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两党源起

“潞公自当为国善加珍重。”

说罢,吴希便自怀中拿出苏轼和欧阳修写给对方的书信,郑重双手呈递给对方。

“潞公,此乃我师苏轼和颍州欧阳少师写给您的书信,下官不敢耽搁师长之事,今日谨完诺送达。”

文彦博接过书信,却没有打开来看,只是随意搁置在了一旁的桌案之上。

不用看也知道,其中除了苏轼和欧阳修对自己的问候,大概就是推荐眼前这个小年轻了。

不过相比起从别人眼中了解一个人,他还是觉得不如自己去做观察。

“冀之怎么是由令绰领进来的,两制三馆竟是无人去迎你吗?我就说不妨由我们枢密院遣人,中书门下还非要揽活。”

吴希赶紧帮忙解释道:“不是的潞公,翰林学士曾公亲自在十里亭接上的我,刚刚有些事情先去舍人院了,着我稍后再去舍人院寻他,顺路拜会诸位外制、三馆馆臣。”

他自然没把曾孝宽冷对曾布一事说出,可文彦博是何等人,数十年出入华耀的经历,当然轻易就听出了对方的弦外之音。

不过文彦博却也没有将事情挑明,只是略带笑意的问道:“你既见了曾内翰,觉得对方是个怎样的人?”

吴希内心猛地一跳。

对方哪里是在问曾布是个怎么样的人?话里话外明明是在问自己对新党观感如何!

须知道,今日自己所见的,除了曾布这个新党中坚,可还有王安石那个新党领袖。

不过,人家堂堂枢密使既然发问,他也总不好愣在那里不言声,否则便是两边得罪了。

于是,他也只好赔笑着答道:“下官人微言轻、资浅德薄,如何能够评价曾内翰这样的人物?”

文彦博听了这话却仍不打算放过对方:“什么资深资浅、德厚德薄,今日不过是一个老匹夫和一个小青年内室闲谈,什么英雄你我说不得?”

吴希略感无奈,不过好在经历短暂的思考,他也想清楚了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

无他,按照他所上《维新策》的思路一以贯之便是。

毕竟,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恐怕更容易引起,像文彦博、王安石这样的绝顶聪明人的不满。

“回潞公的话,下官以为,曾内翰公忠体国、文辞优达,可称得起是一位合格的翰林学士。”

文彦博点点头:“这个评价不低啊,做官做到合格的程度便已不容易了。不过老夫也是拜读过你那篇《维新策》的,字里行间似乎表露着你对新法的不满,而咱们这位曾内翰可是新党的中坚啊。”

吴希心中一紧,接着解释道:“下官以为,新法之推行虽有不妥,却不影响对如曾内翰这般为国尽心者的评价。且夫,新法之弊,大半在行不在谋。下官所不满的,也是新法之行,尤其是所行之急促,而并非是说全盘否定新法。”

听罢吴希的解释,文彦博沉默了片刻,他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个年轻人,似乎是想看出对方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思。

良久,他还是没能在吴希古井无波的脸上看出什么来,终于是长叹一声。

“冀之啊,我本以为你与我辈想法一致,却原来你是赞成新法的吗?”文彦博终于问出这诛心一问。

吴希心中不免大汗一时,但面上却仍旧如平湖一般冷静,只是微微沉吟了一声,方才继续向文彦博做出解释。

“潞公,与其说是下官赞成新法,倒不如说你我与曾内翰等人,都是赞成我朝日益兴盛,臻至于远迈汉唐的。下官以为,无论是新法推行者,还是反对新法者,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设法使国朝强大起来,只是路径不一罢了。”

文彦博啧了一声,追问道:“所以你是赞成曾内翰他们路径的了?”

“下官以为,如曾内翰等人这般竭泽而渔,同样是落了下乘的。彼辈夺民财富,长此以往,则涓流不存,江河也会随之枯竭。只不过下官委实不知道,这般竭泽而渔到底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吴希将问题反抛回去。

文彦博倒是被这个问题问愣住了,沉默片刻之后,这才叹息着开口:“据老夫所知,新法推行之前,国库的确空虚到了极点。而原因想来你也是知道一些的,一方面自然是军用靡费,另一方面却也是国朝对士大夫们恩泽太盛。”

“所以便是这样了。新法之推行,既是出自于不得已,那么在我等没有更好办法解决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得不暂时顺从曾内翰等人的做法了。而且更不要说,他们所推行的新法,其实颇有些是可取的。”

文彦博似乎有些被吴希说动,其人点了点头,但很快又摇了摇头:“话是这样讲,但冗非虽多,善加裁撤就是,总可以勉力维系的吧?就非要变革不可吗?”

吴希却没去接这个话,而是含笑问道:“潞公觉得官家是个怎样的人?”

文彦博似乎有些发愣,不过还是随即坚定道:“管家自是英明神武之人。”

“是了,官家既是英明神武之人,那么敢问他又怎么可能不想建功立业呢?若是顺着过去的路径走下去,难道真的可以恢复汉唐那样的盛世吗?”

“唉,其实冀之可知,我辈当初就是最支持王介甫变法的人。”文彦博终究是长叹一声。

这吴希倒是真的知道。

其实,北宋的有识之士们,不管是后来的旧党还是新党,他们都认识到了旧有制度的不便,以及变法的迫在眉睫。

在王安石上台之前,乃至于其人上台之初,天底下就没有不支持这位养望三十年的大才大能的。

欧阳修是他的正经举主,吕公著引他为至交好友,乃至于韩琦、富弼、司马光,他们从前都是王安石的铁杆支持者。

毕竟他们中大多数也都曾是庆历新政的主持者,经历过庆历新政由兴到衰,最终纷纷被排挤出朝廷,他们当然是王安石天然的盟友。

然而一切的分歧究竟出现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