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朝廷党争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土特产”——党争。

明朝尤其明显。

最有名的当属当初的“东林党”。

东林党由无锡人顾宪成创立,他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迁升、改调等事务。

这个官职可是正儿八经的肥差。

闭着眼睛都可以捞钱那种,只要他不犯事,这辈子荣华富贵完全没问题。

可问题是顾宪成这人直言敢谏,只要是不符合规矩的地方他都敢站住来说两句。

这样的性格要想在大明官场站住脚,那是很困难的。

于是,他就卷入了万历一朝太子之争。

事情是这样的,万历皇帝非常宠幸郑贵妃,就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

但有一个问题,郑贵妃的儿子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他是万历的三儿子。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这太子之位不出意外的话根本轮不到这个三儿子。

但是万历偏偏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

他不待见自己的长子朱常洛,执意要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这件事让喜欢凑热闹的大明文臣们找到了发泄点。

他们为这事跟万历闹了起来,这一闹就是二十多年。

万历也非常任性的直接不上班,罢工二十年。

最后终于立了朱常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可这哥们不太争气,皇帝才当了一个月就死了。

白白浪费了那些为他奔走呼喊的大臣二十多年时间。

而顾宪成就是卷入了这场国本之争,导致万历看他非常不爽,直接罢了他的官,让他回家养老。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顾宪成回到老家之后,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整日愁眉苦脸,反而是继续发挥余热。

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学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简单维修之后,就在东林书院讲学。

(注:杨时,宋朝一位非常厉害的学者,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

东林书院起初只是论经讲学,顾宪成偶尔发表一下自己对朝政的看法。

被罢官了,发发牢骚也很正常。

但在明朝,因直言敢谏而被罢官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所以顾宪成在士大夫眼中地位很高,附近的知府,知县有时间就来找他喝茶。

一来二去,顾宪成的名声越来越大,东林书院名声远播。

发展到后面,东林书院已经成为全国士子心向神往的地方。

东林党诞生了。

他们虽然没有详细具体的章程,但因为文人聚集众多,东林党俨然成为天下舆论中心。

巅峰时期甚至可以左右朝政。

著名的万历三大案,廷仗案,红丸案,移宫案,东林党都插了一脚。

可见东林党的势力有多可怕。

俗话说的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洪兴一朝也不例外,朝廷党争自从迁都北京之后,就开始了。

这次的针锋相对的,是咱们两个老熟人,李定国和郑成功。

按理来说,他俩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两个都是异姓王,应该打不到一起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要怪就怪郑成功风头太旺了。

他手底下这支无敌舰队,几乎无一败绩。

之后收复T湾,出海贸易,平定日本等等战绩,都让他力压李定国。

其实这事吧,两个人各有优劣,也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

两人也都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难道一大把年纪还要争个高低贵贱?

其实他俩也迫不得已。

作为陆军和海军的两大领头人,他们不斗,但他们手下的人可不会消停。

郑成功作为一个在官场混迹多年的老油条,自然明白官场上这一套。

于是他每次赚了钱之后,除了交给老板的一部分,剩下的钱,上下自然要打点。

而且他出手阔绰,这钱跟不要钱似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朝中收了钱的人只要一提到郑成功,都是大夸特夸,风评一直都很好。

这就引起了李定国阵营里很多人不满。

知道你牛逼,可你也没要天天挂在嘴上吧!

我就说,我就夸,你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两队人马就开始到处找对方的不是,一上朝就开骂,好不热闹。

起初也只是一些小事,弹劾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一些你收受贿赂,他骄横跋扈的小事。

洪兴自然是没心思管这些破事的,到了太子监国期间,太子也不敢乱来。

两个阵营针尖对麦芒,上奏弹劾的内容也逐渐往大了写。

总之,哪条罪状能弄死对方,就写哪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定下了十条重罪,俗称“十恶”。

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这便是成语“十恶不赦”的来源。

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谋反的字面意思就是推翻王朝的统治,整个封建社会的帝王最怕的就是这条。

谋大逆指的是损坏皇家陵墓、宗庙社稷等。

谋叛也就是我们你常说的投敌叛国,这一条在明末的时候用的比较多。

而这次郑成功被扣的大帽子,就是谋叛这一条。

有人趁着洪兴和郑成功去平定日本期间,给太子朱慈煊上奏,弹劾郑成功意欲占领T湾和日本,自立为王。

太子知道后选择了冷处理,等着洪兴回来之后,太子立即把这事报给了洪兴,洪兴当做没看见。

后来可怜的太子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于郑成功这事也就这么不清不楚的过去了。

李党的人一看皇上和太子都装聋作哑,那肯定不行啊!

继续上书弹劾。

洪兴搞完火车和蒸汽轮船之后,终于有时间腾出手来解决他俩的矛盾了。

这俩人都是大明的功臣,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没有功劳大小之分。

李定国自打迁都北京之后,基本上过起了养老生活,单从表面上看,实力确实比不过到处攻城略地、搞跨国贸易的郑成功。

但若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目前大明这朝堂之内,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来亨去了日本,白文选在云南,刘体纯对权欲不感兴趣,尚之信非常低调,耿精忠小年轻城府不够。

这么算下来,朝堂之内还有谁可与之匹敌?

洪兴知道,再放任其发展下去,只怕以后自己去周游世界了,太子驾驭不住。

于是,针对两大势力的打压活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