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孩子小偷小摸——孩子也会偷盗行为

刘先生最近很头疼,因为他的儿子刘晓因为在学校偷同学东西已经几次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将刘先生叫到了学校。

刘先生感到纳闷的是,平时没少给孩子零花钱,孩子怎么会偷窃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一次课间时间,刘晓的同桌拿出他爸爸刚给他买的儿童手表把玩,刘晓很好奇,想借过来玩一玩,但同桌不肯,刘晓很生气,就产生了偷过来的想法,所以,趁着同桌去卫生间的时间,他把表从同桌书包中偷了过来,而回家后,这孩子才发现自己的东西不见了,第二天,同桌很着急的样子,这下刘晓得意了。

从那次之后,刘晓就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他觉得别人拥有的东西,只要稍稍想点办法,就能得到,这样的感觉很好。

刘先生听到儿子的阐述后,给了儿子一巴掌,谁知道儿子哭着反驳道:“偷点东西怎么了,你自己平时不也说不拿白不拿吗?”听到儿子这样反问自己,刘先生愣住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无心之话孩子全学进去了。

如刘晓这样的青少年并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生活条件优越、长辈宠爱,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为人考虑,他们的各种要求总是会被父母满足。于是,久而久之,对于他人拥有而自己无法拥有的东西,他们便会产生强占的想法,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一些孩子有偷盗行为。

我们还发现,在那些父母爱占别人便宜、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家庭里,孩子也容易产生偷盗行为,因此,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有良好品行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千万别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更不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

另外,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在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时,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训斥和责备孩子,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激发出孩子的对抗或报复心理,让孩子的偷盗行为越来越严重。

对此,父母最好要针对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又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对别人的关切之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教育孩子关于整个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一教育活动,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而不是在孩子成年后。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应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伤害。唯有如此,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们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就要行得正、坐得端,绝不能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否则孩子只会有样学样。

2.孩子有偷盗行为后,我们要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比如,如果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或者将其他人的东西带回家,我们要冷静下来,不可打骂孩子,也不要用偷这样的字眼,这样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将别人的或者公共的东西带回家。

实际上,不少孩子们盗窃,目的并非所偷盗的物品,很多情况下纯粹是为了给别人造成困难而获得快感。如盗窃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然后将偷来的东西损坏或者丢弃,有时候是受好奇心驱使,这些行为让很多父母很是头疼。但总的来说,青春期的孩子有这样行为,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我们要告诉他,偷盗行为是不道德的,孩子需要什么,应该告诉爸爸妈妈,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的,这样孩子以后肯定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3.合理的控制孩子的零花钱

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数量不必太多,满足孩子日常的基本需要,而且不能无原则的给,要让孩子完成一定的任务才能给,这样孩子也可以体会到钱来之不易,会比较珍惜,不会乱花钱。

4.引导孩子承认偷东西这一行为是错误的

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要让他还回去,并且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并且会有效地杜绝孩子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5.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喜欢的、引以为豪的东西,可以请朋友参观,可以借给朋友玩,快乐就应该分享;而对于别人的东西,你不能据为己有,这些行为是错的、丑的,绝对不能这样做,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你可以向朋友借,但你需要记住,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使用后如期如数归还,并道谢;当然,有些东西也可以通过购买获得,但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是正当的。

总之,对于孩子的偷盗行为,我们父母首先要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如果父母已经发现孩子偷盗,不可给予强硬的管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没有所有权,并对其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孩子是能逐渐改正这一坏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