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大数据架构全栈开发与应用
- 宋天龙等
- 1387字
- 2023-12-12 18:58:47
1.3.4 数据流架构
数据流架构关注的对象是数据从端(输入端)到端(输出端)的实现过程。数据流架构设计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 数据流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流动,前置依赖条件、核心处理过程是什么。
• 如何在物理架构、逻辑架构和技术架构的支撑下实现数据流结果的输出。
数据流的核心逻辑与逻辑架构类似,区别在于,当涉及算法和模型时,基于不同的计算状态,数据流会呈现3类差异化实现方式:全量数据与批量计算、增量数据与增量计算、流数据与流式计算。
1.全量数据与批量计算
在算法类项目中,批量计算的数据范围是过去一段周期内的数据(如果是所有历史数据,就是全量数据),因此计算耗时长、资源需求量大,但也会得到更加准确的模型结果,更利于深度规律的挖掘。批量计算的算法模型可持久化到硬盘,后续可供增量训练和在线服务使用。因此,模型相关的批量计算一般都以天为单位进行。
在数据流架构中,批量计算是一条单独的数据流,环节包括数据源、数据同步和清洗、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应用。
2.增量数据与增量计算
增量计算是对增量同步的数据做计算。在算法类项目中,增量计算对应的是模型增量训练,能基于批量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持久化模型仅对增量数据做训练。这种方式的优势如下。
• 时效性。无须重复对历史数据做训练,极大地节省了模型训练时间,利于快速训练、快速部署和快速上线。
• 资源利用率。快速训练后,集群资源可释放出来供其他任务使用。
增量训练得到的模型结果与批量计算类似,也可以持久化到集群或硬盘,后续可供增量训练(增量训练可重复进行)和在线服务使用。增量计算一般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进行。
增量计算与批量计算的流程相同,但由于其数据范围仅针对增量数据,因此要求所有数据环节都必须支持增量处理,主要环节是以算法为基础的特征工程和数据建模。
在数据流架构中,增量计算一般与批量计算分开,属于单独的数据流;而涉及的物理资源需求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复用。
• 如果批量计算的耗时短(如3小时以内),那么每天有21个小时可以用来做增量计算,此时信息的“损失”在于3个小时内不能进行增量计算。
• 如果批量计算的耗时较长(如3天),那么需要单独的资源来满足增量计算的需求。
3.流数据与流式计算
流式计算的数据源、同步过程、计算方式等内容与批量计算、增量计算都不同。流式计算面对的是流式进入的数据,该数据不经过通常意义上的数据库或具有数据存储功能的对象,而直接通过实时数据管道服务进入流式计算引擎或框架。
以在线个性化推荐系统为例,在线流式计算的核心过程如下。
(1)网站端实时产生用户行为,服务器后台产生实时日志。
(2)通过Kafka或Flume将日志实时同步到流式计算引擎Flink中。
(3)在Flink中完成数据处理,形成供后续计算所需的基础特征。
(4)基于实时在线特征,基于特定规则、方法、算法等得到Item召回集。
(5)基于实时在线特征,调用特征工程和模型对象,对召回的Item集合做粗排序。
(6)通过实时精排序或重排序逻辑,对粗排序结果进行多轮调整。
(7)返回推荐列表。
流式计算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模型服务,很多流式计算只需基于简单的数据处理规则就能满足应用需求。例如,在上述个性化推荐系统中,其中的步骤(4)可以直接基于特定的规则做简单召回和排序并返回推荐列表,而不必经过步骤(5)和(6)的复杂过程。
在数据流架构中,流式计算是一条单独的数据流。由于实时计算的持续性占用特性,流式计算必须要有单独的计算资源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