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袋装的大哲学:给好奇小孩的哲学启蒙
- 高浩容
- 3067字
- 2023-07-07 20:05:13
推荐序二
学哲学有什么用
高浩容博士写出了一本哲学小说。小说当然是让人读的,而把哲学写成小说,自然就是希望大家来读小说里的哲学。那么,按照平常的道理,要让人去读的书总是有用的,读哲学又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用小说主人公守愚的话来说就是“读哲学找得到工作吗”?读法律的可以去当法官、当律师;读金融的可以去做基金、做股票;读医学的可以去当护士、当医生。读哲学又能去干什么?从来没有听说有人要招聘一位哲学家。读哲学会不会找不到工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十个人就会有十种回答,但有一种回答虽不够专业,倒是简单明白——“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也就回答了“读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我们还是先来看几则古时候的故事。
故事一:
这是墨子运用推理的逻辑力量折服对手,避免战争,维护了社会正义。试想,如果不是墨子,有多少民众会牺牲性命?那么,如果我们也遇到类似情况,又会如何去做?也能够像墨子那样阻止战争的发生吗?
故事二:
孟子告诉学生,选择的难,就难在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所以应该通过比较来进行确定;而确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非常要紧的是先要确定自己的判断标准,也就是凭什么来判定重要和不重要,标准不同,选择也就会不同。孟子是在教导我们掌握选择的方法和原则,尤其是提出了判定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价值问题,给人启发。
墨子和孟子用他们的哲学智慧,或解决了自己的人生难题,或解决了社会民众所面临的危难。可见,拥有哲学思维能力,就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明辨是非,从过往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中提取出新办法,去应对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和挑战。虽然,我们未必都要去做哲学家,但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对任何人都是十分有用的,值得学习和效法。
与那些讲述哲学问题的教科书不同,高博士的这本书是小说。书中,通过描绘读小学的女孩顾守愚的奇遇,讲述了二十多个哲学故事,讨论了几十个哲学命题,还有几十个中国和外国的大哲学家先后出场。守愚的爸爸妈妈都是博士,是研究环境生态的科学家,当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的时候,他们都需要赶去救场,留下守愚和外婆在家,还有外婆的两只宠物——牧羊犬菲拉和百灵鸟苏菲亚。爸妈出差了,守愚睡不着,意外地发现两只宠物会说话,夜深人静,正在讨论守愚爸妈这次出差的目的地——美丽的地中海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西方哲学的故乡,于是加入了它们的谈话,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这样,一人、一狗、一鸟,三个小伙伴开始了一场从希腊起步的哲学旅程,直到爸妈再次回家。而守愚也经历了外婆的衰老还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在学校遇到的种种快乐和委曲,渐渐长大。
高博士真是很有学问!他把每天深夜发生在守愚、菲拉、苏菲亚之间的谈话和故事描绘得活灵活现。读完了前一夜的,就会急着想读下一夜的。但他又不是只讲故事,在每一夜的故事里往往包含着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是”或者“不是”,而是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当然是有些深奥的,但从高博士的口中说出来却一点儿也不难明白,因为这都是些我们平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坚持和顽固有什么不一样”“读哲学找得到工作吗”“打勾勾的约定可以不遵守吗”“要多少瞎子才能摸出大象的全貌呢”“眼见一定为真吗”“爱,就是对一个人好吗”“乐观比较好还是悲观比较好”……这些问题不是常常会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吗?看着就很吸引人,就想着尽快去读书,看看书里是怎样解答的。
还有,高博士让这本小说里的百灵鸟苏菲亚有一种灵异功能,它不仅会说话,还能够让千百年前那些哲学家的灵魂附体,想他们的思想、说他们的话,跨越时空来和守愚对话。先后出现的古代中外哲人竟有几十个,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康德、休谟、贝克莱,还有孔子、孟子、老子,范缜、周敦颐、王阳明,等等,都一一亮相。小说里,当苏菲亚脖颈和身上艳丽的羽毛迅速膨胀起来,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古怪起来,就知道又有一位大哲学家要登场了。当然,大哲学家登场不是来陪守愚玩的,而是来讨论问题的。于是,哲学是不是科学、数字是不是抽象的、三段论、客观与主观、“苏格拉底法”、心理与思维是不是一回事、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可能和不可能、什么叫有用和没用、“最”是不是“唯一”、“演绎法”与“归纳法”、身体与大脑、什么是类比、为什么要遵守约定、说话的意义、真相能不能被认知……实在是太多了!这些问题在哲学家那里通常是深奥难懂的,但在这本小说里,却是小朋友也能懂得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平时在学校上课、写作业,都很热衷去找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小说里,守愚跟菲拉、苏菲亚一起讨论问题时却不同,对话中往往不会直接出现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三个小伙伴都参与讨论,都在开动脑子,试着一起去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答案,可是各自想的都不同,到底谁有理呢?常常不能找到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同的答案,他们好像是更喜欢寻找答案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守愚认为,这才叫做“哲学讨论”呢!她喜欢这样的讨论。
故事快到结尾时,守愚爸妈出差回来了,似乎一切都很好。可是,外婆更衰老了,为方便照护进了养老院;爸妈要工作,守愚要上学,没有人照顾两只宠物了,只能托付给小姨,三个小伙伴必须分开了;期末考试,平时考分不高的守愚数学考了高分,引起老师猜疑,叫家长来谈话,守愚感到委屈,开始失眠,状态越来越差……似乎一切都不怎么好。但假期的时候,三个小伙伴再次相聚,夜话哲学,这似乎又挺好!这就是高博士在小说里营造的守愚的成长状态——人的成长过程总是有很多快乐,也有种种不如意,但人的成熟就是这样完成的。
通过小说来讲述和传递某一方面的知识、思想、理论、主张是早已有之的事,所以就有了政治小说、科普小说、教育小说、哲学小说等等类型的小说。高浩容博士嘱我为他的这本哲学小说写序,我认真读了全书,伴随着书中小主人公守愚的成长,这种成长既是生理和心理意义上的,也是思想和哲学意义上的。同时,也帮助我重温了一遍中西哲学史。不经意间,又带我回到四五十年前,让我重新品味了一番成长的快乐。
让我们从高博士的这本小说开始,试着去寻找哲学带给我们的简单的快乐。
杜成宪
于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教育学系
202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