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
- 吴江梅主编
- 4165字
- 2023-09-25 17:16:59
外语教师行动研究:收获、难点、出路 Action Research by Foreign-Language-Teachers: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钟 琦 吴新云
摘 要:外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有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反思无头绪、研究耗时长、细节难把握等难点,出路在于找准反思的方向,注重数据的积累,善于分解问题。
关键词:行动研究 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教学改革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conducted by foreign-language-teachers is expected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hel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researchers’physical and mental welfare, though there m ight emerge such challenges as pointless reflections, time-consumption, and missed subtlety.The strategies to perform action research center on orientations of reflections, accumulation of data, and sub-division of problems.
Keywords: Action researc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oreign-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指的是“实践工作者试图科学地研究他们的问题以指导、纠正和评估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吴新云2018:5)。英美教育界把行动研究视为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中国学者对教师行动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外语教师若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会有哪些收获,会遇到什么难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收获”前景
外语教师的行动研究就是诊断自己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然后实施计划解决问题或者改进状况。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我们研究的资料,外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可以收获多多。
针对教学实际操作开展的行动研究,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收获就是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中行动研究就是教师这个“内部人”的研究,实践者利用自己的学校场地(更多时间是教室),考察自己和教学对象的互动,反思如何深化教学内容等,有心的研究和实践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国内的大学基本都有学生评教,如果外语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促成教学的改善,会从学生评教中得到很多好的结果,提升教学效果后,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也会加强,更加热爱教学和教育事业,越发努力地改善教学,形成教学方面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
外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第二个收获就是专业的发展。行动研究包含了反思的过程,但是不同于孤立的、自发的反思,行动研究是刻意的、系统的运作,一般要求展示某种形式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Anderson, Herr, and Nihlen 2007:2)。在行动研究中,为解决问题,教师得去学习或复习相关教育理论,把其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自己的教室中有目的地考察各种教学策略的效果,相应地对之前所学的理论或许就有更深的理解,专业的知识也进入了研究问题的语境,研究的结果将打牢教育的知识基础(Furlong & Salisbury 2005)。以追求教学合理化为动力的行动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投入智力和情感的来“学会”教学,借助于这种不间断的实验、批判活动,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行为的尝试中,作为一种必然结果,也为自己创造了继续教育的机会。继续教育与自身发展相辅相成,一个人能力的提升在于不断学习,直面疑惑,提出假设,想象解决之道,实现改变,实践将越来越富有成效。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能成为好的学者,胜任科研工作。
另外,行动研究能促成外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生活和教学效果/学生学习(Teacher effectiveness/student learning)之间的关联性已被研究所证实。有人历时四年,研究来自一百所英国学校的三百名教师的个人生活和教学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师的身份影响其责任心、动机、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目标的明确性(Sammons et al.2007)。当外语教师沉浸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从中发现意义,把教学当成某件喜欢做的事,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就完全没有因为迷惑、重复、繁杂的任务而引起的烦躁或无聊。1975年,心理学家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即“非常专心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想无关的事情,或是担心什么问题; 忘我,感觉不出时间流逝”,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有可能把“整个人生变成一个心流体验”(Csikszentmihalyi 1990:71)。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发展技能以便达到目标,行动和情感就会和谐,人生不同的部分就会协作成一体——当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意义”,对过去、未来的观念也是如此,用这种方法,很可能赋予整个人生以意义。
二、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难点”所在
虽然外语教师行动研究有望带来很多收获,比如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但需要知道的是,行动研究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进行动研究时可能会遇到某些“难点”,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其一,在行动研究中很多时候的“反思”抓不住要点,令人压力较大。教学反思看似针对每节课:课前反思能明确目标,指导实践;课中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控课堂,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课后反思能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以后上课做好准备。正如杜威所言,“反思是人们有意识地去关注某一问题并给予认认真真的思考”(Dewey 1910:11),反思源于主体在某一情境中产生的困惑,是探究行为的起点,也是解决的手段,自发的、无意识的回顾和总结之类的“内隐”式的活动并不能带来行动研究的要点,我们需要借助多种理论工具、采用多种策略之类的“外显”式的活动帮助我们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周密的思考。所以,不要期待行动研究简单、容易,从事行动研究如果在心理上“轻敌”,就非常有可能在持续地面对新问题和新困难的时候打退堂鼓,无法推进研究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二,行动研究的“时长”一般不短,而且对“日常时间”的耗费也不少。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反馈等一般都要进行几个回合才能找到较为满意的方案,小的问题也需要至少一个学期的实践才能看出有无效果;而高校外语教师大多“没时间”,因为上课的课时量大,经常面临教学评估,有的还兼职当大学生的辅导员,外语教师以女教师为主体,孩子和家庭也需要花费时间(吴新云 等2018:2)。行动研究耗时长,这在许多人眼里往往意味着效率低下,成果遥遥无期,再加上常人天生的惰性,“没有理论指导”(Zhou 2012:74) ,充满“压力与挫折”(Zhou 2012:75)等问题,写不出文章,看不到回报,感觉气馁,于是有人就会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半途而废。
另外,行动研究所涉及的难点并不是宏大的构想,而是每一处细节应当如何处理。比如,给教改设立目标(专题的深度、思辨力的培养之类)看来并不稀奇,但落到实处就有不少的细节问题,诸如对研究资料的采集,问卷调查和访谈之类的常用工具的设定,怎么做促成交流,怎样让学生自觉地探讨问题、培养能力都需要在细则上考虑好,而这些考虑好的东西落到现实中还不一定有效,不知道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柯克兰–斯密斯和莱特尔把教师行动研究的素材积累分为日志、口头调查、班级/学校研究、随笔(Cochran-Smith & Lytle 1993:27),这些素材在行动研究中不可或缺,但采集不容易,分析起来也困难重重。
三、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出路”探索
外语教师行动研究中的“难点”经过努力可以克服,有学者说,可能一开始有些教师被行动研究的概念吓倒,但稍加培训,他们就发现这些概念不难把握,“老师们没费多少力气就找到了问题,或者查出了问题的答案,能更快地启动自己的教学研究尝试”(Berger et al.2005:102)。从针对难点的“大方案”, 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中,我们可以找到“出路”。
其一,怎么找问题,也就是如何寻找反思的方向。反思问题有三个要素:(1)以疑问的方式提出问题;(2)集中关注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检验(阿兰兹2007:428)。在开展外语教学反思之时,可以进行教育思想反思、教学理论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模式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程序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手段反思。进行行动研究时关于反思的最佳状态就是,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为促进教学而殚精竭虑。
其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研究过程中数据的累积。数据让时间的流逝有了价值,能从实证基础上描述教改过程,以形成研究成果。具体说,研究资料积累法有:(1)教学日志,包含当日课程内容,时间分配,学生表现,教师个人所思、所察、所感。日志的写法可较为随意、零散,很多时候是给记录者个人看的自由式写作。(2)课堂观摩,指的是包含同行听课、课堂录音或录像回放之类对课堂情况进行探讨的活动,可以帮助外语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和教师自己的问题。(3)问卷和访谈,这些是行动研究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可借此了解学生的需求、水平或进展情况,问题的项目不要太多,内容根据自己的目标设计,调查结果可以用SPSS软件处理,问卷和访谈的结果相互印证,能证明反馈的可信度。(4)教学和教育理论给我们高屋建瓴的指导,让我们的研究有所凭依,也锻炼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辨能力,帮助我们分析自己研究中的相关环节;理论可先从最新期刊文章获取,然后按图索骥,深入研究,最后与自己的教学改革相结合。
另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懂得如何在宏观规划后分解问题,在细节处着眼。反思是想找到一个问题,比如研究的内容和大致方向;随后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已知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由许多小问题构成的,每个环节细析下去,又包含无穷的问题。当然,没有必要把问题无穷地分解下去,只需要分解到每个子问题,到自己有把握处理的地步就可以。问题分解得越细,解决起来就越容易。通过分解,新问题可以转化成旧问题。所谓新问题,只是旧问题的组合而已。解决问题的过程考验的是我们的热情、耐心和逻辑,只要愿意接受研究过程中会遇到挫败,并相应纠错就可以。可以说,对宏观问题有了把握之后,再去着手处理细节,就会明晰简洁;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体现出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各处细节会相互抵牾。反之,只有指导思想,不懂得考究细节,那也不会有所成就。
总之,外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很有必要,有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反思无头绪、研究耗时长、细节难以把握得当等难点,但只要我们找准反思的方向,注重数据的积累,善于分解问题,行动研究就能找到出路。外语教师定好行动研究的大目标后,多听专家建议,研究理论,建立时间表,用晚上、周末、假期等各种时间进行反思、写作,就一定能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成为好教师和优秀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阿兰兹,2007.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吴新云,曲亮,等,2018.高校外语教师的合作性行动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英)》课程教改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Anderson G L, Herr K, Nihlen A S, 2007.Studying your own school: An educator’s guide to practitioner action research [M].Thousand Oaks, CA: Corw in Press.
[4] Berger J G, Boles K C, Troen V, 2005.Teacher research and school change: Paradoxes,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1): 93–105.
[5] Cochran-Sm ith M, Lytle S L, 1993.Inside outside: Teacher researcher and know ledge [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6] Csikszentmihalyi M, 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performance [M].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Dewey J, 1910.How we think [M].Boston: D.C.Heath & Co.
[8] Furlong J, Salisbury J, 2005.Best practice research scholarships: An evaluation [J].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20 (1): 45–83.
[9] Sammons P, Day C, Kington A, et al.2007.Exploring variations in teachers’work, l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upils: Key findings and im plications from a longitudinal m ixed-method study [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 (5): 681–701.
[10] Zhou J, 2012.Problems teachers face when doing action research and finding possible solutions: Three cases [J].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45 (4): 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