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通关秘卷(2023)
- 吴春虎主编
- 24582字
- 2023-09-21 15:10:28
第一站 病案(例)分析
本站所占分值是技能考试中最高的,共2道试题,每题20分,共40分。考试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儿科学的内容。要求考生在50分钟内完成,包含中医内科学1题,中医外科学或中医妇科学或中医儿科学1题。
病案(例)摘要1:
蒙某,女,17岁。2021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平素体弱易感冒,1周前与家人外出游玩,回来后即出现发热咳嗽,鼻塞,咳痰稀薄色白,全身不适。予小柴胡冲剂及退热药后热退复起,遂来就诊。现症:发热无汗,头痛,时流清涕,咽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请与风温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感冒。
中医证型诊断(3分):风寒感冒。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平素体弱易感冒,发热咳嗽,鼻塞,咳痰稀薄色白,全身不适数天,辨病为感冒。感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郁,腠理闭塞,故发热无汗,头痛,全身不适;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咳痰,痰稀色白;肺系受邪,鼻咽不利,故鼻塞咽痒,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犯肺之象。综上,辨证为风寒感冒。
中医病证鉴别(3分):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治法(2分):辛温解表。
方剂名称(2分):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荆芥10g,防风10g,紫苏叶10g,淡豆豉10g,葱白10g,生姜6g,杏仁10g,前胡10g,桔梗10g,橘红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
郭某,女,47岁,已婚,职工。2021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近来脾气暴躁,易怒。1周前出现咳嗽、咳痰。现症:咳嗽呈阵发性,咳时面赤,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如絮条,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请与喘证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咳嗽。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火犯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咳嗽、咳痰1周,辨病为咳嗽。脾气暴躁,易怒,肝火上炎,上逆侮肺,肺失宣降,故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木火刑金,炼液成痰,肺热津亏,故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肝气不舒,阻滞脉络,故胸胁胀痛;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均为肝火上炎、肺热津伤之象。综上,辨证为肝火犯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治法(2分):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剂名称(2分):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黄芩10g,山栀10g,丹皮10g,青黛10g,海蛤壳10g(先煎),粳米10g,苏子10g,竹茹10g,枇杷叶10g,甘草3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
章某,女,58岁,已婚,退休干部。2018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患者于3天前受热后出现鼻痒、喷嚏,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现症:喉中哮鸣声如吼,喘而气粗,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口渴喜饮,面赤,汗出,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请与喘证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哮病。
中医证型诊断(3分):热哮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3天,辨病为哮病。痰热交结,随气而逆,故喉中哮鸣声如吼,咳痰色黄,黏浊稠厚;痰热蕴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喘而气粗,呛咳阵作;肺热蕴郁,胸中气机不利,故胸高胁胀;里热蒸腾,阳盛则热,故面赤,汗出,身热;内热伤津,故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热哮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治法(2分):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剂名称(2分):定喘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麻黄9g,黄芩4.5g,桑白皮9g,杏仁4.5g,半夏9g,款冬9g,苏子6g,白果9g,甘草3g,葶苈子9g(包煎),广地龙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4:
王某,男,60岁,已婚,农民。2021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有咳嗽病史。1天前劳累后出现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现症:喘而胸满闷塞,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
请与哮病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喘证。
中医证型诊断(3分):痰浊阻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咳嗽病史,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1天,辨病为喘证。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致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故喘而胸满闷塞;肺失宣降,津聚为痰,故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痰浊中阻,脾胃失司,故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内盛之象。综上,辨证为痰浊阻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治法(2分):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剂名称(2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苏子9g,芥子9g,莱菔子9g,杏仁9g,紫菀9g,旋覆花9g(包煎),甘草4.5g,生姜7片,乌梅1枚。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5:
王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9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2天前受惊后出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伴胸闷不舒。现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请与奔豚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心悸。
中医证型诊断(3分):痰火扰心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胸闷不舒2天,辨病为心悸。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故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烦躁,失眠多梦;痰火内盛,气机不畅,故胸闷;热蒸火炎,灼伤津液,故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内盛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火扰心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治法(2分):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剂名称(2分):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黄连6g,山栀6g,竹茹6g,半夏6g,胆南星6g,全瓜蒌6g,陈皮9g,生姜6g,枳实6g,远志6g,菖蒲6g,酸枣仁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生大黄9g(后下),甘草3g,茯苓4.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6:
宋某,女,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22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平素胆小怕事,寐而不酣间作6年,近1个月受惊吓后,症状加重。现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不寐。
中医证型诊断(3分):心胆气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寐而不酣间作6年,加重1个月,辨病为不寐。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故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宗气衰少,功能减退,故气短,疲倦乏力;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之象。综上,辨证为心胆气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不寐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而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治法(2分):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剂名称(2分):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人参10g,茯苓15g,甘草3g,茯神6g,远志3g,龙齿30g(先煎),石菖蒲3g,川芎6g,酸枣仁15g,知母6g,生牡蛎15g(先煎),朱砂0.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7:
王某,女,18岁,未婚,学生。2020年3月3日初诊。
患者3天前因淋雨受凉而出现小腹疼痛。现症:小腹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请与胃痛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腹痛。
中医证型诊断(3分):寒邪内阻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因淋雨受凉而出现小腹疼痛3天,辨病为腹痛。寒邪凝滞,寒性收引,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故拘急疼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寒为阴邪,损伤阳气,故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均为阴寒内盛之象。综上,辨证为寒邪内阻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胃痛在心下胃脘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其次是伴随症状不同,胃痛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症状,腹痛可伴有便秘、腹泻或尿频、尿急等症状。
治法(2分):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剂名称(2分):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高良姜6g,干姜10g,陈皮10g,香附10g,乌药10g,紫苏10g,川楝子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8:
闫某,女,35岁,已婚,干部。2020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大便稀溏1年余,每日3次,每因抑郁恼怒而加重。现症: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腹中雷鸣,大便稀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请与痢疾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泄泻。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气乘脾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大便稀溏1年余,每日3次,辨病为泄泻。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腹痛泄泻;泻后气机调畅,故泻后痛减;经气郁滞,故腹中雷鸣;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故大便稀溏;肝失疏泄,则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气乘脾之象。综上,辨证为肝气乘脾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治法(2分):抑肝扶脾。
方剂名称(2分):痛泻要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白芍6g,白术9g,陈皮4.5g,防风3g,党参9g,茯苓10g,扁豆9g,鸡内金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9:
陈某,女,35岁,已婚,教师。2019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10天前外地出差返家途中即感发热,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继而右胁肋部胀痛,身目发黄,时有呕吐。现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发热,乏力纳呆,口干口渴,口苦恶心,时有呕吐,大便秘结,两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与萎黄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黄疸。
中医证型诊断(3分):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右胁腹胀痛,身目发黄,食欲不振,恶心,时有呕吐10天,辨病为黄疸。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湿热熏蒸,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故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蕴结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故纳呆,恶心,时有呕吐;气虚推动无力,故乏力;热邪较盛,蕴结大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秘结,两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治法(2分):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方剂名称(2分):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后下),黄柏6g,茯苓15g,柴胡10g,陈皮10g,竹茹10g,半夏6g,连翘6g,垂盆草15g,蒲公英15g,滑石15g(先煎),车前草1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0:
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9年7月9日初诊。
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便。现症: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请与泄泻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痢疾。
中医证型诊断(3分):湿热痢。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便2天,辨病为痢疾。湿热蒸迫肠道,肠道气机阻滞,故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成脓,故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部疼痛;湿热内迫肠道,大肠传导失常,故肛门灼热;热蕴灼伤津液,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湿热痢。
中医病证鉴别(3分):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治法(2分):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剂名称(2分):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芍药30g,当归15g,甘草6g,木香6g,槟榔6g,大黄9g,黄芩15g,黄连15g,肉桂5g(后下),金银花9g,白头翁9g,秦皮9g,黄柏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1:
寿某,男,29岁,已婚,职员。2019年5月15日初诊。
患者1年来常因工作劳累而情志不遂,时有右胁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胁痛。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郁气滞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时有右胁胀痛,走窜不定1年,辨病为胁痛。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故右胁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胸闷;肝气不疏,情志失调,故嗳气频作;气机不畅,郁于腹中,故腹胀,纳少;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故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综上,辨证为肝郁气滞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治法(2分):疏肝理气。
方剂名称(2分):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柴胡6g,陈皮6g,枳壳4.5g,香附4.5g,川楝子4.5g,白芍4.5g,甘草1.5g,川芎4.5g,郁金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2:
白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21年7月25日初诊。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2天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遂来就诊。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
请与眩晕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头痛。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阳头痛。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头部胀痛3天,辨病为头痛。肝阳亢逆,气血上冲,故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炎,故口苦;肝肾亏虚,肝阳亢盛,肝失柔和,故心烦易怒;阳热内扰,神魂不安,故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阳上亢之象。综上,辨证为肝阳头痛。
中医病证鉴别(3分):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治法(2分):平肝潜阳息风。
方剂名称(2分):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天麻9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山栀9g,黄芩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9g,夜交藤9g,茯神9g,夏枯草9g,龙胆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3:
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9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5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咳呛,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而弱。
请与口僻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中风。
中医证型诊断(3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络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咳呛5个月,辨病为中风。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故左侧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气虚致脏腑功能减退,故肢软无力;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面失其养,故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而弱均为气虚血瘀之象。综上,辨证为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络瘀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舌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治法(2分):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剂名称(2分):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黄芪120g,归尾6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枸杞子6g,制首乌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4:
马某,男,40岁,已婚,警察。2019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1年来每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夜尿多,头晕,乏力,畏寒,面色苍白,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多方求医,症状时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出现。半月来下肢浮肿复发,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心悸胸闷,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请与鼓胀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水肿。
中医证型诊断(3分):阴水-肾阳衰微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1年,辨病为水肿。病程较长,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为阴水。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故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故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阳虚不能鼓动精神,故神疲;阳虚无力运行气血,血络不充,故面色白;水饮凌心,故心悸胸闷;中阳虚衰,不化水湿,故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综上,辨证为阴水-肾阳衰微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水肿与鼓胀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治法(2分):温肾助阳,行气利水。
方剂名称(2分):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附子15g(先煎),白茯苓30g,泽泻30g,山茱萸30g,山药30g,车前子30g(包煎),牡丹皮30g,官桂15g(后下),川牛膝15g,熟地黄15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5:
田某,女,60岁,已婚,干部。2018年5月26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因家属去世出现情绪低落,时欲流泪,经家人开导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3日前患者情绪低落再次加重,遂前来就诊。现症: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部胀满,咽中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请与噎膈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郁证。
中医证型诊断(3分):痰气郁结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情绪低落,时欲流泪1个月,加重3天,辨病为郁证。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部胀满;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故咽中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气郁结之象。综上,辨证为痰气郁结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梅核气与噎膈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与情绪波动无关,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治法(2分):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剂名称(2分):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杏仁10g,旋覆花10g(包煎),香附10g,百合20g,柴胡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6:
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9年8月4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1个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消渴。
中医证型诊断(3分):上消-肺热津伤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口渴多饮,尿量频多1个月,辨病为消渴。以口渴多饮较为突出者为上消。肺脏燥热,津液失布,故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燥热内扰心神,故烦热;热邪迫津外出,故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均为肺热津伤之象。综上,辨证为上消-肺热津伤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消渴与口渴症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症。
治法(2分):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剂名称(2分):消渴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7:
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9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1周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3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下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请与痿证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痹证。
中医证型诊断(3分):风寒湿痹-行痹。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移不定1周,加重3天,辨病为痹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故下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相争,故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为风寒湿邪侵袭之象。综上,辨证为风寒湿痹-行痹。
中医病证鉴别(3分):痹证与痿证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为主,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
治法(2分):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名称(2分):防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防风10g,甘草10g,黄芩10g,当归10g,赤茯苓10g,秦艽10g,葛根10g,桂枝10g,杏仁10g,麻黄10g,生姜5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8:
潘某,女,76岁,已婚,退休。2018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现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请与肾痹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腰痛。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肾虚腰痛-肾阳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腰痛伴酸软无力5年,辨病为腰痛。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元阳不足,失于温煦,故喜温喜按,肢冷畏寒;阳虚无力运行气血,血络不充,故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虚腰痛-肾阳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治法(2分):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方剂名称(2分):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烊化兑服),杜仲12g,肉桂6g(后下),当归9g,制附子6g(先煎)。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9:
林某,男,67岁,已婚,农民。2019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有咳嗽病史5年。3天前烈日当空时外出劳作,当晚出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痰多,动则加剧。现症:咳逆,喘息气粗,胸部膨满,烦躁,痰黄,黏稠难咳,身热,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与喘证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肺胀。
中医证型诊断(3分):痰热郁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咳嗽病史,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痰多,动则加剧3天,辨病为肺胀。痰热郁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咳逆,喘息气粗;肺热蕴郁,胸中气机不利,故胸部膨满;邪热扰心,故烦躁;痰热交结,随气而逆,故痰黄,稠黏难咳;里热蒸腾,阳盛则热,故身热;内热伤津,故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郁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肺胀与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而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胸部膨满、心悸、唇甲紫绀、腹胀肢肿等症。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喘证经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治法(2分):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剂名称(2分):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麻黄18g,石膏24g(先煎),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半夏9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瓜蒌皮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0:
董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9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3天前于家中暴食,饮酒数升。昨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遂来就诊。现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请与水肿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鼓胀。
中医证型诊断(3分):水湿困脾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3天,辨病为鼓胀。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故脘腹痞胀;湿邪重着,寒湿困脾,遏郁清阳,故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水湿不化,故小便少;水湿下渗,则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均为水湿内盛之象。综上,辨证为水湿困脾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治法(2分):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剂名称(2分):实脾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厚朴30g,白术30g,木瓜30g,木香30g,草果仁30g,大腹子30g,附子30g(先煎),白茯苓30g,干姜30g,甘草15g,山药15g,生姜5片,大枣1枚。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1:
霍某,女,46岁,已婚,职员。2019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摇动颤抖,不能自制,遂来就诊。现症:头摇不止,肢麻震颤,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请与瘛疭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颤证。
中医证型诊断(3分):痰热风动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头部摇动颤抖,不能自制1天,辨病为颤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故头摇不止,肢麻震颤;肝风上逆,故头晕目眩;痰热壅阻气机,故胸脘痞闷;肝火上炎,故口苦;痰湿内盛,故口黏;肝风夹痰上逆,故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风动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风动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瘛疭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
治法(2分):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方剂名称(2分):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半夏12g,天南星3g,枳实3g,橘红3g,赤茯苓3g,生姜10片,羚角片4.5g,霜桑叶6g,京川贝12g,鲜生地15g,双钩藤9g,滁菊花9g,茯神木9g,生白芍9g,生甘草3g,淡竹茹15g,皂角3g,厚朴3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2:
周某,男,4岁。2022年2月3日初诊。
患儿腹泻2周,病初每日泻10余次,经治疗好转。现症:大便清稀,色淡不臭,每日4~5次,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请与痢疾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小儿泄泻。
中医证型诊断(3分):脾虚泻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儿腹泻3周,每日泻10余次,辨病为小儿泄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大便清稀,色淡不臭,每日4~5次;脾虚运纳无权,故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食欲不振;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颜面失养,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虚之象。综上,辨证为脾虚泻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治法(2分):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剂名称(2分):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莲子肉6g,扁豆8g,薏苡仁6g,砂仁4g(后下),桔梗4g,甘草7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3:
王某,女,19岁,学生。2016年3月9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末次月经2016年2月22日,至今未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请与经期延长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崩漏。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肾虚证-肾阳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月经紊乱1年,淋漓不尽半个月,辨病为崩漏。肾阳虚弱,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不固,故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淋漓不尽,小便清长;阳虚火衰,胞宫失煦,故经血色淡质清;元阳不足,失于温煦,故畏寒肢冷;肾阳衰惫,阴寒内盛,则本脏之色外现而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虚证-肾阳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经期延长仅为经期的延长,月经周期和经量无明显异常表现,而崩漏为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的疾病,表现为周期、经期紊乱,或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
治法(2分):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剂名称(2分):右归丸加黄芪、党参。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烊化兑服),杜仲12g,肉桂6g(后下),当归9g,制附子6g(先煎),黄芪9g,党参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4:
何某,女,25岁,未婚,职员。2019年4月3日初诊。
患者产后2个月出现带下量多,有腥臭味。现症:带下量多,有臭气,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大便黏滞难解,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略数。
请与白浊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证型诊断(3分):湿热下注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带下量多2个月,有腥臭味,辨病为带下病(带下过多)。湿热蕴结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有臭气;湿热熏蒸,故胸闷口腻;湿热内阻中焦,脾失运化,清阳不升,故纳食较差;湿邪黏滞,阻滞肠腑,可见大便黏滞难解;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略数均为湿热之象。综上,辨证为湿热下注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白浊是指尿道流出混浊如脓之物的一种疾患,而带下出自阴道。
治法(2分):清利湿热。
方剂名称(2分):止带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龙胆草6g,黄柏12g,生地15g,当归15g,赤芍12g,椒目6g,甘草6g,车前子3g(包煎),山药30g,白果12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5:
王某,男,7岁,学生。2019年1月10日初诊。
患儿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2天前放学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躯干见少量红色椭圆形疱疹。现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请与脓疱疮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水痘。
中医证型诊断(3分):邪炽气营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儿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发热,流涕,咳嗽,躯干见少量红色椭圆形疱疹2天,辨病为水痘。感受水痘时邪较重,正胜邪实,邪毒炽盛,内传气营。气分热盛,故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毒传营分,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故皮疹分布较密,疹色暗紫,疱浆混浊;邪毒炽盛,灼烧津液,故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均为邪炽气营之象。综上,辨证为邪炽气营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经搔抓脓液流溢蔓延而传播。
治法(2分):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剂名称(2分):清胃解毒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黄芩6g,黄连3g,生地黄7g,栀子7g,车前草7g,紫草7g,生石膏20g(先煎),升麻4g,牡丹皮7g,赤芍药7g,当归7g,天花粉7g,连翘7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6:
徐某,男,6岁。2021年9月6日初诊。
患儿3天前因进食过多油腻食物而出现不思饮食,时有嗳气,气味酸腐,稍食即饱,腹部胀满拒按,烦躁哭闹,夜寐不安,大便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请与厌食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积滞。
中医证型诊断(3分):乳食内积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儿不思饮食,时有嗳气3天,辨病为积滞。小儿脾常不足,过食油腻厚味,故不思饮食,时有嗳气,气味酸腐,大便酸臭;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食积不化,停聚中脘,故稍食即饱,腹部胀满拒按;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烦躁哭闹,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均为乳食积而不化之象。综上,辨证为乳食内积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积滞是由于饮食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所形成的病证,临床以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甚至吐泻或便秘、舌苔厚腻为特征。厌食是以长期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除不思饮食外,精神尚好,无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等症。
治法(2分):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剂名称(2分):保和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3分):六神曲9g,山楂9g,莱菔子6g,半夏6g,陈皮9g,茯苓9g,连翘6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7:
帅某,女,32岁,已婚,工人。2022年1月15日初诊。
患者平素喜食冷饮。经行下腹痛3年余,末次月经:2022年1月13日,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黑有块,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腻,脉沉紧。
请与异位妊娠破裂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痛经。
中医证型诊断(3分):寒凝血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以经行小腹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痛经。患者平素喜食冷饮,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行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故月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舌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象。综上,辨证为寒凝血瘀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尿妊娠试验阳性、盆腔B超检查常可见子宫腔以外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可有休克表现。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
治法(2分):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方剂名称(2分):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3分):桃仁15g,红花12g,白芍10g,赤芍12g,小茴香12g,干姜9g,延胡索15g,川芎12g,当归15g,川楝子10g,肉桂12g(后下),党参1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8:
杨某,女,5岁。2021年6月9日初诊。
患儿发热恶风3天。症见:发热,39℃,咳嗽,鼻塞流浊涕,气促,咯吐黄痰,咽红肿,纳呆。查体: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请与儿童哮喘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肺炎喘嗽。
中医证型诊断(3分):风热闭肺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发热,咳嗽,气促,咯吐黄痰,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辨病为肺炎喘嗽。风热之邪外侵,肺气郁阻,失于宣肃,则致发热恶风,咳嗽气促;肺系受邪,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浊涕;邪闭肺络,水液输化无权,加之邪属温热,灼津炼液,凝聚为痰,痰阻气道,壅盛于肺,则见咯吐黄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邪在表分之象。综上,辨证为风热闭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儿童哮喘呈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痰壅、气喘,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X线胸片以炎性阴影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治法(2分):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方剂名称(2分):麻杏石甘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麻黄3g,生石膏12g(先煎),金银花6g,连翘6g,淡竹叶6g,牛蒡子5g,淡豆豉12g,薄荷6g(后下),桔梗3g,苦杏仁3g,黄芩3g,甘草3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29:
王某,女,28岁,已婚,公务员。2018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右下腹痛36小时,伴发热12小时。纳呆,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月经史无异常,末次月经8月2日。查体:T 38.4℃,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示WBC 15×109/L,中性粒细胞85%,尿常规正常。
请与宫外孕破裂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肠痈。
中医证型诊断(3分):湿热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右下腹痛36小时,发热12小时,恶心、呕吐,查体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辨病为肠痈。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壅阻气机,故下腹部痛;热蕴于里,故发热;湿热蕴结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故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湿热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宫外孕破裂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
治法(2分):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
方剂名称(2分):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柴胡9g,黄芩9g,枳壳6g,川楝子9g,生大黄9g(后下),延胡索9g,白芍9g,蒲公英15g,木香6g,丹参15g,生甘草6g,黄连5g,生石膏15g(先煎)。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0:
黄某,女,25岁,已婚,职员。2016年7月2日初诊。
患者2年前行人工流产手术,术后有正常性生活且男方精液正常,至今未孕。平素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少不一,经前烦躁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善太息,经来腹痛,行而不畅,量少色暗,有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请与暗产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不孕症。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气郁结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人工流产手术史,术后有正常性生活且男方精液正常,未孕2年,辨病为不孕症。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冲任失和,故不孕;气机不畅,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少不一;肝气不舒,情志失调,故经前烦躁易怒,善太息;足厥阴肝经循少腹布胁肋,肝失条达,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来腹痛,行而不畅;气郁血滞,故量少色暗,有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之象。综上,辨证为肝郁气滞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暗产是指早早孕期,胚胎初结而自然流产者。此时孕妇尚未有明显的妊娠反应,一般不易觉察而误认为不孕。通过基础体温监测、早孕试验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
治法(2分):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方剂名称(2分):开郁种玉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白芍3g,香附9g,当归15g,白术15g,丹皮9g,茯苓9g,天花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1:
宋某,女,25岁,已婚,职员。2018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停经4个月,阴道少量出血伴小腹下坠1周。既往子宫肌瘤4年,末次月经:2018年4月21日,停经后无明显不适,2个月前B超提示宫内早孕,子宫肌瘤(4.2cm×3.6cm)。近一周少量阴道流血,色暗红,自觉腰酸下坠,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白,脉沉弦。
请与异位妊娠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胎动不安。
中医证型诊断(3分):癥瘕伤胎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子宫肌瘤4年,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小腹下坠1周,辨病为胎动不安。癥积占据胞宫,致血离经,瘀血阻滞冲胞脉,气血壅滞不通,故自觉腰酸下坠;血不归经,故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异常,故口干;体内津液本不匮乏,故不欲饮;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均为瘀血之象。综上,辨证为癥瘕伤胎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异位妊娠可有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下腹隐痛等症,其破裂时即伴有剧烈的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多限于一侧,或伴有晕厥或休克。妇科检查、后穹隆穿刺术及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法(2分):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剂名称(2分):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桂枝6g,茯苓6g,芍药6g,丹皮6g,桃仁6g,菟丝子12g,桑寄生6g,川续断6g,真阿胶6g(烊化)。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2:
周某,女,35岁,已婚,教师。2018年9月2日初诊。
患者乳房有肿块伴疼痛半年,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痛,失眠多梦,心烦口苦,月经史无异常。查体:双侧乳房外上象限触及片块样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有压痛,舌苔薄黄,脉弦滑。
请与乳岩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乳癖。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肝郁痰凝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乳房有肿块伴疼痛半年,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结合查体结果,辨病为乳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乳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形成乳房肿块;气机不畅,运行失常,故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气滞痰凝于胸胁,故胸闷、胁痛;痰扰心神,故失眠多梦,心烦;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故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均为肝郁痰凝之象。综上,辨证为肝郁痰凝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乳岩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无疼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
治法(2分):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剂名称(2分):逍遥蒌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柴胡15g,郁金15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5g,瓜蒌10g,半夏6g,制南星6g,山栀10g,牡丹皮10g,黄芩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3:
姜某,女,48岁,已婚,教师。2019年6月21日初诊。
患者月经紊乱1年,经量多,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纳呆腹胀,大便溏薄,面浮肢肿,夜尿多,带下清稀,舌胖嫩,边有齿痕,苔稀白,脉沉细无力。
请与癥瘕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证型诊断(3分):肾阳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为48岁女性,月经紊乱1年,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辨病为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冲任失司,故经行量多;绝经前后,肾阳虚惫,命门火衰,阳气不能外达,经脉失于温煦,故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肾阳虚衰,温煦失职,不能温养筋骨、腰膝,故腰膝酸冷;肾阳虚弱,固摄失司,故夜尿多,带下清稀;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邪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水气犯脾,脾失健运,故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阳虚衰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癥瘕可能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
治法(2分):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方剂名称(2分):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烊化兑服),杜仲12g,肉桂6g(后下),当归9g,制附子6g(先煎),人参9g,甘草9g,白术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4:
张某,男,60岁,已婚,干部。2020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大便时点滴下血,色淡红,肛门松弛,有肿物自肛门脱出,痔核脱出须手法复位,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查体:截石位肛门3点处齿线上可触及柔软光滑之团块,无压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请与脱肛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痔-内痔。
中医证型诊断(3分):脾虚气陷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大便时点滴下血,有肿物自肛门脱出,结合查体结果,辨病为痔(内痔)。中气下陷,固摄无力,故肿物自肛门脱出,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法还纳;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头面,故面色少华;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故纳少便溏;心神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为脾虚气弱之象。综上,辨证为脾虚气陷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痔与脱肛的共同点是肛内有物脱出,质地柔软。脱肛为直肠黏膜或直肠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褶,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不出血,脱出后有黏液分泌;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黏膜皱襞,暗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
治法(2分):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剂名称(2分):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黄芪18g,白术2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5g,党参12g,当归15g,山药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5:
杨某,女,32岁,已婚,职员。2019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有月经后期病史,产后出血史。平素月经量少,经色淡而质薄。末次月经为2018年5月10日。现症:月经停闭不行,头晕眼花,神疲肢软,毛发不泽易脱落,羸瘦萎黄,脉沉缓,舌淡,苔少。
请与胎死不下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闭经。
中医证型诊断(3分):气血虚弱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月经后期病史,产后出血史,月经停闭10月余,辨病为闭经。精血亏虚,冲任气血衰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不行;气血双亏,脑窍失养,故头晕眼花;气虚,脏腑功能减退,故神疲肢软;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故毛发不泽易脱落,萎黄;血亏不能滋养形体,故羸瘦;脉沉缓,舌淡,苔少均为气血亏虚之象。综上,辨证为气血亏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胎死腹中者,除月经停闭外,尚应有妊娠的征象,但子宫增大多小于停经月份。B超检查宫腔内可见孕囊、胚芽或胎体,但无胎心搏动。闭经者,停经前大多有月经紊乱,停经后无妊娠征象。
治法(2分):补气养血调经。
方剂名称(2分):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人参10g,白术10g,白茯苓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药10g,熟地黄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6:
冯某,男,6岁。2019年1月20日初诊。
患儿2周前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3天前出现发热,右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经用链霉素、鱼腥草等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现症:高热,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4.5×109/L,淋巴细胞60%。
请与发颐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痄腮。
中医证型诊断(3分):热毒蕴结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儿2周前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发热,右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3天,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增加,辨病为痄腮。热毒蕴结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毒炽盛,故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尿少而黄;热毒上扰清阳,故头痛;热毒上乘咽颌部,故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热毒扰胃,胃纳失常,故纳少;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热毒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热毒蕴结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若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发颐无传染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法(2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剂名称(2分):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黄芩6g,黄连6g,人参6g,橘红4g,玄参4g,生甘草4g,连翘2g,鼠黏子2g,板蓝根2g,马勃2g,白僵蚕1.5g,升麻1.5g,柴胡4g,桔梗4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7:
高某,男,38岁,已婚,干部。2019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饮食稍有不节即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个月,抓后糜烂渗出,伴纳少,腹胀便溏,肢乏。查体:皮损潮红,丘疹,对称分布,可见鳞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请与牛皮癣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湿疮。
中医证型诊断(3分):脾虚湿蕴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个月,抓后糜烂渗出,查体示皮损潮红,丘疹,对称分布,可见鳞屑,辨病为湿疮。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故皮肤瘙痒反复发作,抓后糜烂渗出;脾虚失运,故纳少,腹胀;湿邪下注,故便溏;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肢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均为脾虚湿蕴之象。综上,辨证为脾虚湿蕴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牛皮癣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治法(2分):健脾利湿止痒。
方剂名称(2分):除湿胃苓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防风3g,苍术3g,白术3g,赤茯苓3g,陈皮3g,厚朴3g,猪苓3g,山栀3g,木通3g,泽泻3g,滑石3g(先煎),甘草2g,山药3g,生薏苡仁3g,车前草3g,茵陈3g,徐长卿3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8:
孙某,男,68岁,已婚,退休。2019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夜尿次数增多,每夜约2~4次,近3个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排尿时间延长。昨日饮酒后出现小便次数明显增加,约1小时1次,尿线细,尿后余沥不尽,无肉眼血尿,尿道灼热刺痛,时感小腹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肛门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质软,有弹性,中央沟消失。腹部B超:前列腺体积增大至57mm×48mm×40mm,膀胱残余尿量70mL,余未见异常。
请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精癃。
中医证型诊断(3分):湿热下注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夜尿次数增多2年,排尿时间延长3个月,尿频1日,尿线变细,结合肛门直肠指检、腹部B超检查结果,辨病为精癃。年老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膀胱失约,故夜尿增多,排尿时间延长,尿频,尿线细,尿后余沥不尽;湿热下注,蕴结不散,故尿道灼热刺痛,时感小腹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湿热下注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精癃与前列腺癌发病年龄相似,且可同时存在。但前列腺癌有早期发生骨骼与肺转移的特点。直肠指诊前列腺多不对称,表面不光滑,可触及不规则、无弹性的硬结。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酸性磷酸酶增高。盆腔部CT或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治法(2分):清热利湿,消癃通闭。
方剂名称(2分):八正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车前子9g(包煎),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先煎),山栀子仁9g,甘草9g,木通9g,大黄9g(后下),灯心草3g,牛膝9g,王不留行9g,蒲黄9g(包煎)。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39:
李某,男,70岁,已婚,退休。2019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1周前出现右足趾红肿紫暗,2、3趾色黑溃烂,有少许分泌物。现症:右肢剧痛,日轻夜重,右足肿胀,浸淫蔓延,足趾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双侧视网膜病变3年,足癣3个月,湿烂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与雷诺病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脱疽。
中医证型诊断(3分):湿热毒盛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右足趾红肿紫暗1周,2、3趾色黑溃烂,辨病为脱疽。湿热毒盛,蕴结足部皮肤,故右肢剧痛,日轻夜重,右足肿胀,浸淫蔓延,足趾溃破腐烂,肉色不鲜;毒热内盛,故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毒盛之象。综上,辨证为湿热毒盛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发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治法(2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剂名称(2分):四妙勇安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连翘15g,黄柏12g,栀子10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40:
张某,男,10岁,学生。2019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2天前颈旁左侧起一结块,肿胀疼痛,伴恶寒,头痛,纳差。既往史:1周前患龋齿到口腔科治疗后好转。查体:T 37.8℃,P 96次/分。颈旁左侧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无波动感,有轻微触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与脂瘤染毒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痈。
中医证型诊断(3分):火毒凝结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患龋齿1周,颈旁左侧起一结块,肿胀疼痛2天,伴发热,辨病为痈。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火毒凝结于颈旁肌肤,故颈旁左侧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无波动感,有轻微触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火毒蕴结之象。综上,辨证为火毒凝结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脂瘤染毒患处平时已有结块,与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之可动,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治法(2分):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剂名称(2分):仙方活命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药6g,当归尾6g,甘草6g,皂角刺6g,穿山甲6g,天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9g,陈皮9g,牛蒡子6g,野菊花9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41:
陈某,女,8个月。2019年6月20日初诊。
患儿近3个月来反复感冒,时有发热、泄泻,5天前因发热、咳嗽又用抗生素、地塞米松治疗,渐热退咳减。现症: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神疲颧红,手足心热,低热,虚烦不安,口干不渴,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紫。
请与残留奶块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鹅口疮。
中医证型诊断(3分):虚火上浮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儿反复感冒3个月,有使用抗生素、激素史,口腔内白屑散在,辨病为鹅口疮。久病体质虚弱,津液耗伤,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舌,故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甚;津不上乘,而津液耗伤不甚,口干不渴;神疲颧红,手足心热,低热,虚烦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虚火上浮之象。综上,辨证为虚火上浮证。
中医病证鉴别(3分):残留奶块外观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棒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即可除去,其下黏膜正常,易于鉴别。
治法(2分):滋阴降火。
方剂名称(2分):知柏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知母2g,黄柏2g,熟地黄8g,山茱萸4g,山药4g,茯苓3g,牡丹皮3g,泽泻3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42:
陶某,男,4岁。2019年12月9日初诊。
患儿1周前有麻疹接触史。3天前出现高热,耳后发际处见红色细小疹点。现症:壮热,肤有微汗,烦躁不安,咳嗽,流涕,双眼红赤,羞明流泪,耳后发际处、头面部见稠密暗红色疹点,摸之碍手,压之退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查体:T 39.5℃。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请与丹痧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3分):麻疹。
中医证型诊断(3分):邪入肺胃证(出疹期)。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4分):患者1周前有麻疹接触史,高热,耳后发际处见红色细小疹点3天,辨病为麻疹。麻毒热邪在肺卫不解,热毒炽盛,邪蕴肺脾,正邪交争,毒泄肌肤,故壮热,烦躁不安,耳后发际处、头面部见稠密暗红色疹点,摸之碍手,压之退色;邪热迫津外出,故肤有微汗;肺热清肃失职,故咳嗽;热邪袭肺,鼻窍不利,故流涕;肺胃热邪上熏,故双眼红赤,羞明流泪;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均为热毒炽盛之象。综上,辨证为邪入肺胃证(出疹期)。
中医病证鉴别(3分):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到1天内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在出疹时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治法(2分):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方剂名称(2分):清解透表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3分):西河柳4.5g,蝉衣2g,葛根4g,升麻2.5g,连翘2g,银花2g,紫草根2g,桑叶2g,甘菊2g,牛蒡子4g,板蓝根2g,紫草2g,甘草2.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