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豆粥

汉光武在芜蒌亭时[1],得冯异[2]奉豆粥,至久且不忘报,况山居可无此乎?

用沙瓶烂煮,赤豆候粥少沸,投之同煮,既熟而食。

东坡诗曰:“岂如江头千顷雪,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3],沙瓶煮豆软如酥。老我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杖君家去。”此豆粥之法也。

若夫金谷之会[4],徒咄嗟[5]以夸客,孰若山舍清谈徜徉[6]以候其熟也。

注释:

[1]汉光武:指刘秀(公元前5-57),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芜蒌亭:东汉刘秀在蓟,闻王郎等入邯郸称帝,与邓禹、冯异等昼夜急驰南下,至饶阳芜蒌亭,天寒饥疲,仅得以豆粥为食。故址在今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滨,事见《后汉书·冯异传》。“芜”字原缺,据小石山房本、《说郛》涵芬楼本补。

[2]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后冯异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3]地碓:即碓,舂米用具。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秔:同“粳”,即粳稻。

[4]金谷之会: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石崇于洛阳金谷园主持金谷集会。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5]咄嗟:呼吸之间。谓时间迅速。《晋书·石崇传》记载:“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6]清谈徜徉:闲谈自得。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汉代光武帝刘秀在芜蒌亭时,有冯异奉上赤豆粥,直到很久以后也不忘报答这份恩情,何况山间生活怎么可以没有它呢?

豆粥应当用砂罐烂煮,等到粥稍稍沸腾,把赤豆投入一起煮,等到熟了就可以吃了。

苏东坡《豆粥》诗写道:“岂如江头千顷雪,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老我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杖君家去。”这就是做豆粥的方法。

若是石崇的金谷之会,很快就做好赤豆粥,只为了向客人夸耀。哪里比得上在山间小屋闲谈闲坐等到豆粥熟更加悠然自得呢?

延伸阅读:

一、起源与传播

赤豆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豇豆属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植物,是亚洲主要的豆类作物之一。其种子长圆柱形,两端平截或圆钝,暗红色或赤红色,古称“小菽”“赤菽”,俗称“赤小豆”“红豆”“米豆”等。赤豆的起源地曾有不同意见,但现已公认起源于中国。在云南与湖北神农架及三峡地区,均收集到了野生赤豆的种子和标本。此外,据相关考证表明,3~8世纪,赤豆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形成次生中心,后传至美洲及世界的其他地区。

二、生产应用

赤豆以亚洲面积最大,主要在中国、日本、印度、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赤豆的主产国和出口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出口的国际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国家。近年来,赤豆及其加工产品更是远销加拿大、巴西、美国、瑞典、俄罗斯等国家。目前,我国各地均有赤豆种植,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以北方居多,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陕西等省种植面积较大;南方赤豆区则以安徽、湖北、江苏、四川、云南面积较大,其他省种植面积较小或零星种植。

三、饮食文化

赤豆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的功能食品,被誉为粮食中的“红珍珠”,既是调剂人们生活的营养佳品,又是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赤豆可制作饭、粥、汤;做成的豆沙则用于多种副食品的制作,如豆面条、糕点馅、冰糕、饮料等;赤豆皮可提炼色素;赤豆性甘寒,有治血、排脓、消肿、解毒之功效,是食疗佳品;赤豆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牲畜的优质饲料;赤豆根部有固氮根瘤菌,是用地养地的好作物。中国人民用赤豆煮粥的历史悠久,据《荆楚记》记载:“冬至日作赤豆粥。”《岁时杂记》也记载:“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现在的八宝粥中除了大米、高粱等,也有赤豆的成分。

摘自:苏咏农.赤豆文化[J].农家致富,202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