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修改篇
- 谢亦森
- 2583字
- 2023-07-19 14:19:45
七、在“折腾”中成长
有些同志把翻来覆去改稿子形容为“折腾”,这话不无道理。是呀,加班加点、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改了一遍又一遍,磨了一回又一回,的确够苦够累够折磨人的。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只要用心、专心,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感悟很多,无论自己改还是被他人该、按各方意见改,这种“折腾”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己不足、吸收他人长处、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
——自己改自己的稿子,是自我审视、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哪怕对初稿的自我感觉再好,只要认真检查,都会发现有不准确、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经过修改才能成熟。修改过程中,对某些观点的推敲、某些措辞的斟酌、某些表述方式的调整等,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文字的能力,还会“逼”着自己加强学习,增长见识。比如,发现稿子中某个认识问题讲得不深不透,就需要通过查阅有关经典著作或报刊、网上资料,打开思路、受到启发,这就有利于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发现稿子虽然体现了上级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但与当地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就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增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这就有利于增长实践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发现稿子中有些涉及政策、法律的表述不够准确规范,就需要通过学习有关政策法律予以更正,这就有利于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发现稿子中某些带导向性、原则性的问题说得还比较笼统、含糊,就需要通过分析、深化、改造使之清晰、准确,这就有利于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发现稿子中表述的有关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不够完整、科学,就需要通过深入领会领导意图和研究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修正、完善,这就有利于提高站位,掌握与决策相关的知识,对个人成长进步有好处。所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修改中经常遇到的、谁也绕不过去的,虽然有点“临时抱佛脚”,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而且越是被“逼”出来的东西就越是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不知不觉中,不仅写作水平不断有所提高,文字反映出来的眼界、思想、见识、实际工作能力也会大不一样。所以说,每一次自我修改都是一次嬗变、一次跨越、一次向着成熟的迈进。当然,如果修改时漫不经心、被动应付,那又另当别论了。
——看高手如何改自己的稿子,是免费学艺、取长补短、借梯登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稿子怎么怎么好,经高手一改,才发现人家的手笔才是真正的好,水平硬是高了几个档次;有时候知道自己的稿子不怎么好,想改而不知道怎么改,经高手一改,才明白自己的差距和问题在哪儿;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稿子基本还行,就那么一两个地方过不去、就差一层窗户纸捅不破,经高手一改,仿佛拨云见日:啊,原来是这样呀!怎么我就想不到呢!
高手是谁?当然是那种称得上是“大手笔”的人。他可能是分管文字的副主任或副秘书长,也可能是“爬格子”爬了多年终于“爬”到个非领导职务的“老秘”。这种“老秘”多半聪明绝“顶”,眼圈发黑,不苟言笑,看上去还有点傲,但干起活来绝对不含糊,加上被领导当宝贝似的宠着哄着,有时候比主任、秘书长还会来事儿。他看小年轻们写的稿子好像漫不经心一扫而过,但哪儿有点小小的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然后抓起笔来不假思索地划拉几下,这篇稿子就好多了,叫人不得不佩服。
高手还可能是领导。特别要当心那种当秘书干文字出身的领导,他既懂文字又懂实践,既有以文辅政经验又有决策理政经验,改稿的水平自然非同一般,功能性和艺术性都较强,所以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干活觉得特别的紧张特别的累,给他写稿子手都有点打哆嗦,但所受的教益也特别的多。说这种领导是我们的“充电宝”,那绝对不是拍马屁,而是真心话。
高手“高”在哪儿?文字功夫的“高”自不消说,还“高”在他丰厚的知识学养和超人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他们改过的稿子就可以看出,有时候一个角度的调整,就使稿子有了新意;有时候一个观点或提法的修正,就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有时候加上几句深含哲理的点睛之笔,就使稿子有了深度;有时候将小标题稍做改造,稿子的吸引力就大大增强;甚至,有时候只是改动几个句子、几个词,也使稿子增色不少。当然,如果是动“大手术”,把原稿改得面目全非,那更是精彩纷呈、妙手回春了。所以,仔细研读高手改过的稿子,弄清楚人家为什么这样改、自己的差距和问题在哪儿,等于是被高手面对面地传、手把手地教、点对点地带,从中把握规律、摸清门道、掌握技巧、吸取经验,如此长期坚持下去,说不定到某一天,你也成为高手了。事实上,很多很多出类拔萃的笔杆子,就是被高手带出来的。
——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稿子进行修改,是博采众长、开慧益智、兼收并蓄。这些意见或来自会议审议讨论,或来自专家学者,或来自基层干部群众,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吸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学知识、开眼界、长才干的过程。其中,既有宏观上的战略思考,又有微观上的操作办法;既有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又有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既有整体的一致性认识,又有个体的独创性见解;既有领导层的所思所虑,又有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的所愿所盼;既有对文稿主题、观点、材料的斟酌,又有对结构、语言、表述方式的修正。当我们在分析归纳这些意见建议的时候,就会发现:初稿中某些该说而没有说到、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说了而没有说明白、说明白了而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还有主题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表达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或受到启发,很多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吸纳这些意见建议,不仅能使文稿质量大大提高、得到各方面认可,同时也是给自己“充电”,使我们的思想、知识、能力不断升华,积蓄充足的能量。
总之,修改既是一次次艰苦的跋涉,也是一块块前进的铺路石。关键在于,我们要真正把修改和被修改当作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从每一处增删、调整、改造、更正、打磨中弄清楚“为什么”,将每一次获得的启发、开悟、技巧、经验积累起来并予以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长期坚持,必有好处。很多同志都把自己改得比较成功的稿子或者被领导和“大手笔”改得较为精彩的稿子保存下来,并经常进行温习、琢磨,这不失为一种好的习惯和方法。
修改,让我们历尽艰辛、饱受“折腾”,但正是那一次次“折腾”,让我们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修改,让我们的初稿伤痕累累,但正是那无数的伤痕,让文稿的“颜值”一次次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