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表证误下之两变证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恶”字依成本,《玉函》补之)。

【征引】

山田宗俊:脉促胸满是表分余热未解,延及胸膈而致之,故仍以桂枝主之。唯芍药非胸满所宜,故去之。小柴胡汤、麻黄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猪苓汤、柴胡加芒硝汤、瓜蒂散诸方皆有胸满而无芍药,非其所宜可知矣。若兼微恶寒者,阳亡于外而不能护表之候,非表不解之发热恶寒也,故加附子以复其阳。

《医宗金鉴》:太阳表证未解而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唯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唯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

钱: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川越:本条与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有邪入深浅之分。本证因下,邪卒郁胸中,使里气不振,虽类似少阳,而少阳满于胸胁,旨趣不同。促为表脉之征,如葛根黄连黄芩汤之脉促可知。胸满由于表邪。微恶寒是里气渐不振,表示虚态,所谓发于阴者是也。夫既有胸满之发于表,微恶寒之发于阴,故谓之表里兼治之法。

刘栋:去芍药,专桂枝之力也。

【讲义】

太阳病应解表,今误用下法,若下后气仍上冲(见15条),是正气不因误下所屈服,仍能出与之抗,则仍用桂枝汤治。今见胸满证,是下后气欲上冲而不得,邪欲内入亦不能,二者相拒于胸。正气虽未因误下所尽屈,其势已不能如未下前,照常达表出与之抗,只在第二道防线相与周旋矣。脉促是表邪未解之征(见34条,脉促者表未解也),仍用桂枝汤以解表。因胸满,故去芍药之敛。桂枝汤可专致其力,则邪自出。若正气更虚一等,见微恶寒者,非但去芍药之阻力,且须加附子之助力,正气得伸,其邪始退。15条是正气充足之人,本节上半段是正气稍弱,下半段是正气已弱。寥寥数语,三层治法,次序井然。

【附注】

胸满,有因实毒在胸者,肺痈痰饮皆可致满。瓜蒂散证虽曰胸痞硬,当亦见满,皆其类也。有因虚寒作满者,吴茱萸因呕吐,猪肤汤有下利,同为虚候而致满之部位各有不同。其由表证而见者,有本条与36条桂枝麻黄之别。其由半表半里而见者,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邪热内陷,小柴胡汤之胸满及胁也。结胸证之满,结实满痛也。

夫因实作满者,去其实则满自去;正虚作满者,愈去满则满愈深。由表见者解其表,由寒见者驱其寒。实而胸满多主证,余多客证。下后之脉,各有不同,脉促者,仍在阳位,脉见沉迟,已入阴分。

【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习题】

1. 本条表证尚在否?

2. 桂枝汤去芍药之意义如何?

3. 试述加附子之用途。

4. 微恶寒,其故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