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钟赣生 杨柏灿主编
- 2909字
- 2023-08-16 10:24:03
编写说明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教材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本教材注重突出中医思维在教材编写中的主导作用,将中医思维和科学思维培养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于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中医药人文的融合,体现教材服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围绕“十三五”规划教材评价报告,有针对性地对上一版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力求打造一本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核心示范《中药学》教材。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贮藏中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变异现象及贮藏与养护方法;中药的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中药的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并附有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以及中药的功效。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68味(含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8味,了解药114味,参考药98味,附药125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加以介绍。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每味药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动植矿物的中文名、拉丁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准,并结合《中华本草》和历代本草文献、现代临床用药实际,介绍每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现代研究等。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阐述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有选择地引用古今医家实际应用有效的名方、验方,以便领会、掌握古今用药理法特点、配伍应用经验;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毒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从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现代研究介绍与疗效有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以展示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
附录部分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中医临床课程,搞好辨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药名笔画索引、药名拼音索引为查寻提供方便。
本教材是在前六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统编教材《中药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新一版、新二版(同时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本草学精华,同时吸取当代中药学研究成果编写而成。总论方面充实了中药学发展的内容;从概念、由来、代表药物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等方面客观、科学、系统地介绍了药性理论,并加强与各论药性论述的衔接,注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各论方面坚持按功效分类原则,既系统阐明中医传统用药经验精粹,又介绍近代临床用药新发展;功效分类与病证分类并举,以深入阐明辨证用药规律;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比较分析,以培养学生鉴别用药的能力;系统深入介绍有毒中药的不良反应,突出安全用药、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教材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关系,基本上能反映当代中药学的发展水平。
本教材由26所高等医学院校的29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承担编写工作。具体编写分工如下:辽宁中医药大学任艳玲编写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天津中医药大学张德芹编写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用药禁忌;北京中医药大学胡素敏编写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功效;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陈绍红编写中药的命名与分类、解表药、药名索引;长春中医药大学尚坤编写清热泻火药;广州中医药大学刘明平编写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玉凤和云南中医药大学毛晓健编写清热解毒药;贵州中医药大学陈芳编写清虚热药、拔毒化腐生肌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刘树民编写泻下药、化湿药;山东中医药大学王加锋编写祛风湿药;浙江中医药大学管家齐编写利水渗湿药;湖南中医药大学肖锦仁编写温里药、驱虫药;河南中医药大学王君明编写理气药;陕西中医药大学高峰编写消食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湖北中医药大学汪琼编写止血药;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柏灿、王海颖编写活血化瘀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敏编写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山西中医药大学陈燕清编写止咳平喘药;广西中医药大学郝二伟编写安神药;甘肃中医药大学杨秀娟编写平肝息风药;首都医科大学许利平编写开窍药、补阴药;河北中医学院张一昕编写补气药;成都中医药大学杨敏编写补阳药;江西中医药大学张金莲编写补血药、涌吐药;福建中医药大学王英豪编写收涩药;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胡浩编写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本教材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的编撰工作由教材主编钟赣生、杨柏灿牵头负责,编委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资深教授高学敏先生担任本教材主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与鼎力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与汲取了前十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的精华内容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使用,对其他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者亦有参考和使用价值。欢迎大家对不足之处多提宝贵意见,以使新教材不断完善,有所前进。
《中药学》编委会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