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胆怯的滋生

“太皇太后,朕乃是心痛东南危机。”

康熙帝看着门外的太皇太后,也是快步的上前搀扶。

“哀家已经听说了,郑成功的舰队,和我大清的水师交过手了。他们战舰的射程要远胜我们,而且施琅也是短暂的接触,就命令水师后撤,龟缩在港口,不敢再出港口。”

“陛下是有疑心,还是畏惧郑成功的战舰。”

太皇太后坐在一侧的座位上,康熙帝也是乖巧的站在她的面前。

“朕......朕怕明军的水师。更是畏惧,天下百姓,真的会顺势而为。祖宗打下的基业,我不想在我手中被葬送。”

“皇帝不必担心,天下百姓虽对大明还有憧憬,但我大清待他们同样不薄。孰轻孰重,他们心知肚明。”

太皇太后摸了摸自己的手。

“我们本就是从马背上打江山,自然不懂水师。大明的那些降将,熟悉水师战法。也都算是值得信赖,有他们在,我们不必担忧,沿海被攻陷的问题。”

“至于反攻,我们也不必急于一时。祖宗给我们打下的江山,足够我们的子民生存发根。仅仅几个海岛,还不值得我们大动干戈。”

太皇太后心中也是赞许施琅的做法,而且她心中也是认为,施琅完全有能力统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的矛盾,几乎是血海深仇。

因此,他绝对不会向郑成功投降,即便是面临巨大的实力悬殊面前,他也会拼死一搏。

再者,清廷本来就不擅长海战,当初元朝就是因为海战远征,一定程度上,让元朝走向衰败。

“皇帝不必操劳,朝中臣子都是忠勇之辈。反观,大明的余孽,一直都是在内斗的局面。”

“我们只需要等待就好。”

一旁的宫女又是端上一碗莲子羹,是太皇太后亲手做的。

康熙帝也是大口的喝下。

他现在算是没有顾虑,毕竟有眼前的这位清廷女强人坐镇。

“太皇太后的意思是,大明余孽他们这些人,也会内斗。”

原本的南明朝堂,那就是内斗严重,清廷当然也是直接利用这些契机。

“无论内斗与否,我们还是都要静观其变。”

太皇太后说着,就嘱咐康熙帝去睡下。

她心里有着自己的打算,因为她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来看,大明的余孽,不仅没有被击败,而且气势如虹。

若是稍有不慎,真的就会被反攻。

而且,她察觉到从缅甸国强势崛起的这个大明,与传闻中的截然不同,她当然是好奇朱由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拉起一支近万人的大明军队。

这支军队,又以滚雪球的方式,在不断的滋生,半年的光景,就直接达到五万之众。

虽然五万人在清廷这个较为庞大的帝国面前,算不上什么威胁的势力。

但,正是因为庞大,地域辽阔,导致兵力过分的分散了,而且清廷毕竟人口不足,他们也不敢将八旗子弟,都压在一场赌注的战场上。

之前,那是因为他们的本钱不足,就算是全部压上,最后被击败,甚至消亡,再过几百年,他们还能崛起。

因此,让人舍弃手中最后的底牌,他们会奋力一搏,抛出赌注。

若是手中的底牌良多,但本钱依旧不足,他们也不敢全军压上。

况且,现在的八旗子弟,早已经被美色和权势迷魂了眼睛,现在只剩下糜烂和腐败。

尤其是他们在不断的侵占周围的良田,没有良田的民众,也准备被迫成为他们的佃户。

做惯了大地主的他们,也失去了血性,开始惜命。

不敢在战场上厮杀,舍生忘死了。

因此,投降和退却,在他们的心中不断生长。

“鳌拜也应该动起来了,派人前去督促一下。这个时候,只有让大明的余孽彻底消息,才能高枕无忧。”

太皇太后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不免有些疲惫。

曲靖府,鳌拜看着眼前的沙盘,来回渡步,他在寻找一些良机。

两侧站立着,云南府各府衙的官吏,还有吴三桂的旧部。

夏国相首当其冲,站在最左侧的前面。

原本,鳌拜亲自去见他,不仅是打消他的恐惧,而且也与他一同合作。

“对面的将领难不成是真的韩信在世?防御做的真的是滴水不漏。而且,大明也占据北方的密支那地区。这两个地区算是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而且,大明的军队算是铁板一块,我们根本无法劝降。”

“我们算是遇到了对手,他们有充足的粮食,以及兵员。就算是打持久的战役,我们这些人也耗不起。”

“马上就到了春闱了,到了粮食耕种的季节。”

大帐之中,各地的官吏熙熙攘攘,不断的争吵。

“都下去。”

鳌拜听得也有些心烦了,这个时候,他本希望眼前的这些人,可以给出一些意见。

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垂头丧气,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开战。

毕竟,现在是春耕的时期,若是因为战事耽搁了,那来年此地必然会出现饥荒。

反观,韩信率领的军队,就是一直坚壁清野,就是准备打持久战。

但是,鳌拜这边完全耗不起。

“夏国相,你对云南各州府了解颇深。你对身在缅甸的这伙大明余孽,有什么作战的想法?”

鳌拜还是将夏国相留了下来,夏国相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他的夫人,也就是吴三桂的女儿,整天以泪洗面,她甚至是要亲自上阵,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虽然,吴三桂成为众矢之的,但在她的眼里,吴三桂就是她的父亲。

而夏国相也是不忍看着他的夫人,如此憔悴,最后还是答应她,一定亲手将大明皇帝的头颅奉上,祭奠吴三桂。

“我们此刻的确不适合用兵,对面有备而来。不得不说,我们此前虽然犯了轻敌的错误,但对面的明军,不能同日而语。”

“他们拥有的火铳以及士兵的战斗意志,都与我们不相上下。”

夏国相这些日子不断的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