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体制型的通货膨胀

现阶段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而且是公开的通货膨胀。这是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呢?在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的、成本推进型的、结构型的三类。这种分类方法尽管仍有不完善之处,但大体上适应于对市场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的分析,并有助于根据通货膨胀类型的不同而制定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然而,正如前面说过的,由于中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因此现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通货膨胀,可以称为体制型的通货膨胀。

体制型的通货膨胀虽然也具有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某些特点,而且需求过旺、成本急剧上升或结构性失调都会引发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的根源却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说,无论是需求过旺、成本急剧上升还是结构性失调,都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市场经济国家经常采取的宏观经济调节措施在中国现阶段只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治标办法,而非治本之道。

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节措施无非是提高利率,缩小信贷规模,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必要时,政府还可以限制物价上涨率,限制工资增长率,乃至短期冻结工资与物价。为了抑制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实行差别利率、差别税率或差别性的财政支出等倾斜措施。在中国现阶段,如果宏观经济调节得当,不是没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在经济体制尚未真正转轨的条件下,它们即使有一定的效果,那也只是治标而非治本,通货膨胀的根源依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那些宏观经济调节措施的效力将会递减。

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是体制型的通货膨胀,可以解释为:需求过旺的根本原因在于旧投资体制下投资主体只有投资冲动而不承担投资风险,信贷失控的根本原因在于借入的一方不自负盈亏,不感到有真正的压力,贷出的一方不是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业银行,不能根据效益原则来发放贷款,而中央银行又没有成为自主执行货币政策的“银行的银行”。至于结构失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企业既不自主经营又不自负盈亏。可见,宏观经济调节措施不能触及经济体制方面的要害问题,它们只可能是治标的办法,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就抑制通货膨胀而言,宏观经济调节措施至多只能从总量的控制上起到暂时的作用,既无法有效地实现结构调整的任务,更难以从经济体制上消除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源。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现阶段的中国,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果不致力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而单纯追求发展速度,那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绝不应当归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只能归因于改革的不够和不彻底,归因于旧体制的作怪。这是因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应是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只要企业经营机制尚未转换,就意味着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尚未开始,怎能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市场经济引起的呢?换言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改革的主线,使企业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背离这样一条改革的主线,不仅无法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去,而且体制型的通货膨胀也是很难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