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理论背景

(1)创新系统理论——由“国家创新系统”到“区域创新共同体”

创新系统研究源于各种创新失灵,注重制度对创新的影响,其概念最初应用于国家层面(Freeman, 1987; Lundvall, 1992; Nelson, 1993),也即国家创新系统(NIS)。其后,学者们基于创新模式的演变,又开发出区域创新系统(Cooke et al., 1997)和创新生态系统(Shipilov et al., 2020)等理论。随着创新模式向战略整合与网络化演进,以及“转型创新政策”范式 “转型创新政策”(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将政策议程从主要的经济问题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参见:Diercks G,Larsen H,Steward F.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Addressing variety in an emerging policy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2019,48(4):880-894.的出现,学者们在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用“共同体”思想理解和分析知识创造、扩散与应用的动态复杂过程及其社会责任,逐渐形成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创新共同体受到设立目标、参与成员、区域经济文化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运行模式也各不相同。根据创新共同体的运行管理结构不同,可将其运行模式概括为三大类:政府支持机构主导模式、大学主导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见表1.1)。

true

资料来源:根据已有研究(庞建刚,石琳娜,2017)整理。

(2)知识创新理论——从“线性转移”到“协同创新”

“新增长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动力源的看法,经济增长分析过程中开始将知识直接包含在生产函数中(Griliches, 1979)。特别是在知识溢出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学者认为大学是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主要来源(Jaffe, 1989; Jaffe et al., 1993),基础研究作为公共产品会溢出到社会中(Arrow, 1962; Nelson, 1959)。事实上,知识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学者们由此提出多个有关知识创新的模式,如从超越布什(Bush, 1945)的“线性模式”发展到“新知识生产”(Gibbons et al., 1994)、“创新系统”(Edquist, 1997)、“三螺旋”(Etzkowitz, Leydesdorff, 2000)、“四螺旋”(模式3创新生态系统)(Carayannis, Campbell, 2006, 2014)和“协同创新”模式等。这些有关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是围绕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展开,每种模式各有其侧重点。例如,“协同创新”模式在综合前几种模式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创新主体(大学和企业等)在创新能力同构过程中要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形成交互学习和动态互补结构以实现知识增值(陈劲,阳银娟,2012;Mindruta,2013)。

(3)大学功能观——由“知识工厂”到“融入型大学”

由于知识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很多研究成果(OECD,2007;邹晓东、陈劲,2008;Jaeger,Kopper,2014)表明,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大学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竞争优势,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主体之一,对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者们已经开发多种概念框架来分析大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如“创业型大学模式”(Etzkowitz,1983;Clark,1998;邹晓东等,2014)、“区域创新系统模式”(Cooke, 1992; Cooke et al., 2004)、“新知识生产模式”(Gibbons et al., 1994; Nowotny et al., 2001)、“知识中枢模式”(Youtie,Shapira,2008;周光礼、宋小舟,2016)和“融入型大学模式”(Boyer, 1990, 1996; Trencher et al., 2014; Thomas, Pugh, 2020)等。从知识流向角度来看,这五种模式都基本上超越了传统的“知识工厂”和“第三使命——服务”的知识“单向流动”模式,强调知识在大学与区域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双向流动”。此外,“知识中枢模式”则特别强调大学知识创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催化”效应和知识流动的“网络化”,以及知识网络的“节点”与“管道”作用(Owen-Smith, Powell, 2004)。“融入型大学模式”更加强调包括普通民众或社区在内的更大范围的知识双向流动与交互学习。

(4)社会网络理论——由“社会关系”到“知识网络”

在组织情境中,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可分为社会资本研究、网络发展研究。组织间和个体间层面社会资本研究主要包括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社会资本与嵌入。一方面,网络嵌入性为网络参与者获取资源、结构利益和产生社会资本(Moran, 2005)提供了一种中间机制。网络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作为社会现象如何发展、演化,同时分析网络形成和变化的方式与原因。在网络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研究了组织获取“识别、构建、嵌入和管理网络关系”的能力,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概念——网络能力(networking capabilities)(Hakansson, 1987)。另一方面,组织或个人创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嵌入社会的过程(Perkmann, Walsh, 2007),组织或个人利用外部知识进行创新的绩效依赖于它们所处的外部社会结构(McEvily,2003;魏江、徐蕾,2011;解峰等,2020;鲁若愚等,2021)。而知识网络就是由能够促进或限制个体或组织搜寻、获取、转移和创造知识的社会关系连接的一系列节点(Phelps et al., 2012)。由于知识生产与扩散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Romer, 1990),也是个体、团体和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的结果(Casper, 2007),而且这种合作能够改进新创造知识的质量和经济价值(Singh, Fleming, 2010),理解知识网络对理解知识创造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