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转型必须研究了解认知域

从传统意义角度讲,“认知域”是科学哲学术语,泛指人的意识、思维、认知等各种认识活动,无形无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认知域对于人们已难以割舍,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也舍不掉、挥不去,看似无形,实则存在。

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之后,人类如今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认知空间”,这是我们工作生活的“第三类生存空间”。21世纪的前二十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强劲推动下,人类形成了“第二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一个由载体、信息、用户、交互与应用构成的复杂系统世界。在这个空间中,人类创造了互联网文明,实现了数字化生存,衍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等,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大跨越。

未来二十年,人类有望开启另一个生存空间——人类的“第三类生存空间”,就是思维世界、认知空间,也就是认知域。作为生存空间而出现的认知域已经不是科学哲学意义上的认知域,而是一个以“虚实融合、以实映虚、虚为实生”为特征的虚实交互空间,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新空间。在这个新空间中,人类通过新的媒介,依托新的工具,进行思想交流、创造知识、涌现智慧,甚至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构建一个人和机器高度融合的超智能社会。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使“所见即所得”,在认知空间里人们可以使“所思即所得”。认知空间将大大突破人类能力和视域的界限,人工智能作为大脑,机器人作为肌肉和劳动力,大数据作为能源,物联网作为神经,各种信息突破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壁垒,最终为全人类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跨域交链是认知域的核心特征。如同人的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样,认知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认知域是一个跨域交链而形成的新系统。认知域的核心特征是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三域交织,跨域交链。

“物理—信息—认知”相互交织、相互交链,通俗地讲,就是“人、机、物”或者是“人、网、物”三元融合,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相对独立性。每个领域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严格地讲,这是三个具有相互映射关系的平行世界。二是广泛联通性。物理域和信息域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了连接,信息域和认知域通过信息认知系统实现连接。这三域之间还可以通过信息社会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连接,形成大的闭环系统。三是多向传递性。物理域的事件可能会引发信息域或者认知域的事件,比如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有可能会造成网络通信故障甚至形成局部网络瘫痪,进而引起人们的认知恐慌等。再比如,信息域的一些问题也会传导到物理域、认知域。四是风险叠加性。三域交织更容易触发“蝴蝶效应”,往往在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中出现的一个小问题,经过网络空间这个“放大器”“倍增器”,就形成了认知域的大动荡,最后造成全域震荡甚至是整个社会系统产生灾难。“物理—信息—认知”交织程度越深,风险爆发的烈度就越大。

对于企业家而言,认知博弈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有效获取和传递信息,转变命题在个人或群体认知空间中未知域、怀疑域和信念域的分布,从而形成公共信念,用新范式实现新跨越。也就是说,如果要在认知域技术创新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推进范式变革,利用新范式实现新跨越,走出一条独创独有的新路。

企业转型必须拓展认知域,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的思维视角是“物理—信息—认知”三域交织。传统的手工化范式、自动化范式、智能化范式已难以解决认知域的新课题,欲破解认知域技术面临的“三大难题”,就需要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