追求政治抱负和书法艺术之外,他的情怀所系还是家庭与子女之爱。尤其是对长女林徽因的引导、关爱,给予和期待最多,下力最重,几乎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直到林徽因成年他还关注着她的人生幸福。

而作为女儿的林徽因,一生崇拜的当然也是她的父亲。林长民生前说过:“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流淌在他们的根脉,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非同寻常的父女。他最早发现女儿的才情和智慧,渗透着生命无可限量的品质。有天才的父亲,才有天才的女儿,这是人生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藏。

然而,父亲林长民的骤然离世,给未能完全独立生存的林徽因带来天裂般的打击,这是人生无法割舍的惨痛。当叔叔林天民的电报传来时,她悲恸欲绝,孤衾无泪,平生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那血仿佛从心里流出,命运的绳索紧紧扼住了她的喉咙。她五内俱焚,彻夜难眠,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

此刻的林徽因,无时不牵挂着她孤独的母亲,又惦念着几个幼小的异母弟妹,以及全家今后的生计。她执意要回国去,无奈又遭到梁启超频频电阻,一会儿说母亲不让她回去,一会儿又说福建匪祸迭起,“回来也只能蹲在北京”。这个“蹲”字不是什么好话。后来她又想回去考取清华官费生,或停学打工一年。又被梁启超以答应筹款为由劝阻。出身名门的林徽因,如落彀中,动弹不得,深感失去父亲的无奈。

她还强烈地思念着雪池胡同西面北海的白塔和已经易主的雪池故宅的院落,并让胡适转告曾做过弟妹家教的凌叔华,为她拍几张照片寄她留作纪念。1927年年初,胡适访问美国时,二人有过一次畅叙,她还未走出父亲亡故的阴影。她对胡适说:她在美“还要充军一年半,不由得不害怕呀”,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恐惧。

雪池胡同的院子今天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做幼儿园后改成敬老院,2003年照原样做过一次翻修。是个三进院落:大门坐东面西,一进是南三北四间对望的两幢屋子,院子呈V形;二进是一正两厢宽敞方正院落;三进是后院,东屋四间,是一个很窄的南北条院,当年由林母和女佣居住。

林徽因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从1931年春开始诗文创作,竟一发而不可收,很快写出一批风格独特的作品,被文坛称为“一代才女”。她从少年时代起,受英国女友的影响,选定以建筑为终身事业,领国内时代风气之先,不管在困难当头,还是疾病缠身之时,她都矢志不移。父亲当年植下的这株幼苗,终于长成一棵参天碧树。她殚精竭虑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歌,成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终获天道酬勤的厚报,捧出生命的一份辉煌。如果她的父亲林长民天上有知,定会为他的慧眼识珠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