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榜样的力量
- 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
- 陈廷编著
- 3389字
- 2023-06-09 17:42:05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用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体会着、头脑思索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父母是孩子的“偶像”,他们渴望长大后像爸爸一样高大、妈妈一样可亲。孩子最早接触的世界主要是家庭,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不仅开始最早,时间也最长。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家庭教育中太多的问题、烦恼、困惑困扰着当今的父母。我们认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兼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坏”父母则正是深知这一点,并且能够对身为父母的榜样的力量加以巧妙的运用。即便是自身的一些坏毛病,“坏”父母们也能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而尽量改掉。“坏”父母除了会刻意修正自己的言行,还会在需要孩子学习的地方“故意”去表现,在“坏”父母们看来,用一千句说教来教会孩子一个道理,都不如一个细微的行动来得真切。
下面这个例子给许多家长以警示:小张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下岗待业。小张父母整天沉迷于麻将中,根本没有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他们以为小孩子只要“严厉看管”,不听话时“打几顿”就会没事,可结果却恰恰相反。一次,小张的父亲在整夜的麻将大战后,带着睡意回到家里,却惊奇地发现儿子正和几个小哥们儿打扑克,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贴了不少纸条,张父立时火冒三丈,动手就打了小张。小张挨打后一边大哭一边喊:“我作业写完了,为什么你能打麻将,我就不能打扑克?”一句话问得张父哑口无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父母要求他们好好学习,自己却吃喝玩乐;要求他们早睡早起,自己却在那里熬夜打牌、睡懒觉;要求他们礼貌待人,自己却粗话连篇,这样的教育,又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自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生来便是善良的天使。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年纪幼小的孩子天生无所谓善恶,他们身上带着许多本能的冲动,这些本能的冲动既可以发展成善良的行为,又可以成为恶的萌芽,使孩子误入歧途。众所周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的责任在于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身上这些本能的冲动发展成善良的行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坏”父母们对于孩子的这些本能的冲动都能够及时发现,并且故意做出一些引导孩子将冲动善化的举止让孩子们来进行模仿。“坏”父母们之所以“坏”,也是因为当孩子的冲动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时,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严厉的纠正者。
说到此,有这样一件事令人听了不禁感到可叹又可悲:一位母亲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喜喜的早教班上有个小男孩,比喜喜大两个月,1岁前跟喜喜一个班,后来去了别的班,这回上音乐启蒙班又到了一块。那个孩子特爱抢人家东西,他妈妈不但不管,还有些得意地说:我儿子就爱抢东西,抢了就扔掉,也不玩。在家长的纵容下,半年后再见到那个小男孩,仍是那个样子。上周上课,喜喜正拿着晃圈玩,小男孩呼地一下扑到喜喜面前。他的举动太突然,我都被吓一跳,何况喜喜,喜喜慌张地撒开手,任由他抢过晃圈扔到地上。他的妈妈微笑且温柔地说:不要抢小朋友的东西。昨天,跟一个记者朋友聊起这事,她说,孩子的言行是家长教育的折射,遇到那样的孩子,只好教自己的孩子做好防卫了,不要教孩子太乖。”说实话,养育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是艰巨的任务,道德是一个非常微妙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爱心、责任感、同情心、诚实等诸多因素,所以要求父母们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时还要“以坏出新”,才能令孩子有所收获。
“坏”父母需要想出许多巧妙的方法,比如除了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外,鼓励孩子与有道德的同龄人多在一起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孩子之间会互相模仿,在与好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你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反之亦然。比如,假设你想让你的孩子懂得礼貌,那么跟一个比他大的、很有礼貌的孩子在一起玩就能很快让他也变得有礼貌。
当然,“坏”父母能做的,还有可以提醒孩子不断向有道德的好孩子学习。此处要“坏”父母们注意的是,你的提醒一定要比较具体,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向某某某多学习,而要向孩子说明学习别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行为。甚至“坏”父母还可以悄悄鼓励孩子,如用“等你做得比某某好的时候,妈妈也让他来向你学习”这样的语言来对孩子进行激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经常会经验满腹且不容置疑地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试图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惜现实情况往往是这种空洞的说教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们有所不知,对于小孩子来说,在某些方面的教育中,说教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是需要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到你是怎么做的,即所谓以身作则。比如早晨起来,父母要有意识的向家里的长辈问好,向邻居们问好;带孩子出门做客时要轻声叩门,在做客时谈吐高雅,举止文明,得到主人热情的招待时要总把谢谢挂在嘴边,临走时要说再见;家里来了客人,要带孩子到门口迎接,并引导孩子把自己最好吃或者最好玩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给孩子带礼物时,让孩子务必懂得表示感谢;客人回家时要带孩子送到门口说“欢迎下次再来”、“再见”等。记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从而对父母产生崇敬之心,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首先自己便要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值得我们学习:有位很有教育方法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也为了敦促孩子们养成早起锻炼身体的习惯,父亲从孩子们上学的前一年开始就带领、陪伴他们早晨起来进行长跑锻炼。开始孩子小,父亲就慢跑或跑“之”字形,既能保护好孩子们的安全,又能监督孩子们的跑步速度。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父亲的长跑中的保护和监督作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到后来,年迈的父亲开始跟不上孩子们的速度了,连形式上的陪伴作用也似乎不需要了。但父亲仍然坚持与孩子们一起锻炼,连跑步的路线都未曾改变。当不少邻居问这位父亲这是为什么时,父亲泰然地说,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从一开始就未曾改变,那便是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大人的行动对孩子来说,就像一道无声的命令,能够在无形中起到威慑的力量。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即使有时父亲不在家,孩子们依然照常锻炼。就这样,这位父亲一直陪伴孩子们坚持早晨长跑锻炼,使他们有了强健的身体,凡是学校开运动会,父母均支持、鼓励他们报名参加,到高中毕业时,其中一个儿子竟跑出了全校15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另外,坚持锻炼而得来的强健体魄,同时更保证了孩子们有旺盛的精力来进行学习,读书期间,两个孩子连一天病假都没有请过。很多父母虽然也懂得以身作则的道理,却总觉得效果远没有书本上讲的那么好,并且更让许多父母困惑的是,孩子们似乎对父母的说教很不以为然,但他们总是对老师或者领导的教导十分在乎。请广大的父母们放心,那仅仅是一种孩子本能表现出的表面现象,绝不是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是,无论孩子身处怎样的环境,他们还是首先愿意相信父母的,其次才可能相信老师或者领导。其实,这个道理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对老师或者领导的教导不敢不听,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但不敢不听,不等于不敢不信,他们心中多少会存有疑惑;相反,他们对父母的传教有时候就可以胆敢不听,但胆敢不听,却不等于不信,孩子们心知肚明,只有父母才不会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东西你不得不做出一个样子来,大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甚至他们的样子比大人做得都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最需要学会自保的人,因为他们还很弱小。
由此看来,父母对孩子的那一份教育责任只能由父母承担。如果父母能够做出好的榜样,将这份榜样的力量在孩子的心中无限放大,那是孩子的幸运,也是父母自身的幸运,当然更是社会的幸运。
1 很多时候,“坏”父母们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特别是那些需要孩子向自己学习的方面,父母们最好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怎样做就算好,怎么做就不好,而是在孩子面前照着希望孩子学习的样子去做,保证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给孩子设定一个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并且不断鼓励孩子去超过对方,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够激发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