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读三国演义20讲:读写与思辨能力提升之道
- 王迪
- 5340字
- 2023-08-10 18:13:08
第一部分
第一讲 十常侍与董卓:自私自利肥己的沙
十常侍和董卓,身份地位、人物行状悬殊,却同样祸国殃民,自私自利。将二者并举,可以为东汉末年的天下乱象诊脉。
阅读导引
阅读回目:
第一到十回
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从乱世起笔写起,前十回常给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凌乱感。稍加区分,就能发现,混乱之中包含着祸国与救国两股力量。其中祸国一方有十常侍和地方诸侯董卓。之所以将他们并举,是因为二者有着完全相同的人生观——自私自利,从他们身上可以推究致乱之由。
当我们需要阅读的内容较为纷杂时,不妨从行为动机上对人物进行分组,则能理出一条精神脉络,清晰地看到事情的走向。
阅读支持:文化常识
中涓:“中涓”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在宫廷中负责服侍皇帝、传递文书、联系内外、主持跪拜等各种杂务。自东汉开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担任,这些人又称宦官。“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而用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黄门、中贵、常侍等都是指宦官。被称为太监,是唐朝以后的事情。
明朝是宦官最为盛行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管理宦官,使能各司其职,废内侍省,设九监、二库、六局,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八局、四司,各设掌印太监领导,专管皇帝及皇室生活诸事。后来又设立了由宦官负责的东厂、西厂、内行厂,对官府和百姓进行侦缉和刑狱,又插手干预财政、管理皇庄、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等。也正因为此,明朝频出太监祸国事件。
《三国演义》前十回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内有十常侍祸国殃民,外有黄巾起义烽火燎原,更有雄霸一方的诸侯董卓趁乱篡权。与此同时,在国难之际,也涌现出了刘备、曹操、袁绍、孙坚、司徒王允等一干人欲扶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把握了这两股互相抵牾的力量,就把握了小说前十回的主要大势。宦官虽然是残缺之人,董卓却是西凉豪雄,但将他们放在乱世这一语境之下考量后,我们会发现:这二者有着完全相同的人生观,实是一路人,从他们身上可以推究致乱之由。持有如此人生观的人,恐怕在今天依然可以遇到。
一、十常侍
《三国演义》开篇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写起,叙汉朝四百年治乱兴衰: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1页)
宦官既是地位低下之人,何以能够达到祸患朝廷的地步呢?
其一,近侍皇帝,易获信赖。皇帝不像平民百姓,自幼由父母亲人抚养长大,衣食起居皆由宦官宫女照顾,用句家中长辈常说的话,宦官才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人,他们知道他的口味、习惯、性情、爱好甚于皇帝的父母,比如张让,灵帝就直呼他为“阿父”;还有的宦官则是“陪着皇帝长大的”,是皇帝真正的发小儿。由于皇子的特殊身份,帝后会指定某几个官宦子弟作为伴读。但由于从小就有君臣之分,小小的皇子并没有真正的朋友,能陪他嬉戏玩闹的反而是这些宦官。可以说,是他们抚慰了小皇帝孤独而沉重的心灵。此种关系,若身在其中的皇帝没有非凡的智慧和责任心,则很容易为宦官左右。不幸的是,汉灵帝刘宏正是这样一位平庸的天子。他的臣子们既不体恤他作为一个寻常人的情感需求,又对他的责任和智商寄予了不合宜的期待,因此就上演出一幕悲壮的冲突。我们来看一下小说中是怎样说的:
一日,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谏议大夫刘陶,径到帝前大恸。帝问其故,陶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帝曰:“国家承平,有何危急?”陶曰:“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帝怒谓陶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斩之。刘陶大呼:“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馀年,到此一旦休矣!”武士拥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勿得下手,待我谏去。”众视之乃司徒陈耽,径入宫中来谏帝曰:“刘谏议得何罪而受诛?”帝曰:“毁谤近臣,冒渎朕躬。”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帝曰:“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陈耽以头撞阶而谏。帝怒,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是夜,十常侍即于狱中谋杀之,假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第二回,14—16页)
谏议大夫刘陶与司徒陈耽冒死相谏,其忠心亦可昭日月,措辞言语更是振聋发聩。江山都要丢了,为什么灵帝的反应却是“怒”,以至于将国家重臣处斩的处斩,下狱的下狱?这一句话可能道出了他的心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刘陶家里不是也有一些侍奉你,能陪你喝喝酒、聊聊天、看看歌舞的人吗?怎么你们这些人就是容不下皇帝我有几个这样的人?灵帝又对陈耽说:“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难道我的朋友中就没有一两个好人?忠诚于我的人?”灵帝不愿意承认他信赖的封谞曾经为了钱财就勾连黄巾叛党,夺他的江山。忠臣的话若是真的,更戳了皇帝的心窝子。
若用寻常人的情感逻辑去推理,刘宏是值得同情的;但问题就在于他不仅仅是刘宏,更是汉灵帝,是系国家天下于一身的天子。他混淆了或者说从未分清过个人情感与公共职责的关系,因此将江山社稷交到了自己的“常侍”手上。
宦官们持有了皇帝的情感牌,更利用这种信任勾连外戚,结为利益共同体。连堂堂一国太后都要敬他们三分,跟自己的哥哥说:“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第二回,18页)看来何太后之所以能生下皇子,何进之所以能位列大将军,皆系与宦官勾结得势。这已经暗示了中常侍们得宠的另一个原因了——勾连外戚,掌握娴熟的政治手段。
何进贵为大将军,手下又有袁绍、曹操一众忠臣出谋划策,最终还是死于宦官之手,除了他个人的愚蠢外,还在于宦官弄权手段之高超。我们读小说:蔡邕上疏后,马上被十常侍以他事陷罪,放归田里。张钧谏言,十常侍立刻判断出“此必破黄巾有功者,不得除授,故生怨言”(第二回,13页)。各地叛乱,他们一方面瞒住皇帝,一方面又假借皇帝诏书命孙坚前去讨贼。可以说,在宫廷中浸淫已久,宦官们的政治智商已与朝廷重臣匹敌,犹如小物修炼成仙一般,以他们的道行,被斗倒,已然相当不易。
总之,因为侍奉皇帝、勾连外戚、见习政治斗争,历朝历代,特别是到了朝代后期,君主不够贤明时,往往会出现宦官之乱。《三国演义》下半部提到的蜀汉后主刘禅宠幸黄皓就是一个很近的例子。
明白了宦官得势的原因,我们再来看一看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们是如何祸国殃民的。拥有了权力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聚敛钱财。手段之一是卖官鬻爵,之二是索取收受贿赂。我们来看一下小说是怎么说的:
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皇甫嵩、朱儁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第二回,14页)
(破黄巾功臣卢植被囚,告知刘玄德。)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破,因角用妖术,未能即胜。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问我索取贿赂。我答曰:‘军粮尚缺,安有馀钱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朝廷,说我高垒不战,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将董卓来代将我兵,取我回京问罪。”(第一回,8页)
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第三回,21页)
读这些文字,常感痛心。十常侍究竟是怎样的一批人?前文刚刚评论过,他们的政治智商几乎和国家重臣匹敌。但是他们却只动用这些脑筋排除异己,攫取钱财,并将这一点视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在他们的头脑中不仅没有国家概念,更没有仁义忠贞道德操守;他们的价值观实在得很,有钱就有一切,管他是不是发的国难财,管他是不是沾满汗水或鲜血!他们的目光短视得很,除了自己,谁都看不见,也谁都不在乎;只要此刻能够得享荣华,哪怕下一分钟身死,也不在乎。这就是十常侍的人生观。
但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短视,才自取其祸,最终身死。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看似是一句道德劝诫,其实是一句忠言,因为“天下兴亡,关乎人人”。十常侍想不到这一层,才成了国家的蛀虫,人人诛之而后快。
但他们在捕杀何进时,倒说了一句名言:“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第三回,24页)
这个世界上污浊之人果真不止宦官,更有因为贿赂他们而幸免的董卓。
二、董卓
董卓盘踞陕西地界,统西凉大军二十万,本来就常有不臣之心,接到何进令他进京剿灭十常侍的诏令,当然大喜。主簿陈琳对何进这种做法的评价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第二回,20页)。侍御史郑泰更是直说“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第三回,21页)。那么他进京畿,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件事:废立皇帝,树立威权。第一个发出反对之声的是当时的荆州刺史丁原。他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第三回,25页)卢植劝谏,董卓的反应又是“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同上,25页)。袁绍劝阻,董卓的反应依然是: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同上,28页)三次都是直接拔剑砍人,原因就在他自己陈说的那句至理名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他想要的效果就是“天下事在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董卓可以舍弃赤兔马、黄金珠宝,甚至放下身段率先向吕布下拜施礼。
当八路诸侯迫近洛阳,董卓做的第二件事是强行迁都。为得钱财他捉拿洛阳富户数千家,夺他们的家财,杀他们的家人;同时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攫取陪葬的金银财宝。待到将宫殿民宅洗劫一空后,又一把火烧了宗庙宫殿甚至整个洛阳城;再是驱驰天子和百姓迁往长安。为什么这么做?董卓又说了一句名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第六回,47页)
当讨伐董卓的联盟解体,孙坚已死,董卓就越加骄横。我们看看他又做了什么。
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封弟董晃为左将军、鄠侯,侄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第八回,62页)
——这是将国家私有,以家为国。
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同上)
——这是不知有国事,有国难,只知有一己的享乐。
卓往来长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于横门外。卓常设帐于路,与公卿聚饮。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同上)
——这是对投降的士兵不仁不义,残忍如豺狼,视他人的生命为儿戏。
纵观董卓的行为做派,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他的人生观,那就是“唯我独尊”。当他人意志和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当人民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时怎么办?“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冲突时怎么办?国家为自己让路。我们看到了董卓无限膨胀的自我,正如他肥胖的身躯一般。
但是,这样的人生观妨碍了吕布的利益,也触怒了太多臣民,所以董卓最后为吕布所杀,尸首也被弃之市集示众。古人是相信有来世的,因此弃尸是很严重的惩罚。我们看小说中的这段描写——
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第九回,74页)
点灯的做法太有想象力了,必定大快人心,董卓搜刮得来的民脂民膏于阴间都无法带走,悉数归于土地了。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乱世说起,为我们描述了十常侍和董卓为代表的这两种人物形象,前者为财,后者为权,二者都将自我的欲望完全凌驾于他人之上、国家之上,其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因为他们的人生观是狭隘的,不知自我与他人的息息相关;他们的人生观又是短视的,不知今日事与明日事事事相依。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理想的迹象,看到的只是鼠目寸光。用鲁迅的话来说:他们都是自私自利肥己的沙。
思辨读写
拓展阅读:
搜索、阅读明朝太监魏忠贤的故事,深入思考为什么太监可以祸国。
写作加油站:
董卓欲行废立事时,丁原推案直出,据理力争,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出自《庄子·盗跖》,有力地表现了董卓唯我独尊的嚣张个性。在写作中,你也要精心设计一两句人物语言,使人物性格呼之欲出。
阅读加油站:
阅读小说片段,回答问题。
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
1. 解释加点词
2. 用董卓尸首点灯的惩罚有何寓意?
答:
参考答案:
1.路过,没有一个人,用脚
2.一是董卓本身肥胖,二是象征董卓搜刮民脂民膏。(今天来看是很残酷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