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未病学的学科定位

中医治未病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亦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科学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一种至高境界。中医治未病,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部分慢病缓解期或康复阶段的人群,以及老年人群等。中医治未病的某些方法与技术、措施、手段也适合健康人群。就各类人群健康状况的占比而言,其中亚健康人群约占75%,疾病人群约占20%,健康人群约占5%。因此,亚健康人群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服务对象。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国中医药办发〔2008〕37号);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治未病学确定作为“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进行选点建设,标志着中医治未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从2008年到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先后确定了4批173所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初步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服务规范、技术适宜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框架,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提出“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强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因此,加强中医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研究,符合社会发展和民众健康的需求,符合医学发展和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围绕“大健康”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协调发展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先后创办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中医特色新专业,开设了中医治未病学、中医养生学等新课程,多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开设了中医治未病中心,为人民群众开展治未病服务,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治未病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了中医治未病事业的发展。中医治未病学以中医药为主体,不局限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分科,进一步深化丰富中医学的内涵、拓展中医学的外延,着眼于国家政策导向和未来市场需要,开拓视野,建设适应“大健康”时代发展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