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 镇江朱氏文化研究文集(第三辑)
- 张佳俊主编
- 3175字
- 2023-08-25 16:27:58
又是一年金秋好时节,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传来《镇江朱氏文化研究文集》(第三辑)编纂告竣的消息,我不胜欣慰。这既是镇江市朱熹文化研究会和丹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广大会员通力协作的又一成果,又是向伟大祖国华诞献上的一份传统文化贺礼。
本辑的主题是朱氏家风和家训家规,国兴则家盛,家昌则国强,家族的兴旺离不开良好家风的支撑。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2019年春节期间,我利用难得的假期空闲,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虔诚阅读、学习了《云阳曾港朱氏宗谱》。这是我家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前巷分支家谱,我祖父的名字和年表,就清楚地记在上面。所以,当我翻看家谱时,倍感亲切,仿佛跟先人有心灵感应似的。掩卷深思,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我们朱氏的先辈们为了传承家族血脉,为了弘扬优良家训家规,千百年来非常重视修谱。朱氏先人们把修谱立为家法,怎样修、修什么、修到什么样子,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作为朱文公(朱熹)的第28代裔孙,由衷地崇敬重视修谱的祖先,阅览家谱后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受到了激励,也鞭策我更要担当起历史责任,续修好家谱。
其实,我在十多年前就有续修家谱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老家谱,有心而无力。现在,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家族的老家谱终于找到了,这是我们朱氏家族的一大幸事,也终于能让我实现多年来续修家谱的夙愿。
我们丹阳前巷分支的家谱,同中国千千万万个家族的家谱一样,不幸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这是一页痛史。我曾委托许多朱氏族人帮忙查询,是否还有老谱存世,结果搜罗许久无果。我仍然没有灰心,又委托馆藏家谱比较丰富的丹阳市档案馆帮忙寻找,恰好聘用在丹阳家谱馆的王铁牛同志,非常留心丹北地区的家谱。他了解到南京图书馆存有几部丹阳的朱氏家谱后,听说我们要找谱,就热心地与我弟弟朱正顺到南京查阅,终于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了我们前巷村的《云阳曾港朱氏宗谱》。这或许就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也许是老祖宗积善积德赐予世人,才使我们有福分获得老家谱,使第13次续修家谱有了依据。所以说,人生在世需多行善事。我也因此更加感恩我的列祖列宗。
续修家谱,除了记载家族繁衍变迁和血统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家训家规,传递优良家风。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正如王锡爵家训序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家训既是传统社会指导、规约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居家生活、轨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譬如,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仅有五百余字,但言简意赅,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流传甚广。
我们前巷家谱首修于明朝初期的1369年,最近一次续谱为民国时期的1923年。在55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朱氏续修谱有12次之多,往往不到50年就进行一次大修谱。从1923年第12次续修谱到现在已近百年。说实话,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代人不在了,后世也就无法续修了,那将是我们家族的一大损失,更是我辈的终身遗憾。如果我们这代人仍未能发现老家谱,老祖宗要我们五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讲述爷爷的大名以及先辈们留下的一些断断续续的点滴事迹。现在看了家谱,知道我们家族仅明、清两朝就对283位科举名人、28位妇女闺范进行了记载。先人事迹之所以能够入谱,就在于他们生前有突出事迹,他们是家族的榜样,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他们是优良家风的书写者、传承者。家风正,则民风淳。
“笃学修行,不坠门风”“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在我国耳熟能详的家风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良好家风,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续修家谱就是要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不忘先人遗训。
翻阅老家谱可以发现,前巷朱氏家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朱氏先人自强不息、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发展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在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而正家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正是因为谨严的家庭规训,才使得家族后代人才辈出。
这里我想说两点感悟:一是之所以今天能看到先祖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与老祖宗朱文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朱文公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朱子学说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旧时的南京图书馆以收藏朱文公后裔家谱为荣,这是我们能在南京图书馆找到家谱的原因之一;二是我们的前辈都非常淳朴、实在,而且学识都很渊博,做人都很讲德,做事都很严谨,这种优良家风值得我们一脉相传。现在我们完全具备续修家谱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能够完成续修家谱这个历史使命,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无价之宝。
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字,道出了家族兴衰的道理。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一代名相诸葛亮,则以一封八十余字的《诫子书》,总结一生的价值追求,并转化成对后人的殷殷期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明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在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正日渐焕发新的生机。我国历代名门望族优良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是中华文化思想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是老祖宗留给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好的家风家训既是家教的基本手段,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全社会必将形成家庭和睦、家族兴盛、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我们每个人也能在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实现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的价值。
最后我再归结到续修家谱这件事上,这是老祖宗早就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联想到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我切实感到家谱是传承朱氏家规家训的重要载体,弘扬朱氏优良家风的必由之路。我一定不辜负各位宗亲的期望,不遗余力,严谨、认真修好家谱,以尽我作为朱文公第28世孙的责任。同时,我也深深感到修谱已迫在眉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的居住地也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今年在上海,明年在北京,后年出国门的情况很普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前的村庄、院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迁,有的甚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今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续修家谱也应该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我的心愿是让我们朱文公的后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带上一本现代家谱,了解自己从何而来、根在何方,明白怎么做人立学,懂得如何为国尽责、为家尽孝,以老祖宗的宽忍、厚德而名垂于世。
是为序。
镇江市朱熹文化研究会会长
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
朱小坤
201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