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重镇东阳城。
刘裕陷广固,史书记载,并没有将其夷为平地,只是“铲平城壕”,夷为平地,是后人夸张而作。
1、东阳建城之前的变故。
刘裕攻占青州,消灭南燕,晋庭加封刘裕兼任青州和冀州刺史。
战事平息,刘裕还屯下邳,正商议策划经营各州,忽接朝廷令旨,广州刺史卢循,始兴相徐道覆叛乱,急招刘裕南进,刘裕便留南燕降将韩范为燕郡太守,南燕降臣封融为渤海太守,并留下心腹之臣刘穆之坐镇。刘裕南去后,太守韩范、封融与刘穆之政见不一,结果惹恼了刘穆之,不久,刘穆之就以谋反的罪名,将韩范和封融全部斩杀了。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朝廷封刘裕为太尉,加中书监,刘裕让刘穆之出任太尉司马。后又任命刘敬宣出任青州刺史。
到了公元四一五年三月,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据住江陵,与刘裕抗争,刘裕出兵讨伐,四月,刘敬宣的参军司马道赐(司马休之的亲属),就和同府为官的辟闾道秀(慕容德特赦的辟闾诨之子),左右小将王猛子一起商量,决定刺杀刘敬宣,据守广固城,以策应南方的司马休之。四月初三这天,刘敬宣召见辟闾道秀,王猛子从刘敬宣身后,抢下刘敬宣佩刀,一刀将其杀死。由于处事不密,文武佐吏很快闻知,急速调兵追杀司马道赐等人,结果三人全部被杀。
公元四一七年,刘裕开始攻打秦国,三月初八,大军进至黄河沿岸,大战在即,刘裕突然抽调左将军向弥留下,率军戍守碻磝,兼任青州刺史。
2、东阳城始建。
东阳城是何人所建,目前通常的说法是羊穆之为之,其主要依据是《晋书.地理志》,书中这样表述:“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郡,后为刘裕所灭,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之。”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刘裕取青州后,留下的长史是刘穆之,而不是羊穆之。二是刘穆之在青州没有多长时间,就换成了刘敬宣,刘敬宣被害后,又换成了向弥。
那东阳城在何处?据传,此城建于广固城以东,南阳河以北,东西长五里,南北两里,时城池建有五门,东门曰“晓东”,西门曰“泰山”,南门曰“南天”,西北曰“镇青”,也称“马驿”,东北曰“武曲”,也称“车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这样记载:“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这里的阳水即为南阳河。
然而据推算,东阳城的初建时间,应该在四一五年四月至四二零年六月之间,因四一五年四月,青州刺史刘敬宣仍死于广固城,四二零年六月,刘裕登基称帝,改晋为宋。所以东阳城的始建至今仍是个迷,地理书籍的记载不准。
3、迷惑的东阳退兵。
公元四二零年,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面对朝廷复杂的变局,束手无策,只好将江山禅让于宋王刘裕,当年六月十四日,刘裕登基,将晋改称为宋。
刘裕称帝不久,就身患重病,几经调治终是无效,于公元四二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病逝。按照刘裕遗嘱,他的长子义符继承了皇位。
北魏早就对青州垂涎三尺,魏王瞅准了晋宋更替,宋主新立的时机,举兵向青州杀来。公元四二二年十二月,魏将叔孙建等向东进攻,经略之处,所向披靡,宋兖州刺史徐琰望风生畏,即投南奔,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很快被魏军陷没,济南太守桓苗,也弃城向东,投青州东阳城而来。二十日,青州刺史东莞人竺夔闻讯,一面急速向建康求救,一面同济南太守桓苗一起,迅速组织兵民进入东阳城防守。
时东阳城还没有正式使用,城内兵民甚少,有史料记载,此时城内文武将士,不过千五百人。竺夔急招城外居民进城,对那些来不及进城者,就令他们伏居山谷,芟夷禾稼,让魏兵到来,无食粮可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叔孙建到了青州,他见到处找不到粮食,上报魏主,魏主就任命刁雍为青州刺史,让他募集骑兵五千去安抚当地人民,人民方开始送粮食给魏军。
三月十八日,魏军开始攻城,双方激战。魏军列阵十余里,大治攻具,竺夔预浚四重濠堑,阻遏魏兵,魏兵填平三重,又造撞车攻城。竺夔、桓苗不断出奇兵袭扰魏兵,又挖地道潜出,破坏其撞车。魏军久攻不入,就四面环攻,结果城墙被破坏三十多步。竺夔见城墙被打开缺口,急令补堵,兵士来不及用土石封堵,就将死者的尸体排罗起来,堆成尸体城墙。
魏主任命的青州刺史刁雍率五千骑兵助战,见城墙被打开缺口,就请求叔孙建快速入城,叔孙建一改常态,既不攻城,也不回答,眼睁睁看着守军用尸体将缺口堵住,刁雍急得团团转。不久,传来宋军援兵到来的消息,刁雍又向叔孙建说:“贼人怕官军突破,而用锁连车为方阵前行,大岘山以南,处处狭隘,兵车不能并列,雍请求率五千骑兵占据险要,把宋兵引开,东阳城一定能够攻下,”当时天气大热,魏军多有得病者,叔孙建说:“士兵染病过半,如双方对峙不停,士兵死光了,何必再战!现在保全军力而回去,是上计。”
四月初三日,宋朝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率援军到达临朐,没有受到阻击。初六日,叔孙建烧毁军营和攻城的装备,撤军而去。檀道济到达东阳城,因粮食吃光,不能追击魏军,也撤军而回。竺夔以东阳城被毁,不能防守,而移军驻守不其城(崂山、即墨一带)。
魏军在即将夺取城池之时,突然放弃攻击,成了后人猜测的谜团。多数人认为,这是魏军士兵多病的缘故。也有人传说,是叔孙建久攻城不下,请来了一位高僧指点,高僧说:“夏日东阳,来日方长,不可操之过急”的缘故。更有史学家分析,刁雍助叔孙建攻击东阳城,这里边暗藏了许多的玄机。
首先是魏主开始不喜欢刁雍,想借叔孙建之手除掉刁雍。刁雍与前豫州刺史刁逵是同族,刁逵因囚诸葛长民遭军民围攻,后又被诸葛长民拿住,遭到满族抄斩,唯刁雍逃脱。刁雍先投奔后秦,秦亡方奔魏。二是魏主授刁雍为青州刺史,叔孙建没有令刁雍率新组建的骑兵攻城,以借机消灭刁雍,却也不愿意攻下城池让刁雍做官。各种因素搅浑在了一起,结果保全了青州,保全了东阳城。
4、豪壮的东阳城固守战。
东阳城成为青州的治所,是在公元四六四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明确写道:“是岁,青州移治东阳。”这时的东阳城,不仅是青州的治所,也是刘宋重要的军事基地。
北魏初攻青州受挫,只好暂且罢手,青州此时赢得了四十五年的相对太平。
东阳城成为青州治所和朝廷的军事重镇后,大批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城中,又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正是城池的重要,当地的起义民众经常袭扰,北魏更是垂涎三尺。到了公元四六七年二月,魏军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又派平东将军长孙陵率兵向青州发起了进攻,并派出征南大将慕容白曜率骑兵五万为后援。大军压境,东阳城很快被包围。
时青州刺史沈文秀,见北魏兵至,一面向宋廷求援,一面率城中军民奋勇抗击。双方筑围攻守,日夜交兵。宋帝几次派兵救援,均被魏兵击败。沈文秀孤军与魏兵战至第二年八月,宋帝焦急,又令沈文秀之弟,征北中兵参军沈文静,统率高密等五郡兵力,往救东阳,不料北魏早有准备,沈文静兵至中途,就被魏军拦截,沈文静战斗失利,退城坚守,魏军攻城不下,文静又西援不能,青州被分割成了两块,宋廷只好又设立了一个新的青州,取名东青州,并任命沈文静为东青州刺史。
宋兵援助失利,沈文秀坚守东阳城,日夜交兵,英勇拼杀,孤立无援,苦战整整三年。守城的官兵,得不到休整和替换,他们吃在城围上,睡在城围上。战死的官兵,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到处腐臭难闻。受伤的官兵,得不到有效治疗,伤口里都长满了蛆。守城的官兵衣服长期得不到换洗,甲胄里都生满了虱子。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竟无人叫苦,无人反宋,无人投降。公元四六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沈文秀终因兵力不足,军民极度困乏,魏军攻陷了东阳城。
沈文秀被捕时,高坐衙堂,毫不畏惧。魏兵进至,问:“谁是沈文秀!”文秀厉声道:“是我!”魏兵逮捕了他,脱去了他的官服,捆绑起来押解给慕容白曜,白曜要他下拜,文秀说:“各为两国的大臣,为何要拜?”白曜为其解开绳索,设宴款待,而后又押见魏王,魏王敬佩他顽强不屈的精神,特命赦免了他。
东阳城被魏军攻陷,青州之地,便归属了魏国。
这东阳城不愧是刘宋的军事重镇,沈文秀被困城中,苦战三年,城内之军需仍十分充足,《魏书.慕容白曜传》记载,魏军攻陷东阳城缴获如下:
克东阳,擒刺史文秀,获仓储:栗八十五万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张,箭十八万八千支,刀二万二千四百把,甲胄各三千三百,铜五千斤,钱十五万……。