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家清供
- (宋)林洪著 黄作阵等校注
- 2503字
- 2023-08-21 11:35:38
3 苜蓿盘[1]
开元[2]中,东宫官僚清淡[3]。薛令之为左庶子[4],以诗自悼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上幸[5]东宫,因题[6]其旁,曰“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令之皇恐[7],谢病归[8]。
每诵此,未知为何物。偶同宋雪岩(伯仁)访郑埜野(钥)[9],见所种者,因得其种并法。其叶绿紫色,而茎[10]长或丈余。采,用汤焯,油炒,姜、盐随意[11],羹、茹皆可[12]。
风味本不恶[13],令之何为厌苦如此?东宫官僚,当极一时之选,而唐世诸贤见于篇什,皆为左迁[14]。令之寄思恐不在此盘。宾僚之选,至起“食无余”[15]之叹,上之人乃讽以去。吁,薄[16]矣!
注释:
小石山房本、《说郛》涵芬楼本、《说郛》宛委山堂早稻田大学本、哈佛大学藏本作“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諼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后遂以“食无鱼”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宋代杨万里《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诗:“雨里短檠头似雪,客间长铗食无鱼。”亦通。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太子东宫的官僚生活清苦。薛令之担任太子左庶子,用诗来自我感伤:“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恰巧皇帝到了东宫,于是在旁题诗:“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看到了,惶恐称病辞官。
每次读到这里,都不知道“苜蓿”是什么东西。偶然间和宋伯仁一起拜访郑埜野,看见他所种苜蓿,于是得到了种子和烹饪方法。苜蓿的叶片绿紫色,茎能长到一丈多长。采摘后,用热水焯一下,再用油炒,适量放一些姜、盐,做成羹、茹都可以。
苜蓿的味道本来并不粗劣,为什么让他如此厌恶苦楚呢?太子东宫的官僚应当是当时选用的最为优良的人才,但唐代当时有记载的许多贤能之人都曾被贬官。薛令之忧愁的真正原因怕不是此盘中的苜蓿。其怀才不遇,方才发出了“食无余”的感叹。皇帝竟然讽刺他,并让他归去。唉,真是薄情呀!
延伸阅读:
常常怀念苜蓿,那是一种坚强而又妖媚的植物,有其妖娆的色彩,有其令人心旌动摇的身姿。若有一匹马或者一群马深入它们中间,就能形成一个完美的组合。马的骁勇,马的一往无前的冲刺力,都与它有关。在戈壁上,一丛苜蓿会收揽春色,一丛苜蓿会摇动春风,一丛苜蓿使行走者、流浪者回到故乡。
在西部广阔的田野上,苜蓿是一种可以让人铭记的植物。
“苜蓿”一词,源于音译。在我国古籍中,苜蓿的名称颇多。因其种子含米,类糜子,可炊饭和酿酒,故名“木粟”;其宿根自生,可饲牛马,故又名“牧宿”。苜蓿广种平芜,翠绿如茵,“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西京杂记》),因而得了两个雅号:怀风、光风。另外,还有连枝草、黄花菜等称谓。
王维诗云:“苜蓿随天马。”《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古籍此类记载,说明苜蓿原产于西域,西汉始传内地,开始是作为来自西域的良马的饲料,并种于离宫别馆周围,供官员、国宾观赏。以后经过总结推广,才传入农家广为栽培。后魏贾思勰想《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都有关于苜蓿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记载。
摘自:胡杨.走进罗布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