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分缕析太阴病:余秋平讲《伤寒论》之太阴病篇
- 余秋平
- 893字
- 2023-09-15 14:49:02
第三节 太阴病的提纲证解析
●《伤寒论》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条文解读
凡是具有“腹满时痛”等腹部症状,再加上容易出现“呕吐、食不下、自利”等胃肠功能失常的一类病证,中医称之为“太阴病”。
张仲景习惯上将全腹部分为三部分:“心下”“腹”和“少腹”。“心下”,专指上腹部的剑突与两肋弓交叉而成的三角区域,即胃上脘处。“少腹”,指肚脐以下的小腹部,与后世医家指两侧腹股沟处为“少腹”有所不同。张仲景所说的“腹”,特指心下与少腹之间的整个脐腹部,又称“大腹”。其中,“心下”为阳明胃所主;“脐腹”/“大腹”为太阴脾所主;“少腹”则为厥阴肝与少阴肾共主的区域。正因为脾主大腹,所以太阴病常见腹满时痛等大腹部的不适症状。
太阴病的腹痛特点是时腹自痛,而不是持久性的疼痛。持久性的腹部疼痛,多数是急性消化道炎症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腹膜炎等;少数为急性心梗、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急性梗阻性疾病所致。而时腹自痛,或短暂的腹部痉挛性疼痛,则常见于两种病机,一是脾虚寒兼肝血虚,肝气乘脾;二是脾虚寒兼有寒凝收引。总之,多有脾虚寒的内因,平日可见腹部怕冷喜暖,因受凉、劳累导致腹痛发作或加重等特点。
“腹满”的病因多为“脏寒生胀满”。太阴病的“腹满”往往具有“腹满时减,复如故”的特点,病机为脾虚寒,失于温养,治疗当与温脾散寒之药。临证必须注意“持续性腹满”与“腹满时减”是虚实之区别点。太阴病的本质,是脾阳虚,胃肠失于温养,所以胃肠就会出现寒凝气滞,病变集中于大腹部,表现为大腹部的时满、时胀、时痛,以及其他胃肠虚寒、功能失常的症状。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太阴病是太阴脾和阳明胃的虚寒证,是因脾虚寒导致胃虚寒,脾胃失于温养,从而继发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症候。临床上,太阴病的患者,太阴脾虚寒证与阳明胃虚寒证常兼见或交替出现。太阴脾虚寒,导致寒湿内生,故常有腹满时痛;若脾阳虚进展,则可见“自利益甚”,即饮食不慎即易大便溏稀,受寒或劳累后,亦易腹泻便溏;若脾阳虚而寒甚,胃肠无阳以蠕动,腑气不降,寒湿水饮转而上逆于胃,则可见“食不下、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