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说话,原则很重要

说话要有准确性

在日常交谈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但也有可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吕伯奢热情接待。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之后,他们搜寻厨房,却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准备宰杀的猪。

这个故事固然反映了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言辞,却是曹操杀人的一大诱因。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谨慎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闹误会的事。

“二战”期间,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两机接近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

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模棱两可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确认清楚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含糊不清,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甚至让你得罪人。

一个公司的人事流动是正常的,对一个高明的部门主管来说,当有人走了以后,他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力来稳住留下来的人。但是,有很多部门主管并不注意这一点。

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手下有10个员工。有一天,4个员工同时提出辞职,这位经理感到很不安,他对留下来的6名职员说:“那些精明能干的人都走了,我们的将来可是前途未卜了!”显然,这句话得罪了留下来的6位雇员,使部门的气氛更加紧张。

也许这位部门经理对留下来的6位雇员并无贬低之意,可是由于他的不准确表达,使这6位雇员在心理上产生了阴影,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们难免会产生对抗情绪。

一个说话准确的人,总可以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接受;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判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言谈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对方的了解,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说话有失准确的人,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令对方听得费神,难以使对方信服。

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共价键”的电子理论。这个理论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是这一理论发表后,在美国化学界并未引起应有的反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路易斯不善言谈,没有公开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见解。

3年以后,美国另一位著名化学家朗缪尔发现了路易斯见解的可贵。于是,朗缪尔一方面在有影响力的《美国化学会会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和发展路易斯的理论,同时又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大力宣传“共价键”。由于朗缪尔能言善辩,对“共价键”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才使得这一理论被美国化学界承认和接受。一时间,美国化学界纷纷议论朗缪尔的“共价键”,有人甚至把它称作“朗缪尔理论”。而这一理论的首创者路易斯的名字几乎被彻底忘却了。

说话要有感染力

说话富有感染力的人,自然会给周围的人增添快乐,也会给自己增添不少光彩,同时,他所说的话也很容易被人听进耳朵里。说话的感染力在演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演讲者在情感上的感染力可以说是演讲的生命力,演讲者的情感越深厚,就越能吸引人、打动人,越能拨动每一个听众的心弦。

成功的演讲者总是很善于以独特的眼光和艺术的敏感,去发现和选取生活中那些独具浓厚感情的演讲素材,也很善于以独特的艺术智慧去对其进行构思和表现。这是演讲艺术情感的独特性的双重内容。

演讲艺术情感是演讲者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它不是对生活感受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所感受到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只有这种独特的艺术情感,才是富有魅力的,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演讲实践证明,一位演讲者所传达的感情越是独特,对听众的影响就越大。独特的认识宛如闪电,照亮听众的心灵;独特的情感宛如惊雷,震撼听众的心灵。独特的演讲是激情的表达,也是演讲风格的表现。

演讲术辩证法的特点之一,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只强调理性和逻辑,而不重视情感的表达,往往会起消极作用,会降低听众的接受程度;而在演讲中做到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做到在热烈的情绪中体现深刻的主题和内容,才能保证演讲取得成功。

演讲的感染力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演讲美感。

优秀的演讲者是美的使者,成功的演讲活动是对美的传播和塑造。一般来说,演讲美感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1.演讲的形式美

它是指演讲者显示出的一种热烈、强劲、雄浑、博大、激昂,甚至悲壮的美。这样的演讲始终充斥着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激烈斗争,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和战斗的风采,它给听众的是信念,是力量,是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必然战胜假丑恶的坚定,是无私、勇敢,甚至牺牲所显示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演讲往往是慷慨陈词、壮怀激烈的,语言短、节奏快、掷地有声,并伴有坚定、昂扬、奋起般的情态动作,显示出对抗的、抨击的、不屈的凛然正气。

2.演讲的人格美

它是演讲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讲反映出来的演讲者的道德美、情操美、品格美,是演讲者内在精神美在演讲过程中的真实表露。

演讲者的人格美并不是为演讲的需要专门设计的,也不是在演讲时临时形成的,而是演讲者平时一贯的人格特质,它是演讲人格美的基础和源泉。一个演讲者如果平时不注重对人格美的培养,依靠临时装扮是无济于事的。人格特质包括气节修养、理想修养、品质修养、言行修养、情感修养和理论修养等等。

3.演讲的内容美

它与演讲的形式美和人格美统一构成演讲美,在演讲美中占主体地位,是决定性要素。演讲的内容美是由演讲的事物、道理、情感和知识4个要素构成的,但却不是4个要素相加之和。4个要素必须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构成内容美。内容美只属于事物、道理、情感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谐统一形成的整体结构,而不属于某个单一要素。

演讲美感是这三大方面高度、灵活的统一。在美感中加入情感,就共同构成了一篇成功演讲词的感染力。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是高尔基的学生,他在高尔基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恩师的悼词“用自己永不颓丧的词语帮助我们高举……艺术的火炬”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在这座古老的广场上人民几千年都在为自己创建着国家,为大众建立了国体的最高形态。我们在这儿聚会,是为了把这位不仅属于我国,而且属于世界人民的作家的骨灰盒安放进名人墓。

艺术家高尔基的诞辰是在19世纪60年代。少年彼什科夫在自己心灵美妙的深处积聚了革命前那个时代所有爆发性的力量:积聚了受屈辱、受压迫人们的满腔悲愤、所有令人痛苦的期盼、所有寻找不到出路的激情。

他替别人感受到了市侩的、小市民的和警察拳头下黑沉沉堡垒的滋味。他不止一次发疯似的搏斗,单枪匹马为保护被侮辱、被欺压者而与许多人作对。这样到了19世纪90年代,这个高高、瘦瘦,背有点驼,有着一双蓝眼睛的青年,怀着一颗勇敢、炽热的心,在那个受欺压、剑拔弩张、死气沉沉的可怕岁月里发起了反抗。

他说,谁有一颗活人的心,就该去砸烂这万恶的小市民的麻木不仁状态,到广阔的空间去,去点燃自由生活的篝火!

他用强有力的笔触急不可耐地、天才地勾画出剥削阶级愚蠢的禽兽面目。这就是那张俄罗斯的、涂上了阴沉油彩的贪得无厌的嘴脸,请欣赏吧!

……

这篇演说词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形象、生动、明快、简洁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注重词语的锤炼,字字落实,不说空话、套话、闲话、废话,多分段,一个意思形成一个自然段,而且只做简括的叙述或评价性、结论性的议论,不加以烦冗的、多余的展开;注重概括,使每一个字、词、句子、自然段都带有对人、对事的概括性,即使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语言,几乎都是思想本身,而且是高密度、高质地的,加之这些概括本身的独到性、精当性、警策性,就使这篇演讲词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经典。

阿·托尔斯泰把自己对文学恩师的真挚、深厚、浓烈的感情,凝聚在一篇小小的千字悼文中,使这篇演讲词充溢着显著的感情色彩和对自己民族、时代的文学巨人的深刻的理解与由衷的钦敬,读来非常感人。

如果我们平时说话能有演讲词一半的感染力,那我们所说的话就很容易打动对方,得到更多的认同。

说话要有修养

口才是一种表达情意、与人交际的才能,但它不只是靠语言完成的,还要靠风度。

口才的培养不同于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一件工作或起草一篇文章,更不是饮一杯茶、打一场球那样愉快轻松。口才的完善实质是很长一段时间集思想、语言行为、仪态、情绪等各个方面综合磨炼的过程,亦是内在修养的过程。在口才的积累中,这一过程应视为心理的准备与承受过程。一个人若只有语言能力,那么还不足以广受欢迎,必须抱着不同于寻常的心与人交往,才能使相处变得饶富趣味。

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反驳。他本来一点成就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犯这种毛病的人很多,而且每每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即使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这种习惯使人失去朋友和同事,没有人肯给这样的人贡献一点意见,更不敢向这样的人进一点忠告。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要知道,在日常谈论的、十有八九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当中,你的意见不一定对,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错,把双方的意见综合后再分析,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在口才的内在修养上,修养本身是修内在的承受力与胸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的工夫花在装腔作势上。我们无法更清晰地剖开所有人的“外衣”,只是我们潜意识里感到,一个人在拥有好口才的同时,一定要认清自己,使心理与行为一致。通过自我研究,才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进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够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非常有帮助,并且只要不断地努力下去,你的潜能终会逐日显露出来,你拥有的长处也就能获得充分施展。

说到口才修养,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说是口才的灵魂。

在道义上来说,有些词语我们应尽可能避而不用,比如“矮冬瓜”“私生子”“白痴”等,因为,一旦我们在与人对谈时触及这些方面,对方的理智会立刻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动物性的原始防卫本能,到那时就有你的好看了。

口德除了伦理道德,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层面,比如政治道德。这一层次对口才的影响很大,良好的政治道德情操将使你在面对任何难题时临危不乱,挥洒自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做研究工作。当时,日军炮轰沈阳,占领我国东北。这个消息激起了童第周的满腔愤慨。他联合了许多留学生,发起抗日示威游行。比利时当局以“扰乱治安罪”审讯他,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传单是我写的,游行是我带的头!但是,这不是扰乱治安,这是中国人的志气,是完全正义的。”他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雄辩口才,维护了祖国尊严,维护了正义,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一个注重言语修养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自然易于为他人所接受,他的话也就可能被别人奉为圭臬。“文如其人”是从写作角度说的,我们也有理由说“言如其人”。心理上的专注力、耐受力、进取心等品质也将使你更具个人魅力,使你的口才更富内涵。

一个经常发表真知灼见的人会给人以启迪和帮助,在交际中容易取得被人认可、受人尊敬、让人重视的优越位置,但是发表己见是很有一番讲究的,处理得当,你的意见便能充分展现,反之则很难如愿。对此,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1.见隙发话,不抢话争话

自己有真知灼见希望尽快发表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样也要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不能迫不及待,在他人侃侃而谈时,硬是打断对方的话,让自己一吐为快;或者他人正欲发言时,你捷足先登,把别人已到嘴边的话硬是堵回去,让自己畅所欲言。发表己见首先应具备的修养就是耐心,待别人充分发表了意见之后,或轮到你发言时,你再发言不迟,这不仅不会减轻你发言的分量,反而会调动大家的情绪。

2.尊重他人,不随便否定他人意见

尊重对方是交际的一项基本原则。说话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就如尊重他这个人一样。但有些人为使自己的意见突出,引起他人对他谈话价值的充分认同,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意见加以贬低、否定,结果引发了对方的不满和对抗,自己的意见不仅未得到重视,反而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受到贬损。善说话者,在发表己见时,恰恰采取相反的态度,他们会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对已发表出来的意见加以肯定和褒扬,甚至采取顺势接话、补充发言的方式陈明己见,这样别人就会保持一个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倾听他们的高论,他们的意见圆满发表了,他们的风格也显示出来了。

3.注重语德,不要话中含刺

发表己见应只管把自己的意见、主张陈述出来,平心静气,用语讲究,不可话中有话,含沙射影,于言辞之间讽刺挖苦别人。无可否认,别人意见未必精当,有些还于你不利,但谈话本就是一种沟通和协商,大家都把意见亮出来了,真理和谬误自现。那种冷嘲热讽、话中含刺的方式显然是不友好的,不仅难以达到交换意见的目的,还会导致双方形成对立关系,对别人是贬损,对你也毫无益处。

4.发扬民主,尊重他人

发表己见者当然希望别人洗耳恭听,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重视。但能否如愿,主要看别人。作为说话者,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和认知能力,使自己的意见足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震动。有些人发表己见时舍本求末,不注意把自己意见加以斟酌、优化,而是通过外在形式控制听众的态度和情绪,这也是不可取的。

说话要有分寸感

世上能够把握分寸的人总占少数,也许这就是成功者总是少数的原因。

世上早有“为人处世和说话办事要讲分寸”的劝勉,但“分寸”到底在哪里,大多数人却未必能说得清。能说清这二字的人,可以说,都是聪明、练达的人,凭着对人事的明达、老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跻身于成功者队伍之中了。有人说,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条,殊不知每一条路上都布列着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还是与人办事,差不多都深深蕴藉着分寸的玄机。很明显,一个人在社会上把握不好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这样的人,不识分寸的眉眼高低,怎么能顺利地跨过成功的桥梁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分寸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哲学。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当地把握其中的内涵,而分寸之道,却是一种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于让人明确地把握,具有可为人所用的实际操作性。

要想做到更好地理解分寸,不妨先看看分寸的历史渊源。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何谓中庸?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他还说,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以至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做事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至胜过质朴,则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得恰到好处的君子。在孔子看来,凡事如果“过”了,就违反了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分寸。因此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说白了就是君子讲分寸,小人不讲分寸。

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特别是那些开国创业之君、霸业守成之主或那些历朝历代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几乎无一不是知轻重、识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世人通常提到的所谓“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有人缘”“识大体”“知礼节”几乎都是对讲究分寸之道的报偿。想想那些碌碌无为之人,也想想自己曾经碰过的钉子、跌过的跟头、吃过的苦头,哪一桩哪一件不是分寸使然呢?

分寸,往往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分水岭,超越它,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喜剧与悲剧就可能发生转化。比如,酗酒能转化为肝硬化,大快朵颐能转化为肠胃疾病,超强度体育运动能转化为筋骨损伤,民事纠纷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狂欢能转化为灾祸……分寸潜藏于这一系列转化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节奏。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

说话有尺度,交往讲分寸,办事讲策略,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帮助你,尊重你的体面,满足你的愿望。反之,你不懂分寸,说话冒失,举止失体,不识深浅,不知厚薄,就会人人讨厌,事事难为,处处碰壁。

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框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不会有别的结果。

懂得讲话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并不十分中听的话,说得让人觉得舒服。有一位企业的总裁,当他要属下到他办公室时,从来不说:“请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而是讲:“我在办公室等你。”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

没有好的人缘,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机会,干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缘依靠什么维护?靠的就是嘴上的分寸。一句话说得不当,可能毁掉一生的前途,正所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