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李涛
- 1903字
- 2024-03-28 19:35:46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大量的政府投资、潜在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国家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经济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西部地大物博且资源丰富,却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西部的区域创新能力水平也是全国的低洼地带。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西部应依托现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西部的竞争力,实现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从而实现西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也有利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西部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现实状况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和作用关系,从空间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有利于我们更加精确地分析和全面认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分析。首先,以创新系统的视角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转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阐述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动态演化趋势的研究,得出二者呈非线性关系的推断;为进一步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如何非线性地作用于经济增长,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具体排名情况以及影响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进行系统仿真模拟和敏感性分析,从能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目前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能力。再次,构建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效应。最后,归纳并总结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构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从创新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进行评价,得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整体排名。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创新的投入不够、知识产出和转化水平低、创新环境的条件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直接导致西部区域创新的绩效产出较低,是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
(2)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根据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反馈的因果关系,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转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的产业化等层面来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采用2000—2014年的数据,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和敏感性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在这五条作用路径中,西部经济增长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比较敏感,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强;对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产出的产业化能力以及知识获取和转化能力不够敏感,且敏感度依次递减。而知识获取和转化能力的影响最小,是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能力。
(3)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问题。第一,西部区域多数省域的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多表现为低低聚类的状态,即本域和邻域的经济增长很少来自创新能力的带动效应。第二,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拉动,且该指标对西部作用远高于东部,甚至高于全国水平。而创新能力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就连西部的市场化程度与对外开放程度也在全国处于垫底水平。第三,我们发现东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东北部、中部次之,西部最小。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整体上表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拉动作用效果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必须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因此,针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西部区域应增强地方政府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从人力和资金方面建立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交流,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知识创新产出的服务体系以及对西部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来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并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来合理安排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实施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